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学车是件苦差事。对于学生党来说,暑假太热会晒黑,寒假太冷怕冻着;对于上班族来说,既要准时上班还要按时上课太痛苦。但正因为如此,拿到驾照时才能笑得灿烂。
在开年的第一期,杂志推出“我要考驾照”栏目,用轻松的文字记录学车的喜怒哀乐,和读者一道回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与拿到驾照的亲们复习一下“过去”;与正在学驾照的交流一下“现在”;与想学驾照的预习一下“未来”。
开车不是让四个轮子动起来就行,重要的是如何让它在跑起来的时候不至于像只愤怒的螃蟹,横冲直撞,所以开车的人很重要。车子要怎么走,用多少速度走,是走还是停,这都由驾驶人来控制。车子跑得再快,它也是死物,终究还是要靠人来操纵。那么,驾驶人上车之前就要知道车子要怎么操作,要怎么在道路上行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知识主要还是来自驾驶培训中相关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知识的学习。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学车就不太可能会接触到这些知识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有一部分人在成为驾驶员之前对汽车的行驶规则是不甚了解的。一次上班路上,我正过斑马线,无意听到走在前面两位大约年近40的妇女的对话。
甲问:“那车怎么闯红灯啊!”
“那车右转弯,没关系。”乙答。
这在驾驶人看来,可能会是一段引来发笑的对话,但我听后却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我也曾对此感到疑惑,“这些驾驶人也太嚣张了吧,看到红灯还一个劲地右转弯。”后来无意间向会开车的同事说起这件事,才得到“右转弯都可以转,不受红灯限制”的答案。我觉得这并不是存在于一两人之间的问题,行人少有渠道去系统了解车辆的行驶规则,但作为交通参与者之一,行人是有必要了解“同行者”的规则的。
开课之前,我就忍不住卖弄了一番,还是要言归正传,聊聊科目一的学习情况。翻开拿到手的培训教材可以了解到,整个学车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二是场内驾驶;三是道路驾驶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却分为四次。按照“123号令”的规定,原有的驾照考试模式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科目三考试不仅要对学员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检测,还需要进一步对学员掌握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的程度进行考察,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科目四”。也就是说从学车到拿到驾驶证,要经过科目一、二、三、四考试并合格。科目一、四是理论知识,科目二、三是实际操作,这四科考试环环相扣,如果上一科不合格就无法进行下一科的考试。
学校安排了三个半天的课程,让学员学习科目一的知识。从其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来看,其重要性不低于任何一个实操项目。据了解,有的学校不安排科目一的学习,将所有的学习资料发给学员之后,驾校这个阶段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学员只有自学科目一的知识并通过考试后,学校才会安排上车。相比而言,我所在的这所学校科目一学习的安排还是正规得多,事实也证明,这么做是有必要的。
三个半天的学习让我重温了大学上课的感觉。一排排的座位挤满了整个阶梯教室,连相似的电教设备都充满了回忆。在这里上课的氛围和大学里考前老师划重点的状态是一样的。老师在讲台上细细地讲,重复着重点,还不忘提醒下面黑压压的人头拿起笔把考试内容记上。坐在下面的同学也是听得前所未有的认真,“哗啦啦”的翻书声、签字笔划出横线的声音交错在一起,好一番勤奋的景象。偶尔有人稍微走神漏听重点,或是看看旁边的或是直接小声问问同桌。也能听见各种吃东西的声音,悉悉索索,毕竟饿着肚子上课太难受。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这里老师也要抽考勤,“点名”这一招还真是古往今来屡试不爽!在大学里,最担心的是除了挂科就是老师点名时自己不在,觉得最吃亏的是自己去上课了老师却没有抽查考勤。当然也会有不同之处,比如这里的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就比较大。
这三天,一边在回味大学考前的紧张感,另一边也在重温“题海战术”。为了100道题,拿来1000道题反复做,因为90分的及格分数不算低,好在题目也不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对于车辆无视红灯右转的事情也终于知道完整的答案了。同事的答案没错,只是不完整,如果路口是方向信号灯的话,右转弯的车辆还是得看信号灯的。
结束科目一的学习后就收到相应的考试的通知,时间离得很近,毕竟趁热打铁的话,合格的概率高很多。就这样,第一阶段的学习和考试都顺利结束了,马上就要进入下个阶段的学习了,想想还有些小激动。
学车是件苦差事。对于学生党来说,暑假太热会晒黑,寒假太冷怕冻着;对于上班族来说,既要准时上班还要按时上课太痛苦。但正因为如此,拿到驾照时才能笑得灿烂。
在开年的第一期,杂志推出“我要考驾照”栏目,用轻松的文字记录学车的喜怒哀乐,和读者一道回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与拿到驾照的亲们复习一下“过去”;与正在学驾照的交流一下“现在”;与想学驾照的预习一下“未来”。
开车不是让四个轮子动起来就行,重要的是如何让它在跑起来的时候不至于像只愤怒的螃蟹,横冲直撞,所以开车的人很重要。车子要怎么走,用多少速度走,是走还是停,这都由驾驶人来控制。车子跑得再快,它也是死物,终究还是要靠人来操纵。那么,驾驶人上车之前就要知道车子要怎么操作,要怎么在道路上行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知识主要还是来自驾驶培训中相关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知识的学习。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学车就不太可能会接触到这些知识吗?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有一部分人在成为驾驶员之前对汽车的行驶规则是不甚了解的。一次上班路上,我正过斑马线,无意听到走在前面两位大约年近40的妇女的对话。
甲问:“那车怎么闯红灯啊!”
