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强化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施工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能全面直观地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经营状况及资金流向。本文就施工企业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施工企业工程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8-48-03
一、我国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上的主要问题
1、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清理
债权债务长期挂账的原因。首先是应收账款管理不力,大量存在中长期(1年以上)应收账款。严重影响了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其次是因为竣工工程结算严重滞后。第三,大量预付分包工程款长期挂账。另外,经常发生“潜亏”和“潜盈”现象:有些款项虽已支付,但不能计入成本;有些款项虽没有收到,但可确认为收入。这就使非会计专业人员很难从报表中看出企业或项目的实际财务状况,往往报表显示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较大。这给会计职业判断带来了严峻挑战,甚至给做假账提供了空间。这表现在:某一笔应收的款项可以因其没有“实收”而隐匿收入,从账面上表现为“少盈”而“亏损”;某一笔“应付”款项可能因没“实付”而隐匿成本,从账面上表现为“盈余”、“少亏”。
2、财务管理关键领域不到位
首先是预算管理低效。预算化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目前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执行不力。由于没有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预算实施无法可依;由于缺少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制,没有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确立责任中心,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缺少足够的压力和动力。
其次是成本管理不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是项目成本管理,而项目成本管理对象具有单一性的特性:施工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截然不同,每件产品都各不相同而具有单一性。因此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难度较大。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还比较粗放和隨意,存在较多问题,关键是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和严格执行力。
另外在资金管理上也存在较多问题,诸于资金使用效益差,资金周转慢等。
3、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和行业性质的特殊性,以及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比如,施工企业由于其生产产品的独特性(单位产品价值高、生产周期长等)决定其投标履约保证金的数额大、质押时间长,加之工程工期长,成本管理、控制链长,工程竣工但业主资金不足,造成应收款的回收难度大等等,从而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发生背离。在实际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风险,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应有的防范意识。
二、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应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是施工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对施工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实施价值化管理的体系;其职能是使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最大化、投资收益最大化以及融资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以实现施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为了有效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作为施工企业就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战略设置自己的财务管理体系。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应具有有效实现预算体系、报告体系、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金管理的功能,具有有效的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加强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具体来说,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1、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权威和执行力。要设立较高级别的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监督)从预算的编制、跟踪执行过程、差异分析到预算调整。该专门机构编制预算时,综合考虑企业全面的资源和经济活动;在执行过程中,每一部门、每一项工程都受到预算的严格约束;执行中不符合预算规定的部分,经过规定的程序、由具有相应权利的个人或机构审批才能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由此形成的预算执行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考评、奖惩和激励的依据。
2、重视预算的激励作用
对预算的激励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具有一定挑战性,又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实现的预算指标,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精神的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实现目标的奖励(或无法完成指标将受到惩罚)制度又将形成一种物质的奖励。这将激发职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预算应具有的激励作用。在现有的预算管理中这种积极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这至少说明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预算指标制定在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控性方面仍需改进;二是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或预算约束力不严;三是对于预算工作、预算指标的宣传、沟通不足。职工对于自己的行为与指标的关系、对于完成指标与获得奖惩的认识不够明确。依此而论,要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评的质量,重视预算管理中的激励作用是改进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关键是把握以下两点:
1、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1)规范采购程序
施工项目需要使用大量的耗材和众多的设备,尤其是耗材在项目工程成本中占据约70%的比重,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今后材料消耗在成本中的比重还会增加。因此必须规范采购程序,从源头上加强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购主体和数量控制,价格和时点控制,采购方式控制,质量和供应商控制等。
(2)实行项目责任成本承包管理
实践证明对项目经理进行责任成本承包和责任成本控制预警,有利于项目成本管理。在具体实施中,要特别注意施工定额的制定。由于只有精确的目标成本才能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有指导意义,施工企业需要加强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来制定适合项目部的施工定额。合适的项目部施工定额是在依据《施工技术验收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在采用新的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条件下,测算出安装工人或班组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以这一施工定额作为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作业计划、分析部分项的工、料、机,测算和制定目标成本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2、遵循效益原则,加强施工中的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的控制
