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造园具有人工美,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传统园林追求意境美。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园林设计的经验,对中西方的园林特点及造园进行探讨。
關键词:中西园林;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西方造园主要以人工改变自然,较为方正,中国传统园林主要以自然为素材,规则可循。造园离不开自然,而是自然的西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方美学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所提到的,但这仅仅是一种美的素材,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不经人工改造,将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即自然美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审美意义。花园被创建,它应与人的意志改变一致,完善。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小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一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夕最早就是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自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自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在现代的园林及其建筑中,纯粹古典形式的园林已经小复存在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愈加明显。往往在同一个园林中可以找到很多来自东、西方小同风格的设计手法,因此也很难界定一个园林建筑是“土”还是“洋”,这未尝小是件好事。造园伊始,人们无外乎想象要寻求精神愉悦的场所,并要通过造园表达自己对自然界与美的看法和观点;现代意义上的园林也以此为目标,将人类历史上优秀的造园手法加以融汇、提炼和升华倾力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诗意栖居场所”。
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情趣,与世界各国迥然小同。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山人作’夕却“宛如天成’夕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它的主要特点是:
1)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辨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小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
2)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溢之趣静态景物中有动感。
3)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注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
4)强调意境深邃,以悟性去意会风景园林艺术的灵性和内蕴意趣。尤重含蓄,禁忌一览无遗,拙陋平淡。
5)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
6)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以粹取其精华。
如何在园林设计当中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很多设计师思索的问题。面对两种大相径庭的古代经典园林风格,走“抽象化”的道路无疑是摄取二者之长的一条途径。当今许多优秀的园林既具备简约的形体美,又富含返璞归真的自然意境,都是与抽象的设计手法分不开的。其内涵就是强调“神似”而不过多地追求外形。
从营造手法上来说,将中国古典园林中完全临摹自然界的山石、水景等写实性的物体抽象化就是按其大体轮廓用曲、折的几何形态进行重新的表达,并提取其中共性化的东西,用更少的线条、色彩、符号和材料赋予较强的规律性和装饰性,但在总体布局、空间配置和寓意性等方面仍然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营造手法,如“因、借”等等。同时,应在新园林中引入西欧传统园林中注重大空间、大体量、大块色彩之间的对比等长处(在适宜的情况下),寓“神”于抽象化的“形”中(见图1)。
图1深圳某宾馆中厅山水歌台造型
同样对于“如何将西方园林赋予更多的东方韵味”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西方园林注重写实,重视建筑实体的表现和光影变化的效果;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推敲建筑立面的比例,均衡和分划的处理;重视个体建筑物完整的透视效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西方园林保持总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引入更多中式的、写意化的东西。
在几何学当中,曲线和折线是有着天然联系的。用微分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曲线都可以视作由无数横竖不等的折线而组成,而折线也可以基本维持自然曲线原有的形态。而今许多建筑师、规划师和园艺设计师所用的设计手法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曲线化和折线化都可以作为从大自然原生景色中直接提炼抽象几何轮廓的基本手段,而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更可以将新园林的营造手法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见图2)。在这里,设计师可以将绘画、雕塑、园艺等多方面艺术门类加以汇总和优化,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不拘一格的全新的园林。
图2美国波特兰大市拉夫乔伊广场平面图
另外在现今许多较前卫的园林设计(有些是广场设计和街景设计)中,设计师更是将新与旧、实与虚、传统与现代同时搬到一个园子中去,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典型代表是日本砚崎新的筑波科学城中心广场。
虽说是广场,仍有不少人将其纳为园林设计,在这个设计中,设计师使用了多样的材料和风格,一改东西方园林之传统,在弹丸之地中糅合了米开朗基罗的卡比多广场、汉斯·霍因的金属树形雕塑和海尔普林的水景,显现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整体采用下沉式广场,用来隐喻日本城市缺乏中心和场所精神。与传统园林相比,这些带有明显的拼贴与手法主义倾向的设计更多地则是倾向于表达一种思想,一种隐喻或是理念。在这里,园林执行的不单是一种作为景观的任务,还是向公众传播思想的工具,将园林的功能又加以升华。
现如今在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日渐增加,品味也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园林设计师们更加注重寻求对人性的关怀,更加重视经济适用性和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园林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因此,自由的平面或空间的组织形式,简洁、明快的外形,流畅的线条及多样化的装饰成为当今园林设计思潮的主统。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特征。
