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快看,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里,正有滔天巨浪朝我们奔涌而来。他们,是九五之尊,有着雄才伟略;他们,喜欢指点江山,玩转乾坤;他们,呵呵,就是这么“霸气”地名垂青史!
话说尧年事已高,得选个人来接替他的位子了,选谁呢?可真是让人伤脑筋。
帝位该传给谁?
(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还是共工,还是另有他人?)
尧是陶唐时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深得人们的爱戴。尧的年事已高,他抚着一把白胡子,望着平日坐的位子,心想:“我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坐得太久了,得找人来接班了。”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尧就曾经问过身边的大臣:“你们觉得谁能够接替我的位子?”
大臣齐声说:“您的大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一听,皱着眉头说:“是这样吗?丹朱的修养不好,顽劣并且爱跟别人争吵,不能用。”然后又问,“还有谁可以?”大臣欢兜说:“那共工呢?共工说话很有号召力,带领大家做了不少事情。他可以用。”
“哦,是吗?”尧表示怀疑,“共工的确很会说话,可是心思不正,他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其实都在蒙骗老天。这个人也不能用。”
在尧那个时代的观念里,上天是必须尊敬的,不能欺骗。尊敬老天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品德。共工表里不一,不注重自己的品德,就是在欺骗老天。尧虽然老了,但还没老到眼睛昏花、识人不清的地步。
关于接班人,大臣推荐的两个人都被尧给否决了。只要是品行有问题,成为帝王的第一个条件就过不了关,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或是众人所推崇的领导人物,也不能把帝位传给他。帝位不传给丹朱和共工,那又该传给谁呢?
来自民间的孝子
(这帝位是传贤不传子,于是各方诸侯开始推举贤德之人……)
尧决定要好好解决传位的问题。这一天,他召集四方的诸侯来开会,对他们说:“各方的诸侯,我当国君已经当了近七十年,也该找人来接班了。你们当中有谁可以顺应天命,接下帝位?”
“我们这些人德行浅薄,接了帝位,恐怕会糟蹋了这个位子。”诸侯们都有自知之明,回答得也很诚恳。
既然这样,那就退让一步。“好吧!”尧说,“那你们就推举一下,在贵族当中找找有没有可以接任的人呢?要不然,关系远一点儿的,甚至在民间的人才也行。”
听到这话,诸侯们互相示意,点了点头,向尧推荐了舜。
舜,生长在民间,当时正值三十岁,还没娶妻。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失明的父亲再娶,生下另一个儿子象。舜的父亲非常宠爱象,但他和再娶的妻子对舜很不好,经常想害他。
从小到大,舜遭受过很多次的陷害和惩罚,但他一直秉持着恭敬的态度,完全没有失去做儿子和做兄长的本分,因此在二十岁的时候,舜就以孝顺出了名。
“舜?”尧思索了一下,“我听过这个名字。他怎么样?”
“舜是一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既顽固又愚蠢,后母很不诚实,弟弟也不讲理。然而,舜却能用心地与他们和睦相处,引导他们好好做人,让他们不至于沦落到作奸犯科的地步。”一个诸侯如实地向尧进行了描述。这个诸侯的描述引起了尧的兴趣:“哦,是这样吗?我倒想试他一试!”
对舜的考验
(话说这修身齐家后,方能治国平天下。尧对舜的考验正式开始了……)
尧盼望有人能够来接替他的位子,但他也知道挑选接班人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舜到底是不是一个适合的人选,等他试过之后就会真相大白。不过,该怎么考验舜,尧倒是思考了很久。
据诸侯们说,舜还没有娶妻。尧就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对诸侯们说:“要不然这样好了,我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看看他怎么治理家庭。能把家庭治理得好,那么治国也会有希望。”
于是,尧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下嫁给舜。成了尧的女婿的舜带着两位夫人搬到妫(ɡuī)水边去住,教她们勤俭持家,恪守妇道。两位夫人都没有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怠慢舜家里的人,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夸赞。
尧知道这些后,觉得很满意。接着,尧想试试舜怎么用人,就派了九名男子跟随他,借此观察他的行为。
舜在历山耕种,那里的百姓都不会为了田地的边界而争吵;舜在雷泽捕鱼,那里的民众都会互相礼让捕鱼的地方;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那里所生产的陶器都是精雕细琢,不会粗制滥造。
舜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只要一年就能成为聚居地,两年就能成为小城市,三年就能成为大城市。
九名男子在舜的身边待的时间越久,对舜就越发敬重。
看到这种情形,尧高兴极了,于是赏给舜一把琴和一些用细葛布做成的衣服,并且为他盖了粮仓,还给了他一批牛羊。
“这个舜,的确不一样!”尧心想,“不知道他能不能办事?”