实施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包方不仅要求工程质量好,而且要求进度快,这就很可能因抓质量、抢进度导致成本支出增加或忽视成本控制。在处理成本、质量和工期三大目 标时,虽应以成本目标服从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但绝不能不惜成本,应该兼顾三大目标,要在施工全过程控制成本,成本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应该严格控制成本,从施工准备开始,到实施施工、竣工交付、工程保修,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成本控制的范畴。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控制质量成本需要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即质量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然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工期成本控制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承包方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发包方索赔成本。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盲目抢工期赶进度,造成增大项目成本,导致项目亏损。
(四)資金管理
针对目前一些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的资金使用效益差、资金周转慢、资金管理不明确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管理工作:
1、建立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机制
目前已有许多施工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及时调剂余缺,“内部银行”、“财务中心”等形式层出不穷。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好方法。在工程款收入环节中,企业必须强行保证“颗料归仓”,任何违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在支出上,必须保证资金支出计划的严肃性,支出计划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层层审批,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特殊情况需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在编制资金计划时,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生产经营资金和非生产经营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包括承揽任务、项目施工和正常管理费所需资金,须保证这部分资金供应,不得挤占或挪用。非生产经营资金是跟生产经营相对联系不太紧密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须本着节俭、适度的原则,力求压缩总额开支。这样一来,资金更容易调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收益和使用效率。
2、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资金监控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在监控过程中,一发现有可疑,违规的地方,马上就要采取预警措施,特别是支付环节。必须马上停止,等待所有问题全部弄清楚,警报解除以后,才能继续办理相关手续。
3、加强工程款的回收力度
针对施工企业工程垫资与工程款拖欠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成为行业“潜规则”的问题,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收帐款回收。
首先是要“预防”。在工程合同签订时,一定要认真审核各项条款,双方责任、义务、付款方式等,特别是结算方式要认真研究。做到万无一失,不能在合同签订时留下尾巴,为后面的回款造成障碍。其次在日常经营中,要把回收工程款要落实到人。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把资金回收与项目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密切联系。凡工程款未完全收回的,不兑现各种奖励。最后,对于久拖不还的工程款,施工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清欠小组,积极追讨;必要时,要采取法律措施保护企业利益。
(五)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各种财务风险,未雨绸缪,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规避、防范,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必须强化企业财务约束,规避财务风险。通过资本运营,优化资金结构、投资趋向,加大外欠工程款的回收力度,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将发生财务风险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具体而言,(1)严把合同关,做到“五不签”。即不合投标程序的合同不签;未经审查的合同不签;不合法的合同不签;低于成本价的合同不签;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2)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等方面。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8-48-03
一、我国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上的主要问题
1、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清理
债权债务长期挂账的原因。首先是应收账款管理不力,大量存在中长期(1年以上)应收账款。严重影响了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其次是因为竣工工程结算严重滞后。第三,大量预付分包工程款长期挂账。另外,经常发生“潜亏”和“潜盈”现象:有些款项虽已支付,但不能计入成本;有些款项虽没有收到,但可确认为收入。这就使非会计专业人员很难从报表中看出企业或项目的实际财务状况,往往报表显示的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较大。这给会计职业判断带来了严峻挑战,甚至给做假账提供了空间。这表现在:某一笔应收的款项可以因其没有“实收”而隐匿收入,从账面上表现为“少盈”而“亏损”;某一笔“应付”款项可能因没“实付”而隐匿成本,从账面上表现为“盈余”、“少亏”。
2、财务管理关键领域不到位
首先是预算管理低效。预算化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目前施工企业预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执行不力。由于没有完善的内部财务制度,预算实施无法可依;由于缺少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制,没有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确立责任中心,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缺少足够的压力和动力。
其次是成本管理不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是项目成本管理,而项目成本管理对象具有单一性的特性:施工企业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截然不同,每件产品都各不相同而具有单一性。因此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难度较大。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还比较粗放和隨意,存在较多问题,关键是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和严格执行力。
另外在资金管理上也存在较多问题,诸于资金使用效益差,资金周转慢等。
3、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施工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和行业性质的特殊性,以及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比如,施工企业由于其生产产品的独特性(单位产品价值高、生产周期长等)决定其投标履约保证金的数额大、质押时间长,加之工程工期长,成本管理、控制链长,工程竣工但业主资金不足,造成应收款的回收难度大等等,从而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发生背离。在实际过程中,许多财务人员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风险,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应有的防范意识。
二、施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应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是施工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对施工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实施价值化管理的体系;其职能是使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最大化、投资收益最大化以及融资过程中的成本最小化。以实现施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为了有效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作为施工企业就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战略设置自己的财务管理体系。一个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应具有有效实现预算体系、报告体系、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金管理的功能,具有有效的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的需要。
