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基本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小学是为学生的身心成长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法治教育成果决定着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法律的印象与看法,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是否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为此,无论如何强调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都是不为过的。本文即从坚持渗透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三个方面,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讨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有效性
自从以往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变为《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形式后,法治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升,充分说明我国对建设法治社会、培养拥有法治精神公民的重视程度又有了新的提高。培养小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些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在外界如此强烈的需求下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教师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辜负国家社会的期待,通过争取到学生更多的欢迎与配合。
一、坚持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阵地。小学法治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法学大师,让他们能够准确分辨出何种行为属于合法还是违法,而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让他们养成遵守良好行为规范的意识。显然,这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完全涵盖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渗透式的,在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有能联系的点,教师就要及时地介入进去,提醒学生注意,逐渐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最终让“遵纪守法”走到学生的心里。
例如,教师发现学生A平时做值日的时候总是将教室里的扫帚、拖把等卫生工具乱丢乱放,有时还要拿着与其他同学打闹,造成了卫生工具的损坏。这时教师可以在其他值日组做卫生的时候,带领学生A看看其他同学做值日的场景,是不是因为工具被损坏而多了很多麻烦,让他想一想今后所有同学做值日是都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从而让他认识到卫生工具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不能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然后让学生A照价赔偿。注意,这里赔偿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惩罚,而是让他明白违反了规则秩序理应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里所说的学习体验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的体验要生动有趣,灵活多变,教师要将看起来枯燥的一些道理以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学习的环境、场景、形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时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环境,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他们带去更具新鲜感的学习体验。第三,学习体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只有他们自己才真正清楚获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感受,他们有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体验的预设虽然需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但理应有学生更充分的参与。
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当冲突发生”一课与法治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蓄谋已久的,恰恰是由一些小的冲突所引发。所以,学会如何正确合理地处理冲突是一个人法治精神的体现。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商定教学中再现班里曾经发生过的同学冲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动脑筋,去想象一下这个冲突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得到更好的解决,或者可能进一步发展引起怎样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最后再表演出来。事例来自于身边,情境来自于自己的想象,这个学习体验就是很真实的,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能够给学生带去更为深刻的学习感受。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
思想行为引导属于渗透式教育方法的一部分,但与一般的渗透有所不同。上文提到,教师要抓住能够联系到法治教育的关联点来进行渗透。而在没有出现明显的关联点的时候,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引导。小学生自律能力差,但是一般不至做出太过出格的事情,有时是很难上升到法治教育的层面的,强行进行法治教育只不过是一种生拉硬拽,师生双方都会觉得别扭。但对于小学生的某些思想行为倾向又不能视而不见,就需要教师以更加委婉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纠正的作用。
例如,有的小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总是让父母给自己买这买那,喜欢在与同学相处时炫耀自己有哪些好玩有趣的东西。如果不是特别过分,该名学生父母的做法没有什么可供指责的,展示自我也是小学生的一种本能。但事实上的确可能造成同学间关系的紧张,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嫉妒情绪,为日后可能发生的冲突埋下隐患。教师就要不断地引导这名学生,让他认识到这些东西固然可以买,也可以玩,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獲得的,才是最有意义的,慢慢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学习成长上去,改变其自我展示的方式。
总之,做好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不论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国家社会的进步又会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时又不拘泥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成长为兼具知识技能与法治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小学生法治教育进行时[J].中小学德育,2016(12):51.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有效性
自从以往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变为《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形式后,法治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有了明显的提升,充分说明我国对建设法治社会、培养拥有法治精神公民的重视程度又有了新的提高。培养小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已经成为了国家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后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些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在外界如此强烈的需求下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教师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辜负国家社会的期待,通过争取到学生更多的欢迎与配合。
一、坚持渗透式的教育方法
小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阵地。小学法治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法学大师,让他们能够准确分辨出何种行为属于合法还是违法,而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让他们养成遵守良好行为规范的意识。显然,这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完全涵盖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渗透式的,在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有能联系的点,教师就要及时地介入进去,提醒学生注意,逐渐从量变转化为质变,最终让“遵纪守法”走到学生的心里。
例如,教师发现学生A平时做值日的时候总是将教室里的扫帚、拖把等卫生工具乱丢乱放,有时还要拿着与其他同学打闹,造成了卫生工具的损坏。这时教师可以在其他值日组做卫生的时候,带领学生A看看其他同学做值日的场景,是不是因为工具被损坏而多了很多麻烦,让他想一想今后所有同学做值日是都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从而让他认识到卫生工具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不能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然后让学生A照价赔偿。注意,这里赔偿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惩罚,而是让他明白违反了规则秩序理应付出相应的代价。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里所说的学习体验包括几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的体验要生动有趣,灵活多变,教师要将看起来枯燥的一些道理以充满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学习的环境、场景、形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时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环境,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给他们带去更具新鲜感的学习体验。第三,学习体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只有他们自己才真正清楚获得了什么样的学习感受,他们有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体验的预设虽然需要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但理应有学生更充分的参与。
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当冲突发生”一课与法治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多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蓄谋已久的,恰恰是由一些小的冲突所引发。所以,学会如何正确合理地处理冲突是一个人法治精神的体现。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商定教学中再现班里曾经发生过的同学冲突,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动脑筋,去想象一下这个冲突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得到更好的解决,或者可能进一步发展引起怎样一个更严重的后果,最后再表演出来。事例来自于身边,情境来自于自己的想象,这个学习体验就是很真实的,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能够给学生带去更为深刻的学习感受。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
思想行为引导属于渗透式教育方法的一部分,但与一般的渗透有所不同。上文提到,教师要抓住能够联系到法治教育的关联点来进行渗透。而在没有出现明显的关联点的时候,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引导。小学生自律能力差,但是一般不至做出太过出格的事情,有时是很难上升到法治教育的层面的,强行进行法治教育只不过是一种生拉硬拽,师生双方都会觉得别扭。但对于小学生的某些思想行为倾向又不能视而不见,就需要教师以更加委婉的方式去进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纠正的作用。
例如,有的小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总是让父母给自己买这买那,喜欢在与同学相处时炫耀自己有哪些好玩有趣的东西。如果不是特别过分,该名学生父母的做法没有什么可供指责的,展示自我也是小学生的一种本能。但事实上的确可能造成同学间关系的紧张,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嫉妒情绪,为日后可能发生的冲突埋下隐患。教师就要不断地引导这名学生,让他认识到这些东西固然可以买,也可以玩,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獲得的,才是最有意义的,慢慢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个人的学习成长上去,改变其自我展示的方式。
总之,做好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不论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还是国家社会的进步又会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应该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时又不拘泥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成长为兼具知识技能与法治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小学生法治教育进行时[J].中小学德育,2016(12):51.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