“那车右转弯,没关系。”乙答。
这在驾驶人看来,可能会是一段引来发笑的对话,但我听后却有种找到知音的感觉。我也曾对此感到疑惑,“这些驾驶人也太嚣张了吧,看到红灯还一个劲地右转弯。”后来无意间向会开车的同事说起这件事,才得到“右转弯都可以转,不受红灯限制”的答案。我觉得这并不是存在于一两人之间的问题,行人少有渠道去系统了解车辆的行驶规则,但作为交通参与者之一,行人是有必要了解“同行者”的规则的。
开课之前,我就忍不住卖弄了一番,还是要言归正传,聊聊科目一的学习情况。翻开拿到手的培训教材可以了解到,整个学车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二是场内驾驶;三是道路驾驶和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却分为四次。按照“123号令”的规定,原有的驾照考试模式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科目三考试不仅要对学员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检测,还需要进一步对学员掌握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的程度进行考察,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科目四”。也就是说从学车到拿到驾驶证,要经过科目一、二、三、四考试并合格。科目一、四是理论知识,科目二、三是实际操作,这四科考试环环相扣,如果上一科不合格就无法进行下一科的考试。
学校安排了三个半天的课程,让学员学习科目一的知识。从其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来看,其重要性不低于任何一个实操项目。据了解,有的学校不安排科目一的学习,将所有的学习资料发给学员之后,驾校这个阶段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学员只有自学科目一的知识并通过考试后,学校才会安排上车。相比而言,我所在的这所学校科目一学习的安排还是正规得多,事实也证明,这么做是有必要的。
三个半天的学习让我重温了大学上课的感觉。一排排的座位挤满了整个阶梯教室,连相似的电教设备都充满了回忆。在这里上课的氛围和大学里考前老师划重点的状态是一样的。老师在讲台上细细地讲,重复着重点,还不忘提醒下面黑压压的人头拿起笔把考试内容记上。坐在下面的同学也是听得前所未有的认真,“哗啦啦”的翻书声、签字笔划出横线的声音交错在一起,好一番勤奋的景象。偶尔有人稍微走神漏听重点,或是看看旁边的或是直接小声问问同桌。也能听见各种吃东西的声音,悉悉索索,毕竟饿着肚子上课太难受。最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这里老师也要抽考勤,“点名”这一招还真是古往今来屡试不爽!在大学里,最担心的是除了挂科就是老师点名时自己不在,觉得最吃亏的是自己去上课了老师却没有抽查考勤。当然也会有不同之处,比如这里的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就比较大。
这三天,一边在回味大学考前的紧张感,另一边也在重温“题海战术”。为了100道题,拿来1000道题反复做,因为90分的及格分数不算低,好在题目也不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对于车辆无视红灯右转的事情也终于知道完整的答案了。同事的答案没错,只是不完整,如果路口是方向信号灯的话,右转弯的车辆还是得看信号灯的。
结束科目一的学习后就收到相应的考试的通知,时间离得很近,毕竟趁热打铁的话,合格的概率高很多。就这样,第一阶段的学习和考试都顺利结束了,马上就要进入下个阶段的学习了,想想还有些小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