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并强调了该文化的整体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文化
0 引言
高校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微观环境的核心。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去建设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其健全而独特的高校文化。
1 高校文化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1.1 高校文化体系的内涵
高校文化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和某些物化的精神,它涵盖了学校的风格、观念、传统和价值标准,集中反映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整体面貌,是一所学校素质和水平的综合体现。[1]高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和育人环境。高校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高校精神文化,是指大学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高校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的文化。总之,高校文化内涵丰富,且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合、开放、动态的文化体系。
1.2 高校文化体系的特点
高校处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沿,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使命,是传承文化的场所,也是创新、辐射文化的重要基地。因而,高校文化体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2.1 高校文化的多主体性
高校文化体系的主体既有学校、院、系等单位主体,也有校长、教师、学生等个人主体,他们都是高校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形成了学校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以及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等。不同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文化使命,但都对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2 高校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文化应体现本校的特色。各高校因其办学理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个高校独具魅力的人文气息。高校文化的差异在精神文化上体现为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学风、校风、治学传统方面的不同;在物质文化上则体现为各高校标志性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不同。总之,高校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体现在师生身上,烙印在学校自身传统文化上,从而使高校自身优秀的人文传统源远流长。
1.2.3 高校文化的开放性
高校文化不是固步自封于象牙塔内孤芳自赏的文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化。高校文化的开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大众程度。高校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也不是与世隔绝,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下和将来都会产生影响。高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本身就意味着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认同与超越、吸收与辐射。因而高校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是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2 高校“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育的宗旨始终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教育始终。因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体系就成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趋势、新方向和新要求。
2.1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它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观,是一种重视受教育者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其潜能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观。[2]它的教育理念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进而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
2.1.1 管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效地实践自主安排、自主管理,并从中提高自己,经受锻炼,从而在思想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1.2 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专业等方面极尽所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专业与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
2.1.3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因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倡导人人是主体的全员参与。对教职工而言,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对广大学生而言,要树立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教育。
2.2 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高校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新时代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必须做到:
2.2.1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人文思想,无论是教学设施、学校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2.2.2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必须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和谐,鼓励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使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③高校的校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为本的校风,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风的提炼和制定中来,满足他们要求被尊重的需要,使之更全面、更自觉地理解和贯彻校风精神。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基础文明和道德观念,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素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师长”与“榜样”的力量,以此带动与感化学生,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
3 结语
高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对师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就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质特征是以激励为核心,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因而,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师生的潜力,培养师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推动高校的进步,实现师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创新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5.
[2]周海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山东文学.2008年第一期.P36.
作者简介:邵洁,女,汉族。研究生(教育管理硕士)学历。出生年月:1975年6月7日。籍贯:江苏扬州。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管理。任职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文化
0 引言
高校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微观环境的核心。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去建设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其健全而独特的高校文化。
1 高校文化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1.1 高校文化体系的内涵
高校文化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和某些物化的精神,它涵盖了学校的风格、观念、传统和价值标准,集中反映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整体面貌,是一所学校素质和水平的综合体现。[1]高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和育人环境。高校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高校精神文化,是指大学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高校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的文化。总之,高校文化内涵丰富,且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合、开放、动态的文化体系。
1.2 高校文化体系的特点
高校处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沿,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使命,是传承文化的场所,也是创新、辐射文化的重要基地。因而,高校文化体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2.1 高校文化的多主体性
高校文化体系的主体既有学校、院、系等单位主体,也有校长、教师、学生等个人主体,他们都是高校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形成了学校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以及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等。不同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文化使命,但都对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2 高校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文化应体现本校的特色。各高校因其办学理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个高校独具魅力的人文气息。高校文化的差异在精神文化上体现为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学风、校风、治学传统方面的不同;在物质文化上则体现为各高校标志性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不同。总之,高校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体现在师生身上,烙印在学校自身传统文化上,从而使高校自身优秀的人文传统源远流长。
1.2.3 高校文化的开放性
高校文化不是固步自封于象牙塔内孤芳自赏的文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化。高校文化的开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大众程度。高校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也不是与世隔绝,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下和将来都会产生影响。高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本身就意味着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认同与超越、吸收与辐射。因而高校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是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2 高校“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育的宗旨始终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教育始终。因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体系就成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趋势、新方向和新要求。
2.1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它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观,是一种重视受教育者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其潜能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观。[2]它的教育理念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进而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
2.1.1 管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效地实践自主安排、自主管理,并从中提高自己,经受锻炼,从而在思想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1.2 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专业等方面极尽所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专业与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
2.1.3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因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倡导人人是主体的全员参与。对教职工而言,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对广大学生而言,要树立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教育。
2.2 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高校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新时代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必须做到:
2.2.1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人文思想,无论是教学设施、学校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2.2.2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必须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和谐,鼓励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使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③高校的校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为本的校风,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风的提炼和制定中来,满足他们要求被尊重的需要,使之更全面、更自觉地理解和贯彻校风精神。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基础文明和道德观念,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素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师长”与“榜样”的力量,以此带动与感化学生,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
3 结语
高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对师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就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质特征是以激励为核心,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因而,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师生的潜力,培养师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推动高校的进步,实现师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创新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5.
[2]周海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山东文学.2008年第一期.P36.
作者简介:邵洁,女,汉族。研究生(教育管理硕士)学历。出生年月:1975年6月7日。籍贯:江苏扬州。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管理。任职单位:扬州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