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老师在进行《〈论语〉六则》备课时,往往只会联想到《论语》只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研究万世师表——孔子的宝贵资料,是我国科举考试儒生必读的“四书”之一,根本就不会想到它还是一部教育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值得一读再读的宝贵的教科书。当你对这部仅有一万一千余字的书读得娴熟于心的时候,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它何止是一部珍贵的教科书!它分明是一个用独特语言引领我们教师走向成熟的教育大师!
请看《论语·雍也篇》中的一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是吗?对于任何事情,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爱它的,喜爱它的又赶不上以此为乐的。把这一规律运用到教育思想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老师要全身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把教育当作一门科学,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教育规律、教育方法;要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锲而不舍地终身追求。
再看它《里仁篇》中的一句: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仁”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共109次,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内容,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感情丰富、人格健全的人!感情丰富即有体恤之情、怜悯之心、敬长之意、感悟之灵;健全的人格即有忠实、诚实、荣辱等等做人之根本。作为教师,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教育的目的。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年龄,我们在培育人的过程中应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手段,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忠”、“信”、“仁”是为人的重要基石!从而内化成自身的优秀品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述而篇》中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师道典范孔子的这段话,用今天的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教学方法!
我们经常思索着: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好?答案就在这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被学生认可、接受、喜欢的方法,便是好的教学方法,而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老师满腹经伦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满怀爱心毫无保留地给予,学生背后满腹不满。究其原因,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缺乏教育教学的机智应当是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老师应该在学生成功的时候,为他们鼓掌喝彩;在学生喜悦的时候,同他们一起分享;在学生迷惑的时候,给他们指点;在学生烦恼的时候,听他们诉说……一句话,与学生打成一片,同喜同悲。这样定能抓住教育教学的最佳契机。再加上我们老师巧妙机智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老师一定能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及时雨”,定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
《论语》这个“导师”给我们教师的指引、教诲,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只不过由于笔者笔拙,仅仅写出了上述感悟而已。
请看《论语·雍也篇》中的一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是吗?对于任何事情,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爱它的,喜爱它的又赶不上以此为乐的。把这一规律运用到教育思想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老师要全身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把教育当作一门科学,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教育规律、教育方法;要把教育当作一门艺术,锲而不舍地终身追求。
再看它《里仁篇》中的一句: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仁”是《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共109次,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内容,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感情丰富、人格健全的人!感情丰富即有体恤之情、怜悯之心、敬长之意、感悟之灵;健全的人格即有忠实、诚实、荣辱等等做人之根本。作为教师,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教育的目的。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年龄,我们在培育人的过程中应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手段,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忠”、“信”、“仁”是为人的重要基石!从而内化成自身的优秀品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述而篇》中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师道典范孔子的这段话,用今天的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教学方法!
我们经常思索着: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好?答案就在这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能被学生认可、接受、喜欢的方法,便是好的教学方法,而我们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老师满腹经伦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满怀爱心毫无保留地给予,学生背后满腹不满。究其原因,教育教学方法不当,缺乏教育教学的机智应当是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老师应该在学生成功的时候,为他们鼓掌喝彩;在学生喜悦的时候,同他们一起分享;在学生迷惑的时候,给他们指点;在学生烦恼的时候,听他们诉说……一句话,与学生打成一片,同喜同悲。这样定能抓住教育教学的最佳契机。再加上我们老师巧妙机智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老师一定能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爱戴的“及时雨”,定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师。
《论语》这个“导师”给我们教师的指引、教诲,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只不过由于笔者笔拙,仅仅写出了上述感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