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还是“存”,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你很年轻就开始存钱,那时候挣得不多,于是为了存钱,你可能在吃午餐时,只选最便宜的搭配;你可能会因为避免外出花销,而减少和朋友见面;可能在别人享受青春时,就过早的承担生活的压力。万一你在花光所有钱之前就已经死了,那些克扣和节省又是为了什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你要操办婚礼或者突然生病,你的账户上连1000元也没有,那时你会不会感到沮丧和绝望?
钱与我们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关,“花”还是“存”的问题,要看“你需要哪种方式来获得安全感”。因为钱意味着拥有更丰富的资源,钱可以换来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艺术品,可以满足从生理到精神各个层面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被充分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安心,会觉得自己是主动的,可以对周遭的世界有所控制,控制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比较,从小经济富足的孩子,安全感的确比穷困家庭的孩子要丰厚许多。因为他们从未失去过经济基础对他们的保障感。
由于安全感的作用,使人们对钱的态度,分成了两大类,一类要在“花”的过程中,体验获取资源,享受快乐的安全感,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童年家庭富裕的人身上。而另一类,就是要在“存”的过程中,获得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感,童年家庭拮据,甚至饿过肚子的孩子,会比较常选择这种方式。
在花钱的问题上,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存在问题的人,合理很多。也就是说,并不是经济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花钱,而是心理误区,导致我们“不会花钱”。
“月光族”,是年轻人比较容易走入的“花钱误区”。他们通常无法区分不必要的消费品和生活必须品,觉得买名牌衣服和像买米买油一样都是该花的钱,所以“月光”是没办法的事。造成这种“无法区分”的心理误区,首先是年龄与经验的限制,其次就是在自我的形成上出了问题,他们需要更多彰显个性的消费品,比如带有特别功能的手机、另类服装……来帮助自我在融入社会时,不被埋没。这样的年轻人,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觉察到自我的独立,是靠人格的稳定,而不是靠消费品。当他们觉察到这一点时,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告别“月光族”的身份。
“购物狂”也是一种典型的由“心理误区”,造成的“花钱误区”。比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出问题的女性,更容易成为“购物狂”,因为女性的情感需要很强烈,当她们不能更多的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情感交流时,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就会袭来,如果再缺少其他的爱好,就只能与物质来交流。其实,她们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怀,而不是物质。
“守财奴”是多发在男性身上的一种“误区”。“存钱”对他们意义重大,他们要为明天、为隐患存钱。因为未知的不可控性让他们有强烈的不安,这些都需要用“钱的累积”来逐渐平复。这是由心理上“过渡的责任感”造成的,一些男性,尤其是童年就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的男性,会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他们过早的就意识到要“承担好责任”就要用“经济积累”,也只有自己能“积累”时,才会被他人需要。所以他们往往克扣自己享受快乐的权利,来满足“责任”的要求。其实适度的积累,已经可以完成好责任了。如果可以让“守财奴”们感到周围的人在乎他,是出于爱而不是他的责任,这种“守财”的状态就会好很多。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往往突发的变故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消费健康。比如有些女性在亲人逝去后,就变成了“购物狂”。也就是说,解决人生的缺失,需要用钱去弥补的部分就会少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找到它,就可以拯救你的金钱。
花钱到底在买什么?
想要避开“花钱的误区”,我们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花钱的意图。当你买了一部手机,表面上似乎是拥有一个高级的科技产品。但实际上,你购买的是更畅通的人际联系;当你买了一所房子,表面上是拥有一处固定资产,但实际上,你买的是一个“温暖的家”。也就是说,我们花钱买一个产品,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个物品,而是为了获得它带来的心理满足。
心理学对购物的解释是:购买是对爱的渴求。小孩子买玩具获得伙伴,年轻人买数码产品获得个性,女性买衣服获得优越感,男性买股票获得成就感,中年人买全家的需要,老年人买身体健康……我们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替代爱的心理必需品,而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这种需求正是我们花钱想要买来的那部分价值。无论是理性消费还是感性消费,你花钱买的都是你的心理需要。可见,想更多的了解自我,那就看看你都买了些什么吧。
健康的用钱之道
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心理上不能解决它们,我们就往往用钱来弥补,所以“健康用钱”最好的前提是,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找出一个用钱的方向,比如:你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就要把钱花在家人和居住环境上;你需要一个成功的事业,你就要把钱花在能力提高,和事业投资上。有一位老人,花光了除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积蓄,买了一堆花种子,当它们绽放为一片花海时,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她感受到幸福。还有人,为了办一家私人图书馆的梦想,花掉大笔的钱来购买图书,虽然钱没了,但是他实现了梦想。评估钱花没花对方向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你知道哪种“用钱之道”最适合你。
然后,当你找出了自己“用钱方向”,你就可以明确的区分出,哪些东西是你的生活必需品,哪些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把大部分的钱只花在必需品上,这样花钱会更合理,也会存得很轻松。
总之,我们要和钱保持的关系,应该是主动支配,自由选择。用钱之道并非是节制花钱,而是将你的身心从物质的原始积累中解放出来,真正去购买爱与快乐,而不是被动的发泄。因为钱只有在支撑人“活得更好一些”这个愿望时,才具有价值。离开了人的愿望,钱就会变得跟废纸一样,毫无意义。而每个人的用钱之道都是独有的,祝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如果你很年轻就开始存钱,那时候挣得不多,于是为了存钱,你可能在吃午餐时,只选最便宜的搭配;你可能会因为避免外出花销,而减少和朋友见面;可能在别人享受青春时,就过早的承担生活的压力。万一你在花光所有钱之前就已经死了,那些克扣和节省又是为了什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你要操办婚礼或者突然生病,你的账户上连1000元也没有,那时你会不会感到沮丧和绝望?