(二)加强预算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
具体来说,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1、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权威和执行力。要设立较高级别的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负责(监督)从预算的编制、跟踪执行过程、差异分析到预算调整。该专门机构编制预算时,综合考虑企业全面的资源和经济活动;在执行过程中,每一部门、每一项工程都受到预算的严格约束;执行中不符合预算规定的部分,经过规定的程序、由具有相应权利的个人或机构审批才能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由此形成的预算执行信息才能真正成为考评、奖惩和激励的依据。
2、重视预算的激励作用
对预算的激励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立具有一定挑战性,又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实现的预算指标,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精神的动力。另一方面鼓励实现目标的奖励(或无法完成指标将受到惩罚)制度又将形成一种物质的奖励。这将激发职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就是预算应具有的激励作用。在现有的预算管理中这种积极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这至少说明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预算指标制定在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控性方面仍需改进;二是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或预算约束力不严;三是对于预算工作、预算指标的宣传、沟通不足。职工对于自己的行为与指标的关系、对于完成指标与获得奖惩的认识不够明确。依此而论,要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评的质量,重视预算管理中的激励作用是改进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加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关键是把握以下两点:
1、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1)规范采购程序
施工项目需要使用大量的耗材和众多的设备,尤其是耗材在项目工程成本中占据约70%的比重,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今后材料消耗在成本中的比重还会增加。因此必须规范采购程序,从源头上加强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购主体和数量控制,价格和时点控制,采购方式控制,质量和供应商控制等。
(2)实行项目责任成本承包管理
实践证明对项目经理进行责任成本承包和责任成本控制预警,有利于项目成本管理。在具体实施中,要特别注意施工定额的制定。由于只有精确的目标成本才能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有指导意义,施工企业需要加强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来制定适合项目部的施工定额。合适的项目部施工定额是在依据《施工技术验收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在采用新的先进施工技术和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条件下,测算出安装工人或班组为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以这一施工定额作为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作业计划、分析部分项的工、料、机,测算和制定目标成本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2、遵循效益原则,加强施工中的质量成本和工期成本的控制
实施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包方不仅要求工程质量好,而且要求进度快,这就很可能因抓质量、抢进度导致成本支出增加或忽视成本控制。在处理成本、质量和工期三大目 标时,虽应以成本目标服从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但绝不能不惜成本,应该兼顾三大目标,要在施工全过程控制成本,成本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应该严格控制成本,从施工准备开始,到实施施工、竣工交付、工程保修,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是成本控制的范畴。
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控制质量成本需要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即质量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然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工期成本控制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承包方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发包方索赔成本。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盲目抢工期赶进度,造成增大项目成本,导致项目亏损。
(四)資金管理
针对目前一些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上存在的资金使用效益差、资金周转慢、资金管理不明确等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管理工作:
1、建立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机制
目前已有许多施工企业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及时调剂余缺,“内部银行”、“财务中心”等形式层出不穷。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好方法。在工程款收入环节中,企业必须强行保证“颗料归仓”,任何违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在支出上,必须保证资金支出计划的严肃性,支出计划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层层审批,计划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特殊情况需调整的,应遵循严密的审批制度。在编制资金计划时,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生产经营资金和非生产经营资金。生产经营资金包括承揽任务、项目施工和正常管理费所需资金,须保证这部分资金供应,不得挤占或挪用。非生产经营资金是跟生产经营相对联系不太紧密的资金,这部分资金须本着节俭、适度的原则,力求压缩总额开支。这样一来,资金更容易调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收益和使用效率。
2、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
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资金监控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在监控过程中,一发现有可疑,违规的地方,马上就要采取预警措施,特别是支付环节。必须马上停止,等待所有问题全部弄清楚,警报解除以后,才能继续办理相关手续。
3、加强工程款的回收力度
针对施工企业工程垫资与工程款拖欠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成为行业“潜规则”的问题,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收帐款回收。
首先是要“预防”。在工程合同签订时,一定要认真审核各项条款,双方责任、义务、付款方式等,特别是结算方式要认真研究。做到万无一失,不能在合同签订时留下尾巴,为后面的回款造成障碍。其次在日常经营中,要把回收工程款要落实到人。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把资金回收与项目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密切联系。凡工程款未完全收回的,不兑现各种奖励。最后,对于久拖不还的工程款,施工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清欠小组,积极追讨;必要时,要采取法律措施保护企业利益。
(五)增强财务风险意识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各种财务风险,未雨绸缪,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规避、防范,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作。必须强化企业财务约束,规避财务风险。通过资本运营,优化资金结构、投资趋向,加大外欠工程款的回收力度,建立科学的财务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将发生财务风险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具体而言,(1)严把合同关,做到“五不签”。即不合投标程序的合同不签;未经审查的合同不签;不合法的合同不签;低于成本价的合同不签;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2)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3)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