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怀来农业产业形成了“盆地地区”以经济作物葡萄为主,该文从发展葡萄产业面临问题进行阐述,进一步发展出独特的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提效的怀来之路。
关键词:怀来县葡萄产业;存在问题;发展葡萄产业
1 客观方面
1.1 气候灾害较为频繁
怀来旱、风、沙、雹、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给葡萄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1.2 土壤条件持续恶化
连年的高产种植、过度的使用化肥、农药,土壤环境不断恶化。经样地测定,土壤有机质最低为0.25%,大部分地块在1%以下,说明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土壤pH最低为8.1,个别高的地块达到了9.15,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重,影响了葡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为维持高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导致病害加重,又大量使用农药防病防虫,结果是既影响了食品安全又形成了肥、药对土壤的双重污染。
1.3 种植效益不断下降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农民外出打工年收益逐年高过种植葡萄的收入,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葡萄园,加入到打工大军的队伍。
2 主觀方面
2.1 发展共识尚未形成
怀来葡萄产业最多时遍布全县13个乡镇,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但葡萄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科学规划,政府与果农之间没有达成产业发展共识,如何发展的问题影响着产业走向。
2.2 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怀来县前期也曾做过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划,由于规划缺乏实地考察和深入基层的调研和科学论证,气候、土壤的区域化分析研究不足,导致规划的指导性不强,推进速度不理想,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3 科技支撑虚弱乏力
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然而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诸如肥害、药害、冻害、经营管理、栽培模式、栽培技术、精深加工、贮藏保鲜、体制机制等问题都需要去研究、去攻关、去解决、去示范、去推广。但怀来如此大的产区,没有一个专业的组织、一批专职的技术员、一块专门的试验地、一批扎根基层的农民技术员来试验、示范、推广、组织、管理该产业的科技工作。同时,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严重滞后,生产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领导很重视,部门很努力,群众很着急,谁都抓,谁也不抓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得力的措施,没有有效的组织,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3 栽培技术方面
3.1 品种与砧木
3.1.1 品种老化、退化
龙眼、牛奶是原产于我国古老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上千年的栽培,有些优良性状已老化、退化,没有及时选优复壮。
3.1.2 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为了改变品种结构,怀来曾引进了无病毒、欧美杂交、欧亚品种等150多个,但因筛选、推广不力,目前,生产上鲜食品种仍以龙眼、牛奶、红地球等少数品种为主,占鲜食葡萄面积的90%以上,许多新优品种,如:维多利亚、夏黑、阳光玫瑰、金手指、美人指、意大利、克瑞森无核等栽培面积很少。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3.1.3 抗性砧木推广不足
怀来冬季绝对低温多在-23℃以下,是埋土防寒地区,不用抗寒砧木,埋土厚度30cm以上。由于抗寒砧木利用率低、劳动力价格上涨和暖冬的影响,近几年埋土厚度不足,多次造成成片冻害死亡,在酿酒葡萄上表现更为明显,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3.2 栽培技术
3.2.1 防寒问题
由于地形和单户经营面积小等原因,葡萄园防寒全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成本费用高,埋土防寒用工占全年用工的20%以上,直接影响着种植者的积极性。
3.2.2 修剪问题
棚架栽培,极短梢修剪是张家口为全国提供的宝贵经验,简单、易学、省工的优点在葡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连续多年的极短梢修剪,浪费了大量养分,树势变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怀涿盆地红地球葡萄园产量很难突破1000kg/667m2,学习外地经验,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和习惯已成为当务之急。
3.2.3 灌溉问题
全县近0.67万hm2葡萄园,具备灌溉能力的,95%以上仍靠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进行灌溉,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也不能按果树的需水规律补水。不少区域是排队浇灌,何时轮上何时灌。先进的滴管、微灌方式只能在大公司的葡萄园中才能看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得到普及推广。
3.2.4 施肥问题
由于有机肥源少和价格高问题,有些果园为了提高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其结果是综合肥力下降,有机质降低,土壤板结,pH值升高,带来了严重的肥害,表现为虽然大肥大水,但产量降低、质量不断下降,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
参考文献
[1] 王硕.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2] 王硕,韩智超,袁德轩,等.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下怀来县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1):202-204.
