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凤岗先生的作古,使我们深切地追忆起他为国家邮票资料的典藏和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建立所做的贡献。
吴老早在40年代服务于中华邮政时,就倡导"收藏国邮,研究国邮"。40年代末,他又参与邮票和集邮管理工作。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邮政档案中,至今还存有吴老的"集邮小组会议纪录"的墨迹。50年代,吴老在邮电部邮政总局供应处邮票科工作期间,开始集存国家邮票资料并尽力使其具有高度的完整性。1953年,海关总署将一批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所存放的税票和邮票资料运回国内,并送北京历史博物馆保存。吴老与当时的邮票科科长王安国,在邮政总局的支持下,前往海关总署交涉,提出三点意见:1、邮政的前身隶属于海关,这些资料是海关兼办邮政时的东西。宣统三年,海关与邮政分立,从历史上看,这些资料应移交给邮电部保管。
2、北京历史博物馆如果需要展览邮票,必然是有系统的陈列,不需要某一种邮票大量的保存。现在,贵处的邮票资料很少,而我们比较齐全,将来需要展出时,可以由我们提供。
3、三分红色印花税票,虽是印花税票,但因全数拨给邮政改作邮票之用,系邮票的参考品,亦应移交邮电部保管。
在吴老等人的力争下,当时海关总署的上级单位外贸部终于致函邮电部,同意移送这批资料。吴老又与王安国两人前往海关总署点收。将这批包括红印花原票和蟠龙明信片设计图样在内的珍贵邮票资料悉数接收,成为今日中国邮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73年,刚刚恢复工作的吴老,获悉上海市有一批"文革"中查抄的集邮家收藏品有待处理,便请缨与时任邮票发行局资料室主任的沙子芬同志一同前往,调查情况。原来,"文化大革命"初期,上海市红卫兵查抄,以及集邮家被迫交出中外邮票,共有1400多人次,据称总重量将近有3000斤。其中的成册珍邮交给了上海市博物馆,但该馆并无这方面的专业力量来进行鉴别整理。于是又移交给上海市邮电管理局。从1973年到1975年,吴老等人一直保持着与上海方面的联系。一方面将珍邮清单和藏主的情况不断提供给邮票发行局领导,提请采取措施,保护华邮珍品;一方面在上海邮电管理局向藏主落实政策,发还邮票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动员,使一些举世罕见的珍邮收归国有。最有名的当属爱国人士孙芳先生捐献的加盖"临时中立、中华民国"全套邮票的大方连。
1984年,吴凤岗先生被任命为中国邮票博物馆筹备处主任,着手实现邮票界和集邮界的多年夙愿。草创伊始,他为中国邮票博物馆拟定了立馆宗旨:总的原则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具体的是为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服务,要为生产建设服务(主要指邮票设计印制)。吴老还为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初期发展做了四项规划:第一项是加入博物馆协会。第二项是组织编印馆藏邮票图书。第三项是举办各类邮票展览并参加国际集邮展览。第四项是开展邮政史、集邮史和邮票史的研究工作。在吴老和邮票博物馆筹备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位于和平门集邮总公司大楼内的两个展厅,初具规模,并安装了26台"比格拉"抽页式邮票展藏柜。1985年元旦,新春之际的试展上,宾朋济济,珍邮鳞集。
吴老退休后,担任了中国邮票博物馆的顾问,多次回馆给大家讲课。只要馆里有事相请,无不欣然应充,并为新馆建设一再建言。99世界邮展时,吴老不顾绝症在身,为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参展邮集,悉心指点。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作为多卷本《中国邮票史》一书的编审委员会委员,吴老在身染不治之症后,仍然身体力行,忘情于书稿的审改,有求必应,有会必到。