于是,尧又派任务给舜。他让舜到民间去宣扬人伦的重要性,让人们接受伦理的教化。舜很认真地教,确实让百姓产生了品格上的变化。
看到舜的一系列表现之后,尧下定决心要让舜参与政府部门的运作。他把舜找来,对他说:“你到公家来做事吧!”
舜恭敬地回答:“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
舜没有信口开河,不管是在内政部门还是在外交部门,他都能把事情处理得井然有序。他和四方诸侯相处得十分融洽,也聪明地解决了四个凶恶氏族的问题,把他们迁徙到边远的地方,让他们抵抗更加凶恶的外敌。所谓“一物降一物”,再凶恶的人也会有他們的对手!
合适的人选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尧对舜考验的结果是怎样呢?舜适合做帝王吗?)
从诸侯推荐舜的时候算起,时间一晃便过去了二十年。尧原先只想用几年的时间来考验舜,没想到一试竟花了这么多年。
其实这些年来,尧早就改变了最初的心态,与其说在考验舜,不如说是在培养他。要是能为国家找到一个真正有品德、有才干的领导人,那么花二十年的时间来训练也不为过。 要当好一个国君,必须了解自己的国土。
有一天,尧对舜说:“你到各处的山林、河流和湖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有自然灾害要防治,又有哪些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舜接受命令后,即刻动身。他来到一座高山時,遇到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像刀割似的划开天幕,大雨像盆里的水哗啦啦地直泻下来。大雨模糊了山,也模糊了路,给舜的行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可舜并没有在暴风雨中退缩,他勇往直前,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舜平安回来后,尧很欣慰,认为舜果然智慧超凡,很有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到了该把帝位传给他的时候了。
于是,尧召见舜,对他说:“你很会办事,说的话都做得到。从你管理四方诸侯的事务起,已经过了三年,现在也该接受帝位了!”
舜惶恐地说:“啊!我没有那么好的德行可以当国君。”
尽管舜一再谦让,尧还是执意要把帝位传给他。
次年正月,尧祭告先祖,回家养老,让舜作为代理天子,实际掌管国事,并且让他到全国各地去巡视考察。
典范永存人间
(“禅让政治”是中国古代领导人选拔制度的典范。)
尧从来没考虑过要让儿子丹朱继承帝位。尧说过:“让丹朱来接任国君的话,只对丹朱一个人有好处,对整个天下不利;让舜来接任国君的话,只让丹朱一个人受损,但是对整个天下有利。”
这种将帝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传给儿子的行为,就叫做“禅让”。禅,是“传给别人”的意思;让,是“辞让、礼让”的意思。
舜的确是一个值得托付天下的人,他一直勤勤勉勉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如此又过了八年。
而一直在家养老的尧即便把脚趾头都用上,也数不清楚自己是一百一十六岁还是一百一十七岁。他觉得自己在人间的责任已经完成,该放下一切,彻底享受“自由”了。
一天,尧梦见自己的身体逐渐发热,慢慢飞升上天,接着融进耀眼的太阳里,成为阳光的一部分,然后又在黄昏的时候,飞散成一片片炫目的彩霞。
一代帝尧从此长眠。
服丧三年后,舜正式当上天子,改国号为虞,是为帝舜。
此时,我们不得不钦佩尧的大公无私。亲爱的朋友,无论何事,我们都会遇到“公”与“私”的问题,当我们遇到时,你是不是也会像尧那样“大公无私”呢?