关键词:怀来县葡萄产业;存在问题;发展葡萄产业
1 客观方面
1.1 气候灾害较为频繁
怀来旱、风、沙、雹、冻害等自然灾害频发,给葡萄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1.2 土壤条件持续恶化
连年的高产种植、过度的使用化肥、农药,土壤环境不断恶化。经样地测定,土壤有机质最低为0.25%,大部分地块在1%以下,说明土壤有机质严重不足;土壤pH最低为8.1,个别高的地块达到了9.15,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重,影响了葡萄品质和产量的提高。为维持高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导致病害加重,又大量使用农药防病防虫,结果是既影响了食品安全又形成了肥、药对土壤的双重污染。
1.3 种植效益不断下降
随着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农民外出打工年收益逐年高过种植葡萄的收入,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葡萄园,加入到打工大军的队伍。
2 主觀方面
2.1 发展共识尚未形成
怀来葡萄产业最多时遍布全县13个乡镇,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但葡萄产业发展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科学规划,政府与果农之间没有达成产业发展共识,如何发展的问题影响着产业走向。
2.2 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怀来县前期也曾做过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划,由于规划缺乏实地考察和深入基层的调研和科学论证,气候、土壤的区域化分析研究不足,导致规划的指导性不强,推进速度不理想,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3 科技支撑虚弱乏力
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然而新问题也不断出现,诸如肥害、药害、冻害、经营管理、栽培模式、栽培技术、精深加工、贮藏保鲜、体制机制等问题都需要去研究、去攻关、去解决、去示范、去推广。但怀来如此大的产区,没有一个专业的组织、一批专职的技术员、一块专门的试验地、一批扎根基层的农民技术员来试验、示范、推广、组织、管理该产业的科技工作。同时,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严重滞后,生产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领导很重视,部门很努力,群众很着急,谁都抓,谁也不抓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得力的措施,没有有效的组织,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3 栽培技术方面
3.1 品种与砧木
3.1.1 品种老化、退化
龙眼、牛奶是原产于我国古老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上千年的栽培,有些优良性状已老化、退化,没有及时选优复壮。
3.1.2 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为了改变品种结构,怀来曾引进了无病毒、欧美杂交、欧亚品种等150多个,但因筛选、推广不力,目前,生产上鲜食品种仍以龙眼、牛奶、红地球等少数品种为主,占鲜食葡萄面积的90%以上,许多新优品种,如:维多利亚、夏黑、阳光玫瑰、金手指、美人指、意大利、克瑞森无核等栽培面积很少。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3.1.3 抗性砧木推广不足
怀来冬季绝对低温多在-23℃以下,是埋土防寒地区,不用抗寒砧木,埋土厚度30cm以上。由于抗寒砧木利用率低、劳动力价格上涨和暖冬的影响,近几年埋土厚度不足,多次造成成片冻害死亡,在酿酒葡萄上表现更为明显,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3.2 栽培技术
3.2.1 防寒问题
由于地形和单户经营面积小等原因,葡萄园防寒全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成本费用高,埋土防寒用工占全年用工的20%以上,直接影响着种植者的积极性。
3.2.2 修剪问题
棚架栽培,极短梢修剪是张家口为全国提供的宝贵经验,简单、易学、省工的优点在葡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连续多年的极短梢修剪,浪费了大量养分,树势变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怀涿盆地红地球葡萄园产量很难突破1000kg/667m2,学习外地经验,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和习惯已成为当务之急。
3.2.3 灌溉问题
全县近0.67万hm2葡萄园,具备灌溉能力的,95%以上仍靠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进行灌溉,不仅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也不能按果树的需水规律补水。不少区域是排队浇灌,何时轮上何时灌。先进的滴管、微灌方式只能在大公司的葡萄园中才能看到,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得到普及推广。
3.2.4 施肥问题
由于有机肥源少和价格高问题,有些果园为了提高产量,过度使用化肥,其结果是综合肥力下降,有机质降低,土壤板结,pH值升高,带来了严重的肥害,表现为虽然大肥大水,但产量降低、质量不断下降,生理性病害发生严重。
参考文献
[1] 王硕.怀来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2] 王硕,韩智超,袁德轩,等.基于波特钻石模型下怀来县葡萄酒产业竞争力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1):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