半个世纪来,吴凤岗先生对中国的邮票事业始终保持着炽热的爱,他为抢救华邮珍宝,集藏国邮资料,保护国家的"文化财富"所做的贡献,永远值得人们的景仰。而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全体同仁将铭记吴老对博物馆的殷殷期望,和他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风范。
吴老早在40年代服务于中华邮政时,就倡导"收藏国邮,研究国邮"。40年代末,他又参与邮票和集邮管理工作。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邮政档案中,至今还存有吴老的"集邮小组会议纪录"的墨迹。50年代,吴老在邮电部邮政总局供应处邮票科工作期间,开始集存国家邮票资料并尽力使其具有高度的完整性。1953年,海关总署将一批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所存放的税票和邮票资料运回国内,并送北京历史博物馆保存。吴老与当时的邮票科科长王安国,在邮政总局的支持下,前往海关总署交涉,提出三点意见:1、邮政的前身隶属于海关,这些资料是海关兼办邮政时的东西。宣统三年,海关与邮政分立,从历史上看,这些资料应移交给邮电部保管。
2、北京历史博物馆如果需要展览邮票,必然是有系统的陈列,不需要某一种邮票大量的保存。现在,贵处的邮票资料很少,而我们比较齐全,将来需要展出时,可以由我们提供。
3、三分红色印花税票,虽是印花税票,但因全数拨给邮政改作邮票之用,系邮票的参考品,亦应移交邮电部保管。
在吴老等人的力争下,当时海关总署的上级单位外贸部终于致函邮电部,同意移送这批资料。吴老又与王安国两人前往海关总署点收。将这批包括红印花原票和蟠龙明信片设计图样在内的珍贵邮票资料悉数接收,成为今日中国邮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73年,刚刚恢复工作的吴老,获悉上海市有一批"文革"中查抄的集邮家收藏品有待处理,便请缨与时任邮票发行局资料室主任的沙子芬同志一同前往,调查情况。原来,"文化大革命"初期,上海市红卫兵查抄,以及集邮家被迫交出中外邮票,共有1400多人次,据称总重量将近有3000斤。其中的成册珍邮交给了上海市博物馆,但该馆并无这方面的专业力量来进行鉴别整理。于是又移交给上海市邮电管理局。从1973年到1975年,吴老等人一直保持着与上海方面的联系。一方面将珍邮清单和藏主的情况不断提供给邮票发行局领导,提请采取措施,保护华邮珍品;一方面在上海邮电管理局向藏主落实政策,发还邮票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动员,使一些举世罕见的珍邮收归国有。最有名的当属爱国人士孙芳先生捐献的加盖"临时中立、中华民国"全套邮票的大方连。
1984年,吴凤岗先生被任命为中国邮票博物馆筹备处主任,着手实现邮票界和集邮界的多年夙愿。草创伊始,他为中国邮票博物馆拟定了立馆宗旨:总的原则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具体的是为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服务,要为生产建设服务(主要指邮票设计印制)。吴老还为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初期发展做了四项规划:第一项是加入博物馆协会。第二项是组织编印馆藏邮票图书。第三项是举办各类邮票展览并参加国际集邮展览。第四项是开展邮政史、集邮史和邮票史的研究工作。在吴老和邮票博物馆筹备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位于和平门集邮总公司大楼内的两个展厅,初具规模,并安装了26台"比格拉"抽页式邮票展藏柜。1985年元旦,新春之际的试展上,宾朋济济,珍邮鳞集。
吴老退休后,担任了中国邮票博物馆的顾问,多次回馆给大家讲课。只要馆里有事相请,无不欣然应充,并为新馆建设一再建言。99世界邮展时,吴老不顾绝症在身,为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参展邮集,悉心指点。最使人难以忘怀的是,作为多卷本《中国邮票史》一书的编审委员会委员,吴老在身染不治之症后,仍然身体力行,忘情于书稿的审改,有求必应,有会必到。
半个世纪来,吴凤岗先生对中国的邮票事业始终保持着炽热的爱,他为抢救华邮珍宝,集藏国邮资料,保护国家的"文化财富"所做的贡献,永远值得人们的景仰。而中国邮票博物馆的全体同仁将铭记吴老对博物馆的殷殷期望,和他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