话说尧年事已高,得选个人来接替他的位子了,选谁呢?可真是让人伤脑筋。
帝位该传给谁?
(是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还是共工,还是另有他人?)
尧是陶唐时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深得人们的爱戴。尧的年事已高,他抚着一把白胡子,望着平日坐的位子,心想:“我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坐得太久了,得找人来接班了。”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尧就曾经问过身边的大臣:“你们觉得谁能够接替我的位子?”
大臣齐声说:“您的大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一听,皱着眉头说:“是这样吗?丹朱的修养不好,顽劣并且爱跟别人争吵,不能用。”然后又问,“还有谁可以?”大臣欢兜说:“那共工呢?共工说话很有号召力,带领大家做了不少事情。他可以用。”
“哦,是吗?”尧表示怀疑,“共工的确很会说话,可是心思不正,他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其实都在蒙骗老天。这个人也不能用。”
在尧那个时代的观念里,上天是必须尊敬的,不能欺骗。尊敬老天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品德。共工表里不一,不注重自己的品德,就是在欺骗老天。尧虽然老了,但还没老到眼睛昏花、识人不清的地步。
关于接班人,大臣推荐的两个人都被尧给否决了。只要是品行有问题,成为帝王的第一个条件就过不了关,就算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或是众人所推崇的领导人物,也不能把帝位传给他。帝位不传给丹朱和共工,那又该传给谁呢?
来自民间的孝子
(这帝位是传贤不传子,于是各方诸侯开始推举贤德之人……)
尧决定要好好解决传位的问题。这一天,他召集四方的诸侯来开会,对他们说:“各方的诸侯,我当国君已经当了近七十年,也该找人来接班了。你们当中有谁可以顺应天命,接下帝位?”
“我们这些人德行浅薄,接了帝位,恐怕会糟蹋了这个位子。”诸侯们都有自知之明,回答得也很诚恳。
既然这样,那就退让一步。“好吧!”尧说,“那你们就推举一下,在贵族当中找找有没有可以接任的人呢?要不然,关系远一点儿的,甚至在民间的人才也行。”
听到这话,诸侯们互相示意,点了点头,向尧推荐了舜。
舜,生长在民间,当时正值三十岁,还没娶妻。他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失明的父亲再娶,生下另一个儿子象。舜的父亲非常宠爱象,但他和再娶的妻子对舜很不好,经常想害他。
从小到大,舜遭受过很多次的陷害和惩罚,但他一直秉持着恭敬的态度,完全没有失去做儿子和做兄长的本分,因此在二十岁的时候,舜就以孝顺出了名。
“舜?”尧思索了一下,“我听过这个名字。他怎么样?”
“舜是一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既顽固又愚蠢,后母很不诚实,弟弟也不讲理。然而,舜却能用心地与他们和睦相处,引导他们好好做人,让他们不至于沦落到作奸犯科的地步。”一个诸侯如实地向尧进行了描述。这个诸侯的描述引起了尧的兴趣:“哦,是这样吗?我倒想试他一试!”
对舜的考验
(话说这修身齐家后,方能治国平天下。尧对舜的考验正式开始了……)
尧盼望有人能够来接替他的位子,但他也知道挑选接班人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舜到底是不是一个适合的人选,等他试过之后就会真相大白。不过,该怎么考验舜,尧倒是思考了很久。
据诸侯们说,舜还没有娶妻。尧就想出了一个法子,他对诸侯们说:“要不然这样好了,我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看看他怎么治理家庭。能把家庭治理得好,那么治国也会有希望。”
于是,尧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下嫁给舜。成了尧的女婿的舜带着两位夫人搬到妫(ɡuī)水边去住,教她们勤俭持家,恪守妇道。两位夫人都没有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怠慢舜家里的人,因此赢得了许多人的夸赞。
尧知道这些后,觉得很满意。接着,尧想试试舜怎么用人,就派了九名男子跟随他,借此观察他的行为。
舜在历山耕种,那里的百姓都不会为了田地的边界而争吵;舜在雷泽捕鱼,那里的民众都会互相礼让捕鱼的地方;舜在黄河边制作陶器,那里所生产的陶器都是精雕细琢,不会粗制滥造。
舜每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只要一年就能成为聚居地,两年就能成为小城市,三年就能成为大城市。
九名男子在舜的身边待的时间越久,对舜就越发敬重。
看到这种情形,尧高兴极了,于是赏给舜一把琴和一些用细葛布做成的衣服,并且为他盖了粮仓,还给了他一批牛羊。
“这个舜,的确不一样!”尧心想,“不知道他能不能办事?”
