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结合传统艺术讲授新的见解,吸收和利用传统艺术精髓进行在创造,在充分立即饿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高等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今后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对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中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创造性的依据。文化是设计的底蕴,思想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在创造新的物质方式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文化。面对全球化的设计浪潮,思想的缺乏是每一位设计师的劲敌。在拥有优秀灿烂文化的土壤中,如何形成民族个性,如何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说过:“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贝聿铭做到了。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味道。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相关讨论里,曾经将“庭院+墙”看作是体现中国建筑精神的特殊要素。在他眼中形式感完全换成了现代符号,他在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传达中国味道。只有抓住中国精神,真正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结合传统艺术讲授新的见解,吸收和利用传统艺术精髓进行再创造,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知识 拓展视野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因此,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新观念,新领域的习惯,从而为设计提供不同的语言和载体来表现不同的思想主题。丰富而厚重的知识积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让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创造性的设计作品,让人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创造需要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和优化专业性知识结构,鼓励学生重视关联学科的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设计的技艺技巧,还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为日后灵感的迸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应该是探讨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下是在教学中训练创造性思维常用的几种方法: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对于环艺专业任何一门新课程,最重要的问题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进而找到学好这门课程的方法。恒心和毅力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进而保持对专业设计的热衷,让这种状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激励,注重授课过程,使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完成对更多“可能性”的检验,“激励放飞思维”,这种无形的思想力量会让学生坚持到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得以延续,深化和发展。
2.启发引导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力理论部分的教学,应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学会“听讲”,才能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及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在章节后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堂讨论,教师应引导讨论方向,及时进行总结。学生刚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及学习时,难免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转换角度进行设计构思,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构思方法,使一些设计的制约条件转变为新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设计的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如涉及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设计结构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发挥。
3: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设计案例作品,从案例的背景,发展脉络到整个构思过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评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案例中运用的理论知识点和设计意图等,提升学生从表象主动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学生对现有知识的解析,融合,重组,变异与繁衍,要突出创造性设计活动的特色,在沟通与互动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解决设计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知识,增长才智,激發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设计过程,举一反三地分析其他相关案例,学生就能逐渐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
4:主题探索式教学
这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课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合作伙伴。教师先把知识发展的脉络和问题讲述给学生并建议研究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围绕研究主题,借助网络资源与图书馆资料,先在组员间进行讨论,然后再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师生交流,共同进行多方面体验,完成最终设计。在开放式的交流中能形成对知识的反思,提高学生主动判断,选择,评价等参与能力,体会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科学严密,不折不扣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获得关于社会,自然,生活的知识。“公共空间设计”,“专题设计”等课程就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5:分组教学
这种模式在环境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自愿组队形成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团队根据自己的设计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收集相关素材,分析设计报告书,完成项目设计。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与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在团队探索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对学生表现的认同和赞赏,都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共同钻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位学生亲身体会这一氛围,更好地发挥其潜力。专业课程的综合型设计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完成。
四:结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继续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传授的不仅是一种设计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是设计师应有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英]安布罗斯,哈里斯,《创意设计元素》[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4月。
[2]朱和平,《设计现代设计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3]安晓波,王晓芬,《设计艺术造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作者简介
周传旋(1983——)男,湖北潜江人,文学硕士,武汉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高等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是今后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对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中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创造性的依据。文化是设计的底蕴,思想是设计的灵魂。设计在创造新的物质方式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文化。面对全球化的设计浪潮,思想的缺乏是每一位设计师的劲敌。在拥有优秀灿烂文化的土壤中,如何形成民族个性,如何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说过:“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贝聿铭做到了。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后,这座现代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味道。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相关讨论里,曾经将“庭院+墙”看作是体现中国建筑精神的特殊要素。在他眼中形式感完全换成了现代符号,他在运用现代的材料,技术传达中国味道。只有抓住中国精神,真正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多结合传统艺术讲授新的见解,吸收和利用传统艺术精髓进行再创造,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重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丰富知识 拓展视野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因此,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新观念,新领域的习惯,从而为设计提供不同的语言和载体来表现不同的思想主题。丰富而厚重的知识积淀,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让视野拥抱整个世界,创造性的设计作品,让人见之,则开眼界长知识:听之,则明始末增信息:说之,则表情意通思想:读之,则广见识晓事理。创造需要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和优化专业性知识结构,鼓励学生重视关联学科的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不仅包括设计的技艺技巧,还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为日后灵感的迸发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应该是探讨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下是在教学中训练创造性思维常用的几种方法:
1.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和基础。对于环艺专业任何一门新课程,最重要的问题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进而找到学好这门课程的方法。恒心和毅力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进而保持对专业设计的热衷,让这种状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激励,注重授课过程,使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完成对更多“可能性”的检验,“激励放飞思维”,这种无形的思想力量会让学生坚持到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得以延续,深化和发展。
2.启发引导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力理论部分的教学,应采取讲授型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学会“听讲”,才能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及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在章节后采取不同形式的课堂讨论,教师应引导讨论方向,及时进行总结。学生刚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及学习时,难免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转换角度进行设计构思,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构思方法,使一些设计的制约条件转变为新的契机,引导学生在设计的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如涉及观念创新,设计材料创新,设计结构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发挥。
3:案例教学
教师精心挑选设计案例作品,从案例的背景,发展脉络到整个构思过程,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评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案例中运用的理论知识点和设计意图等,提升学生从表象主动分析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学生对现有知识的解析,融合,重组,变异与繁衍,要突出创造性设计活动的特色,在沟通与互动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解决设计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知识,增长才智,激發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反复的设计过程,举一反三地分析其他相关案例,学生就能逐渐形成一定的设计思维。
4:主题探索式教学
这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课题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合作伙伴。教师先把知识发展的脉络和问题讲述给学生并建议研究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围绕研究主题,借助网络资源与图书馆资料,先在组员间进行讨论,然后再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师生交流,共同进行多方面体验,完成最终设计。在开放式的交流中能形成对知识的反思,提高学生主动判断,选择,评价等参与能力,体会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科学严密,不折不扣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获得关于社会,自然,生活的知识。“公共空间设计”,“专题设计”等课程就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5:分组教学
这种模式在环境设计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自愿组队形成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团队根据自己的设计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收集相关素材,分析设计报告书,完成项目设计。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与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在团队探索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对学生表现的认同和赞赏,都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共同钻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每位学生亲身体会这一氛围,更好地发挥其潜力。专业课程的综合型设计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完成。
四:结语
总之,创造性思维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继续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传授的不仅是一种设计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是设计师应有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英]安布罗斯,哈里斯,《创意设计元素》[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4月。
[2]朱和平,《设计现代设计史》[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3]安晓波,王晓芬,《设计艺术造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
作者简介
周传旋(1983——)男,湖北潜江人,文学硕士,武汉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武汉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