钱与我们的心理安全感密切相关,“花”还是“存”的问题,要看“你需要哪种方式来获得安全感”。因为钱意味着拥有更丰富的资源,钱可以换来食物、衣服、交通工具和艺术品,可以满足从生理到精神各个层面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被充分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安心,会觉得自己是主动的,可以对周遭的世界有所控制,控制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比较,从小经济富足的孩子,安全感的确比穷困家庭的孩子要丰厚许多。因为他们从未失去过经济基础对他们的保障感。
由于安全感的作用,使人们对钱的态度,分成了两大类,一类要在“花”的过程中,体验获取资源,享受快乐的安全感,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童年家庭富裕的人身上。而另一类,就是要在“存”的过程中,获得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感,童年家庭拮据,甚至饿过肚子的孩子,会比较常选择这种方式。
在花钱的问题上,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比存在问题的人,合理很多。也就是说,并不是经济观念决定了我们如何花钱,而是心理误区,导致我们“不会花钱”。
“月光族”,是年轻人比较容易走入的“花钱误区”。他们通常无法区分不必要的消费品和生活必须品,觉得买名牌衣服和像买米买油一样都是该花的钱,所以“月光”是没办法的事。造成这种“无法区分”的心理误区,首先是年龄与经验的限制,其次就是在自我的形成上出了问题,他们需要更多彰显个性的消费品,比如带有特别功能的手机、另类服装……来帮助自我在融入社会时,不被埋没。这样的年轻人,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觉察到自我的独立,是靠人格的稳定,而不是靠消费品。当他们觉察到这一点时,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告别“月光族”的身份。
“购物狂”也是一种典型的由“心理误区”,造成的“花钱误区”。比如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出问题的女性,更容易成为“购物狂”,因为女性的情感需要很强烈,当她们不能更多的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情感交流时,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就会袭来,如果再缺少其他的爱好,就只能与物质来交流。其实,她们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怀,而不是物质。
“守财奴”是多发在男性身上的一种“误区”。“存钱”对他们意义重大,他们要为明天、为隐患存钱。因为未知的不可控性让他们有强烈的不安,这些都需要用“钱的累积”来逐渐平复。这是由心理上“过渡的责任感”造成的,一些男性,尤其是童年就承担了很多家庭责任的男性,会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他们过早的就意识到要“承担好责任”就要用“经济积累”,也只有自己能“积累”时,才会被他人需要。所以他们往往克扣自己享受快乐的权利,来满足“责任”的要求。其实适度的积累,已经可以完成好责任了。如果可以让“守财奴”们感到周围的人在乎他,是出于爱而不是他的责任,这种“守财”的状态就会好很多。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往往突发的变故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消费健康。比如有些女性在亲人逝去后,就变成了“购物狂”。也就是说,解决人生的缺失,需要用钱去弥补的部分就会少很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些心理误区,找到它,就可以拯救你的金钱。
花钱到底在买什么?
想要避开“花钱的误区”,我们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自己花钱的意图。当你买了一部手机,表面上似乎是拥有一个高级的科技产品。但实际上,你购买的是更畅通的人际联系;当你买了一所房子,表面上是拥有一处固定资产,但实际上,你买的是一个“温暖的家”。也就是说,我们花钱买一个产品,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个物品,而是为了获得它带来的心理满足。
心理学对购物的解释是:购买是对爱的渴求。小孩子买玩具获得伙伴,年轻人买数码产品获得个性,女性买衣服获得优越感,男性买股票获得成就感,中年人买全家的需要,老年人买身体健康……我们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替代爱的心理必需品,而掏出自己口袋里的钱。这种需求正是我们花钱想要买来的那部分价值。无论是理性消费还是感性消费,你花钱买的都是你的心理需要。可见,想更多的了解自我,那就看看你都买了些什么吧。
健康的用钱之道
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心理上不能解决它们,我们就往往用钱来弥补,所以“健康用钱”最好的前提是,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找出一个用钱的方向,比如:你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就要把钱花在家人和居住环境上;你需要一个成功的事业,你就要把钱花在能力提高,和事业投资上。有一位老人,花光了除购买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积蓄,买了一堆花种子,当它们绽放为一片花海时,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她感受到幸福。还有人,为了办一家私人图书馆的梦想,花掉大笔的钱来购买图书,虽然钱没了,但是他实现了梦想。评估钱花没花对方向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你知道哪种“用钱之道”最适合你。
然后,当你找出了自己“用钱方向”,你就可以明确的区分出,哪些东西是你的生活必需品,哪些是不必要的奢侈品。把大部分的钱只花在必需品上,这样花钱会更合理,也会存得很轻松。
总之,我们要和钱保持的关系,应该是主动支配,自由选择。用钱之道并非是节制花钱,而是将你的身心从物质的原始积累中解放出来,真正去购买爱与快乐,而不是被动的发泄。因为钱只有在支撑人“活得更好一些”这个愿望时,才具有价值。离开了人的愿望,钱就会变得跟废纸一样,毫无意义。而每个人的用钱之道都是独有的,祝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