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名字写在水上:《上学记》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以口述的形式描述自己在西南联大(一般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文同)的求学时光的一部回忆录,是一部在他身边的人(诸如汪曾祺、刘文典等一众大师)离世后的珍贵回忆史。
从高中到大学,何兆武先生在西南联大度过了七年的求学时光,辗转几个系,并在书中把他在西南联大的时期称为最惬意的时光。为何如此惬意呢?自己读书、上课皆自由热情;每一个如雷贯耳的大师,如朱自清、梅贻琦等,都在自由地讲课;还有一群诸如杨振宁、汪曾祺之类的独立且善思的同学。这里是人文的高地,是思想的高空。
何兆武先生以诙谐而克制的口吻讲述了身边朋友及师长的逸闻趣事,写出了真正的“活人”。如记述黄昆和杨振宁的聊天,黄问杨:“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把手一摆,装作很不屑的样子说道:“毫无originality(创造),是老糊涂了吧?”汪曾祺和何兆武住同一间宿舍,他们那时才是十八九岁的年龄,头发留得很长,穿着一件破的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两颗,趿拉着一双布鞋走路,经常说笑话,还抽烟,一副颓废的样子——这似乎与我们在课本中见到的汪曾祺不太一样。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那时在历史系做助教并在图书馆做兼职,常常不给学生借书。后来,回到北平的何兆武每周都要骑着自行车去北平图书馆借书,自行车轮胎在柏油路与沙路上穿梭时发出的“沙沙”声,是何兆武先生对现世读书生活的希冀。
整本书提到最多的主题,是幸福。在何兆武先生看来,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何兆武先生坚信,自由是学术之生命。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幸福,“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追求的是平和的心境,于浮华的物质社会中,坚守着精神的家园。先生钟爱济慈的诗:“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他说:“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那如烟的往事,终将随流水消逝了。尽管如此,那些沁润着知识与希冀的水,终会流向我们的心田。
以“热爱”之名——《小小少年》
每个人生来都是有过人之处的。纪录片《小小少年》,跟踪拍摄了六位痴迷于自然、科技、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天赋异禀的孩子,记录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
在第一集《那夺云》中,生长在猪肉铺的云南女孩小云儿,展现出超凡的舞蹈天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彩云计划”,最终走进北京舞蹈学院关於、张萍二位老师的视野中。在刚开始帮云儿压腿开筋的时候,张萍就被云儿的哭声吓到了。她告诉云儿:“先起泡,再出血,反复反复的你就不疼了。”可是,身体的疼痛是切身的,泪水也是不可抑制的。此刻镜头对准了云儿的脸:娟秀的面容顿时变得扭曲。母亲在一旁观望,却并不阻拦。因为她们都知道,流泪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即使你是神童。
纪录片还拍摄了痴迷于收集虫子、热爱自然的殷然。他一边寻找虫子,一边背诵《庄子》,说:“虫子的害益之分,都是人类乱编的。”他去山中寻虫,结交虫友,以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最后一集中热爱音乐的王烁然,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物体或情绪即兴演奏,并以热爱为名组建乐队。当父母考虑让烁然走上专业的音乐之路时,却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他们也坚信,烁然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音乐的挚爱、拥有极高的领悟力与创造力,而并非一定要达到顶尖的水准。
除此之外,纪录片还拍摄了癡迷于机器人制作的启泽、乒乓球天才国豪,以及热爱赛车的怡娜,他们都因热爱而使梦想发出光亮,因未经世俗的浸染而心怀自我之宇宙。这就是少年。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以口述的形式描述自己在西南联大(一般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文同)的求学时光的一部回忆录,是一部在他身边的人(诸如汪曾祺、刘文典等一众大师)离世后的珍贵回忆史。
从高中到大学,何兆武先生在西南联大度过了七年的求学时光,辗转几个系,并在书中把他在西南联大的时期称为最惬意的时光。为何如此惬意呢?自己读书、上课皆自由热情;每一个如雷贯耳的大师,如朱自清、梅贻琦等,都在自由地讲课;还有一群诸如杨振宁、汪曾祺之类的独立且善思的同学。这里是人文的高地,是思想的高空。
何兆武先生以诙谐而克制的口吻讲述了身边朋友及师长的逸闻趣事,写出了真正的“活人”。如记述黄昆和杨振宁的聊天,黄问杨:“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把手一摆,装作很不屑的样子说道:“毫无originality(创造),是老糊涂了吧?”汪曾祺和何兆武住同一间宿舍,他们那时才是十八九岁的年龄,头发留得很长,穿着一件破的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两颗,趿拉着一双布鞋走路,经常说笑话,还抽烟,一副颓废的样子——这似乎与我们在课本中见到的汪曾祺不太一样。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那时在历史系做助教并在图书馆做兼职,常常不给学生借书。后来,回到北平的何兆武每周都要骑着自行车去北平图书馆借书,自行车轮胎在柏油路与沙路上穿梭时发出的“沙沙”声,是何兆武先生对现世读书生活的希冀。
整本书提到最多的主题,是幸福。在何兆武先生看来,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何兆武先生坚信,自由是学术之生命。而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幸福,“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追求的是平和的心境,于浮华的物质社会中,坚守着精神的家园。先生钟爱济慈的诗:“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他说:“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那如烟的往事,终将随流水消逝了。尽管如此,那些沁润着知识与希冀的水,终会流向我们的心田。
以“热爱”之名——《小小少年》
每个人生来都是有过人之处的。纪录片《小小少年》,跟踪拍摄了六位痴迷于自然、科技、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天赋异禀的孩子,记录了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
在第一集《那夺云》中,生长在猪肉铺的云南女孩小云儿,展现出超凡的舞蹈天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彩云计划”,最终走进北京舞蹈学院关於、张萍二位老师的视野中。在刚开始帮云儿压腿开筋的时候,张萍就被云儿的哭声吓到了。她告诉云儿:“先起泡,再出血,反复反复的你就不疼了。”可是,身体的疼痛是切身的,泪水也是不可抑制的。此刻镜头对准了云儿的脸:娟秀的面容顿时变得扭曲。母亲在一旁观望,却并不阻拦。因为她们都知道,流泪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即使你是神童。
纪录片还拍摄了痴迷于收集虫子、热爱自然的殷然。他一边寻找虫子,一边背诵《庄子》,说:“虫子的害益之分,都是人类乱编的。”他去山中寻虫,结交虫友,以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最后一集中热爱音乐的王烁然,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物体或情绪即兴演奏,并以热爱为名组建乐队。当父母考虑让烁然走上专业的音乐之路时,却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他们也坚信,烁然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音乐的挚爱、拥有极高的领悟力与创造力,而并非一定要达到顶尖的水准。
除此之外,纪录片还拍摄了癡迷于机器人制作的启泽、乒乓球天才国豪,以及热爱赛车的怡娜,他们都因热爱而使梦想发出光亮,因未经世俗的浸染而心怀自我之宇宙。这就是少年。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满身富贵懒察觉,看不公不允敢面对。只因他们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