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并强调了该文化的整体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文化
  0 引言
  高校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微观环境的核心。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去建设和完善自己的文化,坚定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其健全而独特的高校文化。
  1 高校文化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1.1 高校文化体系的内涵
  高校文化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和某些物化的精神,它涵盖了学校的风格、观念、传统和价值标准,集中反映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整体面貌,是一所学校素质和水平的综合体现。[1]高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高校特色的人文氛围和育人环境。高校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它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高校精神文化,是指大学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高校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的核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校的文化。总之,高校文化内涵丰富,且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合、开放、动态的文化体系。
  1.2 高校文化体系的特点
  高校处于社会文化建设的前沿,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前进的使命,是传承文化的场所,也是创新、辐射文化的重要基地。因而,高校文化体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2.1 高校文化的多主体性
  高校文化体系的主体既有学校、院、系等单位主体,也有校长、教师、学生等个人主体,他们都是高校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形成了学校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以及校长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等。不同的主体承担着不同的文化使命,但都对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2 高校文化的独特性
  高校文化应体现本校的特色。各高校因其办学理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个高校独具魅力的人文气息。高校文化的差异在精神文化上体现为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学风、校风、治学传统方面的不同;在物质文化上则体现为各高校标志性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不同。总之,高校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可体现在师生身上,烙印在学校自身传统文化上,从而使高校自身优秀的人文传统源远流长。
  1.2.3 高校文化的开放性
  高校文化不是固步自封于象牙塔内孤芳自赏的文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性文化。高校文化的开放,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大众程度。高校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也不是与世隔绝,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下和将来都会产生影响。高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本身就意味着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认同与超越、吸收与辐射。因而高校文化的开放性特征是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2 高校“以人为本”的文化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育的宗旨始终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教育始终。因而,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体系就成了高校文化建设的新趋势、新方向和新要求。
  2.1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它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观,是一种重视受教育者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其潜能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观。[2]它的教育理念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进而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主要表现为:
  2.1.1 管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有效地实践自主安排、自主管理,并从中提高自己,经受锻炼,从而在思想上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1.2 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和专业等方面极尽所能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专业与技术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指导。
  2.1.3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因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倡导人人是主体的全员参与。对教职工而言,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对广大学生而言,要树立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教育。
  2.2 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高校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新时代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必须做到:
  2.2.1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人文思想,无论是教学设施、学校设施、生活设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符合人性化的要求。建设生态化校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师生员工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2.2.2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必须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和谐,鼓励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与呼声提供多种渠道,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使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③高校的校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以人为本的校风,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风的提炼和制定中来,满足他们要求被尊重的需要,使之更全面、更自觉地理解和贯彻校风精神。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基础文明和道德观念,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素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师长”与“榜样”的力量,以此带动与感化学生,促进优良校风的建设。
  3 结语
   高校文化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对师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就是在校园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展开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教育管理思想,其本质特征是以激励为核心,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因而,一个以人为本的高校文化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师生的潜力,培养师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推动高校的进步,实现师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创新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5.
  [2]周海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山东文学.2008年第一期.P36.
  作者简介:邵洁,女,汉族。研究生(教育管理硕士)学历。出生年月:1975年6月7日。籍贯:江苏扬州。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管理。任职单位:扬州职业大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影响巷道快速掘进的相关因素,并分析了对应的解决的技术方法,得出要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煤炭企业在岩石巷道掘进方面保持快速、高效,最好能做到煤矿企业
针对一类n个独立任务在m个不完全同等的处理机上处理,使处理机的最大负荷为最小的非抢先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最小平衡算法,并分析了它的时间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又将最小
在PbWO4晶体中掺进La2O3生长La:PbWO4晶体。测试La:PbWO4晶休的透射光谱、激光发射光谱、发光效率、衰减时间和辐射硬度。La:PbWO4晶体的透过率增大,峰位发生红移,发光效率增加一倍,较大幅度提高抗辐照损伤能力。
摘要:随着一系列财务欺诈丑闻的发生,人们对内部控制越来越关注,除了关注公司是否设计和执行了内部控制外,还希望由独立的第三方对管理层作出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评价。因此,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评价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分析,根据我国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 评价报告     0 引言  众所周知,企业的内部控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严重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完善体制不足,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对基于CIMS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MIS)的结构框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和功能模型,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所谓区分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进行区别对待和分类指导的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变得格外迫切。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
摘要:高校班主任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阐述了新时期高校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与具体工作方法,并给出了高校班主任绩效考核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 兼任班主任 工作职责 工作方法 考核  0 引言   现今我国已进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
【正】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从而计算出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作业成本法是适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