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指导学生进行品德修养;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指导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讨论与辩论;让学生中的模范现身说法,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发挥学生的集体教育作用。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 学生 爱
背景: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贯彻执行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爱是心灵的甘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心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乐于亲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这种爱心表现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尊重与呵护,对学生情绪的理解和引导,真正做学生的贴心人。唯有如此,教师的言语才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同时,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如果教师自己违反了要求,要勇于向学生做自我批评。假如教师只是严以待生,宽以待己,则教师的影响将在学生那里失去效力。
二、指导学生提高品德修养
学生品行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实践中,教师(班主任)应将《中学生思想品德等第评定》从每学期末的自我评定转变为每周、每月的自我评定,从而使学生在个人品德的自我评定中不断地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应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班级公约相结合,有效地规范、调节、约束学生的行为,形成大家共勉、个人自励的班级道德教育氛围。
三、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当前的学校德育,普遍重言不重行,重说服不重实际锻炼。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品训而在于实行。”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所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成为学生个人信念,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在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间合作、谦让的良好品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次大阅兵。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风纪督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校园文明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变他律行为为自律行为,有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
四、指导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
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阶段,但由于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以及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他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看法存在主观、表面化和一知半解的状况。同时,初中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发展较快,思辨意识逐渐增强。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应结合当前中学生普遍关心的道德问题和思想热点,如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马家爵事件等,指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教师把握方向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和心理的自
我调节至关重要,要求学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区分美丑,培养道德判断力。
五、让学生中的模范现身说法,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够把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榜样出现的契机,进行宣传。如学生拾金不昧、主动打扫卫生、刻苦钻研、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善于处理同学间矛盾、互相帮助等榜样,鲜活而又真切,促进学生用榜样人物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发挥学生的集体教育作用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学生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平行教育作用”,即教师要影响学生时,不都是直接找他做工作,而是先影响集体,再由集體去影响那个学生,使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同时平行地进行。这就使学生认识到,他个人的行为不只是对教师一个负责,而是要对自己的班集体负责。德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班级和学校组织的一系列群体活动来培养和塑造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健全的自我管理机制,正确的舆论,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集体。
事实表明,良好的集体本身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优良的个性品质,还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一个不良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沾染恶习,甚至变坏。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过程,甚至是曲折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向他们实施各种教育影响,以推动中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邗江区头桥中学)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 学生 爱
背景: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贯彻执行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认知特点,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爱是心灵的甘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心爱学生,走进学生心灵,使学生乐于亲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这种爱心表现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尊重与呵护,对学生情绪的理解和引导,真正做学生的贴心人。唯有如此,教师的言语才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同时,教师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如果教师自己违反了要求,要勇于向学生做自我批评。假如教师只是严以待生,宽以待己,则教师的影响将在学生那里失去效力。
二、指导学生提高品德修养
学生品行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在实践中,教师(班主任)应将《中学生思想品德等第评定》从每学期末的自我评定转变为每周、每月的自我评定,从而使学生在个人品德的自我评定中不断地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应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班级公约相结合,有效地规范、调节、约束学生的行为,形成大家共勉、个人自励的班级道德教育氛围。
三、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当前的学校德育,普遍重言不重行,重说服不重实际锻炼。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品训而在于实行。”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所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成为学生个人信念,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在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间合作、谦让的良好品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次大阅兵。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风纪督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校园文明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变他律行为为自律行为,有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
四、指导学生对道德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
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阶段,但由于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以及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他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看法存在主观、表面化和一知半解的状况。同时,初中学生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发展较快,思辨意识逐渐增强。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应结合当前中学生普遍关心的道德问题和思想热点,如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马家爵事件等,指导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教师把握方向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和心理的自
我调节至关重要,要求学生明辨是非、识别善恶、区分美丑,培养道德判断力。
五、让学生中的模范现身说法,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够把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榜样出现的契机,进行宣传。如学生拾金不昧、主动打扫卫生、刻苦钻研、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善于处理同学间矛盾、互相帮助等榜样,鲜活而又真切,促进学生用榜样人物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发挥学生的集体教育作用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学生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平行教育作用”,即教师要影响学生时,不都是直接找他做工作,而是先影响集体,再由集體去影响那个学生,使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同时平行地进行。这就使学生认识到,他个人的行为不只是对教师一个负责,而是要对自己的班集体负责。德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班级和学校组织的一系列群体活动来培养和塑造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健全的自我管理机制,正确的舆论,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集体。
事实表明,良好的集体本身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优良的个性品质,还可以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一个不良的集体则会使学生沾染恶习,甚至变坏。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过程,甚至是曲折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向他们实施各种教育影响,以推动中学生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邗江区头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