關键词:中西园林;特点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西方造园主要以人工改变自然,较为方正,中国传统园林主要以自然为素材,规则可循。造园离不开自然,而是自然的西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方美学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所提到的,但这仅仅是一种美的素材,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不经人工改造,将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即自然美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审美意义。花园被创建,它应与人的意志改变一致,完善。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小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一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夕最早就是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自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自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在现代的园林及其建筑中,纯粹古典形式的园林已经小复存在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也愈加明显。往往在同一个园林中可以找到很多来自东、西方小同风格的设计手法,因此也很难界定一个园林建筑是“土”还是“洋”,这未尝小是件好事。造园伊始,人们无外乎想象要寻求精神愉悦的场所,并要通过造园表达自己对自然界与美的看法和观点;现代意义上的园林也以此为目标,将人类历史上优秀的造园手法加以融汇、提炼和升华倾力为人们创造更加良好的“诗意栖居场所”。
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情趣,与世界各国迥然小同。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山人作’夕却“宛如天成’夕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它的主要特点是:
1)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辨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小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
2)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溢之趣静态景物中有动感。
3)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注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
4)强调意境深邃,以悟性去意会风景园林艺术的灵性和内蕴意趣。尤重含蓄,禁忌一览无遗,拙陋平淡。
5)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
6)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以粹取其精华。
如何在园林设计当中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很多设计师思索的问题。面对两种大相径庭的古代经典园林风格,走“抽象化”的道路无疑是摄取二者之长的一条途径。当今许多优秀的园林既具备简约的形体美,又富含返璞归真的自然意境,都是与抽象的设计手法分不开的。其内涵就是强调“神似”而不过多地追求外形。
从营造手法上来说,将中国古典园林中完全临摹自然界的山石、水景等写实性的物体抽象化就是按其大体轮廓用曲、折的几何形态进行重新的表达,并提取其中共性化的东西,用更少的线条、色彩、符号和材料赋予较强的规律性和装饰性,但在总体布局、空间配置和寓意性等方面仍然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营造手法,如“因、借”等等。同时,应在新园林中引入西欧传统园林中注重大空间、大体量、大块色彩之间的对比等长处(在适宜的情况下),寓“神”于抽象化的“形”中(见图1)。
图1深圳某宾馆中厅山水歌台造型
同样对于“如何将西方园林赋予更多的东方韵味”的问题上,我们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西方园林注重写实,重视建筑实体的表现和光影变化的效果;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推敲建筑立面的比例,均衡和分划的处理;重视个体建筑物完整的透视效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西方园林保持总体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引入更多中式的、写意化的东西。
在几何学当中,曲线和折线是有着天然联系的。用微分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曲线都可以视作由无数横竖不等的折线而组成,而折线也可以基本维持自然曲线原有的形态。而今许多建筑师、规划师和园艺设计师所用的设计手法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曲线化和折线化都可以作为从大自然原生景色中直接提炼抽象几何轮廓的基本手段,而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更可以将新园林的营造手法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见图2)。在这里,设计师可以将绘画、雕塑、园艺等多方面艺术门类加以汇总和优化,自由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不拘一格的全新的园林。
图2美国波特兰大市拉夫乔伊广场平面图
另外在现今许多较前卫的园林设计(有些是广场设计和街景设计)中,设计师更是将新与旧、实与虚、传统与现代同时搬到一个园子中去,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典型代表是日本砚崎新的筑波科学城中心广场。
虽说是广场,仍有不少人将其纳为园林设计,在这个设计中,设计师使用了多样的材料和风格,一改东西方园林之传统,在弹丸之地中糅合了米开朗基罗的卡比多广场、汉斯·霍因的金属树形雕塑和海尔普林的水景,显现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整体采用下沉式广场,用来隐喻日本城市缺乏中心和场所精神。与传统园林相比,这些带有明显的拼贴与手法主义倾向的设计更多地则是倾向于表达一种思想,一种隐喻或是理念。在这里,园林执行的不单是一种作为景观的任务,还是向公众传播思想的工具,将园林的功能又加以升华。
现如今在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日渐增加,品味也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园林设计师们更加注重寻求对人性的关怀,更加重视经济适用性和空间的多用途性,追求园林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因此,自由的平面或空间的组织形式,简洁、明快的外形,流畅的线条及多样化的装饰成为当今园林设计思潮的主统。设计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