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水墨三维动画的设计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实现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中华民族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是必经之路。提到中国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了,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而水墨动画这一创举又是把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推向世界、实现文化复兴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在实现动画后,其潜在的价值也得以开发,中国早期水墨动画就有很多优秀的例子。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传统的水墨动画已经略显落后了,于是有人提出了“实验水墨”,“都市水墨”等新型水墨动画的概念。可是关于这种类别的新型水墨动画较少,与之对应的相关配乐技巧便更少了。而配乐作为动画的特殊语言其重要性是不用多说的。好的配乐可以深化主题、传递情感、为全片定下感情的基调。而水墨动画的配乐,一般是用中国传统乐器,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中就用到了古筝、笛子、琵琶、二胡等乐器,因为这些中国传统乐器的加入,给本来就充满着中国韵味的故事更增贴了几分底蕴。而关于新型的水墨动画(一般为广告宣传片等)则给人一种新潮、国际化的感觉,如果用中国传统的配乐方式则突不出新型水墨动画的新,而用西方的西洋乐器或电子乐,这种配乐风格虽然是国际化了,可同时也没有了中国传统乐器弹奏中国传统调式的韵味。直接用中国传统乐器配乐突不出新型水墨动画的国际化,而用西方的配乐风格又体现不出中国的韵。这时在配乐上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或许是条新的出路。
  一、配乐时用西洋乐器演奏民族音乐
  在配乐时如何用西洋乐器表达民族音乐的韵呢?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从音阶、律制、宫调、音乐形态特征还是文化传统到民族思维方式,均形成了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与西方七声音阶,大小调式不同,中国的民族调式以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为调式骨干音。有些民族歌曲还有六声、七声调式,但仍以五声音阶的音为基础。同时中国五声调式中的非五声骨干音,有清角(4)与变徵(b5),清羽(#6)与变宫(7)这四个偏音。C 大调的这四个偏音,音高并不与十二平均律的C大调一一相等,随着音调的上行与下行具有上下游移的特点,具有游移性。西方的大小调中的同一音高的情况又有不同,如C大调的b5、7音具有向5和1音的上行倾向,演奏时略高于平均律;4、#6音则具有向3、6音的下行倾向,演奏时的实际音高略低于平均律,具有倾向性。比如根据音程关系来说,宫调式清乐音阶与大调音阶是相同的。但由于作曲时采用的旋法不同,使调式各音级的稳定属性也有所不同。通过区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音阶、调式,便能在配乐时找到民族音乐的特点。可以尝试一些适合于五声音调的和弦结构,比如加入平行四度、五度和弦,加入单音、双音、和弦装饰音,这些都有利于增强音乐的中国色彩和韵味。在给水墨动画配乐时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调式的曲子,能让人有西体中用的感觉。
  二、 配乐时西洋乐器通过不同的技巧模仿民族乐器的特殊技巧
  在配乐时用西洋乐器模仿民族乐器的特有技巧也能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觉。由于中国民族乐器音质上“近人声”,且弹奏的技巧之多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主要特点。比如白居易《琵琶行》里关于琵琶的描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就表现出了琵琶的技巧的多样性,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剔、抚、双弹、双挑、飞、划、拂、扫、撇、勾、扣、勾打等技巧,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弦且声音变化丰富;古筝,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在演奏上的技巧则更多,这里便不再赘述。而西洋乐器的演奏技巧就较单一,这样在模仿民族乐器的时候就要在力度、节奏、音的长短与音高相互间的修饰上下功夫了,比如要用钢琴表现出民族乐器音色的颗粒型就要靠手指触键和离键的速度来突显。于是在配乐时就要根据水墨动画的画面节奏和表现出来的“虚”、“实”变化来配乐,这时西洋乐器就需要根据其技巧来模仿民族乐器所特有的节奏、音色和表达出来的虚实感。
  三、 配乐时电子乐器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
  电子乐器一直在配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乐器不同于传统乐器,它有特殊的电子发音体,电子乐器的发音体是由若干电子元件组成振荡器,通过电压放大,不同的频率变化产生出不同的音频信号,再进行功率放大,由扬声器传送出特定的声音。电子乐器的音色仿真,就是电子乐器通过采样技术对自然声学乐器的声音进行采样,然后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在电子乐器上真实地再现这些声学乐器的音色。在电子乐器模仿民族乐器的方面,过去由于声学乐器有很多技巧且演奏时加入了演奏者的情感,使得电子音乐不能很准确的模仿其演奏时的音色。但随着电子乐器的发展,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电子琴中民族音色预备设置按钮越来越多,还有滑轮和呼吸控制器的辅助。某些电子合成器还能通过设置,在同一音高上经过重复的弹奏通过力度的大小产生出拟人的感觉。这些都让电子乐器在民族乐器上的仿真更上了一层楼。在配乐时用电子乐器编配民族音乐会让听众感觉到一种现代感
  结语
  以上分析的三种水墨动画配乐方式是为了丰富新型水墨动画的配乐,并不是否定单一的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民族音乐和西洋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这些配乐的方式,甚至在某些水墨动画中用这些配乐方式更能体现水墨动画想要表达的思想。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韵味加上西洋乐器和电子乐器的特殊音质,这种中西结合的配乐方式一定会为新型的水墨动画增添别样的韵味。
其他文献