于是,尧又派任务给舜。他让舜到民间去宣扬人伦的重要性,让人们接受伦理的教化。舜很认真地教,确实让百姓产生了品格上的变化。
看到舜的一系列表现之后,尧下定决心要让舜参与政府部门的运作。他把舜找来,对他说:“你到公家来做事吧!”
舜恭敬地回答:“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
舜没有信口开河,不管是在内政部门还是在外交部门,他都能把事情处理得井然有序。他和四方诸侯相处得十分融洽,也聪明地解决了四个凶恶氏族的问题,把他们迁徙到边远的地方,让他们抵抗更加凶恶的外敌。所谓“一物降一物”,再凶恶的人也会有他們的对手!
合适的人选
(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尧对舜考验的结果是怎样呢?舜适合做帝王吗?)
从诸侯推荐舜的时候算起,时间一晃便过去了二十年。尧原先只想用几年的时间来考验舜,没想到一试竟花了这么多年。
其实这些年来,尧早就改变了最初的心态,与其说在考验舜,不如说是在培养他。要是能为国家找到一个真正有品德、有才干的领导人,那么花二十年的时间来训练也不为过。 要当好一个国君,必须了解自己的国土。
有一天,尧对舜说:“你到各处的山林、河流和湖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有自然灾害要防治,又有哪些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舜接受命令后,即刻动身。他来到一座高山時,遇到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狂风怒吼,雷声隆隆,闪电像刀割似的划开天幕,大雨像盆里的水哗啦啦地直泻下来。大雨模糊了山,也模糊了路,给舜的行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可舜并没有在暴风雨中退缩,他勇往直前,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舜平安回来后,尧很欣慰,认为舜果然智慧超凡,很有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到了该把帝位传给他的时候了。
于是,尧召见舜,对他说:“你很会办事,说的话都做得到。从你管理四方诸侯的事务起,已经过了三年,现在也该接受帝位了!”
舜惶恐地说:“啊!我没有那么好的德行可以当国君。”
尽管舜一再谦让,尧还是执意要把帝位传给他。
次年正月,尧祭告先祖,回家养老,让舜作为代理天子,实际掌管国事,并且让他到全国各地去巡视考察。
典范永存人间
(“禅让政治”是中国古代领导人选拔制度的典范。)
尧从来没考虑过要让儿子丹朱继承帝位。尧说过:“让丹朱来接任国君的话,只对丹朱一个人有好处,对整个天下不利;让舜来接任国君的话,只让丹朱一个人受损,但是对整个天下有利。”
这种将帝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传给儿子的行为,就叫做“禅让”。禅,是“传给别人”的意思;让,是“辞让、礼让”的意思。
舜的确是一个值得托付天下的人,他一直勤勤勉勉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如此又过了八年。
而一直在家养老的尧即便把脚趾头都用上,也数不清楚自己是一百一十六岁还是一百一十七岁。他觉得自己在人间的责任已经完成,该放下一切,彻底享受“自由”了。
一天,尧梦见自己的身体逐渐发热,慢慢飞升上天,接着融进耀眼的太阳里,成为阳光的一部分,然后又在黄昏的时候,飞散成一片片炫目的彩霞。
一代帝尧从此长眠。
服丧三年后,舜正式当上天子,改国号为虞,是为帝舜。
此时,我们不得不钦佩尧的大公无私。亲爱的朋友,无论何事,我们都会遇到“公”与“私”的问题,当我们遇到时,你是不是也会像尧那样“大公无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