[摘要] 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电视剧《大丽家的往事》将视线聚焦到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号召工人支援三线军工建设,剧中工人们用一生诠释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该片最大特点以工业为题材呈现时代质感。创作者意在向人们原汁原味地展现三线人的生活与创业的艰辛,该剧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对当下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 剧本改编 叙事艺术 人物与环境 荧屏工业  
[摘要]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样一部由英国人执导的完全印度故事的电影在全球影坛的最高颁奖台上似乎出人意料的大胜的各方面原因进行研究究,这对于中国电影艺术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进行商业化发展无疑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用一种现实的眼光来看《贫》剧的大胜,它所反映的只不过是一个穷小子有意无意、误打误撞苦尽甘采、一夜乍富的现代童话,一场印度版的变了质的美国梦而已。而它的胜利也只是好莱坞的电影大亨们为了获取更大利
段丽娜,贵州财经大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院教授  【作者简介】  昆剧《白兔记》剧照 昆曲,这个被称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古老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它深刻地表现出民族的精神与气质。正如希腊的悲剧,意大利的歌剧,俄国的芭蕾,英国的莎剧一般,对于自己民族的“雅乐”,人们都推崇有加,引以为傲。  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被称为“百戏
[摘要] 一个好的的故事,首先要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变化,才能激发出矛盾冲突。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正是一个改变的过程。本片场景集中,空间封闭,多用短固定镜头拍摄,强调人物动作和物件细节,音乐作为该片的线索,参与到叙事中,对影片的情绪产生影响。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创作层面 视听分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23  一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香港导演徐克在1994年据此改编成电影《梁祝》。至今,已有多部有关梁祝故事的电影问世。如,1953年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年香港邵氏出品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1994年女导演刘国权执导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前传》等。相较之下,徐克的电影故事改编更具有现代感,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  一、现代元素的融入  尽管徐克电影《梁祝》
【作者简介】王姝,女,河南洛阳人,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电影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电影明星周璇电影诞生之初只是作为视觉影像奇观引起人们注意,不论是在咖啡馆,还是游乐场,它的娱乐性和商业性是创作的最基本动力。然而,社会前行的步伐影响着电影创作意识的变化,电影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成为各类思想的宣泄工具。尽管电影是舶来品,可它在中国的发展早已受到本土
翻译 鲍玉珩 钟大丰    下面所隐藏的:次要情节的艺术魅力  迪斯尼故事的讲述者们从非电影的原材料所创造的一条能够在屏幕中演出的规则就是次要情节。在大多数的时候,初始的故事仅仅能够覆盖主要的故事线。或者一个情节。剧作家们仍然担心B和C的情节——次要情节。当你可能不打算把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变成一个90分钟的电影剧本的时候,如果你想要充分地挖掘故事的多层面,次要情节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最有效率和
[摘要] 80后的婚姻已经不再有原来那“马拉松式的长跑”,80后更多地出现的是闪婚、裸婚,在结婚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结婚之后应该怎么相处,有什么困难;当孩子出生后会给婚姻带来怎么样的改变。《裸婚时代》反映出了真实的80后的婚姻现状,80后的婚姻将被细节打败爱情。  [关键词] 《裸婚时代》 80后 爱情 细节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
一、 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  电影语言如何重现文学语言,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对文学原著改编的关键所在,尽管电影语言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在表现上的差异性,造成两种语言难以达到平行架构,从而使得小说文本在电影改编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造成艺术效果上无法完整重现的窘境。然而,在文学原著改编的过程中,我们依然看到能够忠实展现原著语言及艺术的电影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安·泰勒小说《昨日当我们盛年》的
[摘要] 人文色彩在电视文化记录片中的呈现,对于还原纪录片的艺术光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剧集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本”叙事、多元共存的文化和人文性与纪实性合一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人文色彩是如何对记录片艺术光晕起到还原建构作用的。  [关键词] 纪录片 人文性 光晕 人本  电视文化纪录片是电影艺术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产物。它在向观众揭示事物真相的同时,又大大拓展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