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的表情(散文)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工厂是有表情的。但是,我发现,我除了自己之外,根本看不清工厂其他人。
  这些年,有很多写工厂而出名的人。他们到工厂蹲点、采风,扮成工人的形象参与工作或者与工人交流,要么喝酒吃饭,有蜻蜓点水式的,有的暂时寄居式的,一两年都在工厂流水线工作的也有。所见所闻所得,非常有限,而从写作者出发的写作,本身就已经与工厂的现实背道而驰。他们写工厂的噪音、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生而为人又不能完全活得像人的遭遇等等,着眼很大。有一点是十分明显的:遮蔽和临时性很强,有时我甚至不能与之产生共鸣。毕竟,他们在背后还有其他退路,之于工厂的写作,说是一种体验,更接近真实。
  我不一样。我在工厂时间太长,22年,心情复杂和矛盾,不能简单归为喜欢或是不喜欢。我常常反思式地和自己对话:工厂并不冷淡,但不完全只有温情。由于这些多路径的思绪起伏,我对我的工厂的评价,一般很克制,更不会盲目下笔,写出我自己都不喜欢的作品,或者让人曲解。
  这不仅仅是立场的问题。立场很反复,与人性也没有多大关系,有时折射和反映的是一个人狭窄的,带有偏执的成长轨迹。这一切,说到底除了个人与众不同的气质以外,还有隐匿着的,对语言和对真相刻意的择取。
  而且这也不是什么群体性的问题。我在工厂经历了青春、中年,基本算是完成了自我的成长。我根据我在工厂的所有经历,姑且叫做经历而非遭遇,但,就算说是遭遇也不为过,毕竟也有不为人知的难和痛。但,也并不能代表工厂的全部。
  每个个体的单一及不可复制,所以工厂是隐秘,是美学。若非要言说,如今我身处的工厂变得更加沉默,静谧。半躺着的羸弱的喘息,闭目养神或是等待中,缘由用不了多久自有分晓。无论习惯与否,怀旧总是不可避免。我虽然还在这里,但是我觉得这和以前的工厂不一样了,像衰老的人儿,谁都知道这里的一切都将随着环保搬迁而消失。
  2
  从生活区来到我的工厂,快要到的时候,不离不弃的TRT发电、风机运行、高炉打开放散阀等这些运转中的机器组成了最最工厂的声音就来了,先是自己的车被包裹起来,到了办公楼下,人下了车以后整个人被包裹起来。它真的很奇怪。久了,当自己真的停下手中的活计喝一口白水的时候,人才会想起:这些真的是噪音。
  是人们所说的习惯吗?它会被忘记,还是人们的耐受力的实证?我没有不满,抗议与据理力争些什么则更加谈不上:这,不就是货真价实的工厂吗?也可以说是我的选择,这不就是我想要或者不想要的生活吗!
  在工厂之前的时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里,比之今天更加恶劣的工厂时代里,噪音的工厂,艰难的工厂,无论你喜欢不喜欢的工厂,这样那样的工厂就那么伫立在这里。我四岁就在这块土地了,我太记得这里的一切。工厂附近的防空洞我钻过,里面有轨道车。我们用油毛毡点燃当照明,穿过这个钢铁厂富有象征意义的、办公用的——“一号大楼”直到临近工厂的出口处,我站在那里看到薄板车间的屋顶,往事历历在目。
  3
  工厂的表情各有不同。
  特别是不熟悉的厂子,就更不容易说得清楚,比如烧结和炼钢。这样的工厂,真的不好形容。说炼钢我根本不懂;说烧结,我勉强熟悉,也还问了很多其中的人们,他们说不就是烧结么,没有什么好说的,有堆原料的场子,有把矿石烧成小黑球的球团车间,反正就是炼铁的前一道工序。外行人还是不知道的。本来这样带有文学性质的描述只会是个大概,敘述只能言简意赅,更加专业的理论和时间知识需要深入学习。那么就此摘抄定义:烧结是不能直接加入高炉的铁(精)矿粉造块的主要方法之一。烧结的结果是粉末颗粒之间发生粘结,烧结体的强度增加,把粉末颗粒的聚集体变成晶粒聚结体,从而获得所需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制品或材料。一百多个字的解释,很是浅显,但可以知道大概,我也只能写到这里。身处工厂的许多人,很少写作。但其实也有很多人想写的,就是说得出、写不出,他们跟我说起这些的时候,表达得很着急,我明白了他们言语之下的真意,有时会通过我的写作,表达一些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具体的工厂中,他们更多的是用整个身心去感悟和触摸。除了工厂以外的很多人和事,他们没有更多的思考。
  我也常常深陷其中,用宿命论来宽慰和开脱自己。想多了,就自然会归纳和分类,什么是值得与不值得,根本没有所谓价值观的定义可以解释。自此也不要想着去引导他人渐入佳境,慢慢的慢慢的,封锁自我。
  其实说了这些之后,我最想说的是,工厂的沉默和热闹,针对的只是一些人。这一点,和其他任何的企业可能也没有多大的、质的区别。
  就是这样的,在所有的噪音和灰尘中弥漫,工厂似乎没有话要说。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它是隐忍。它有时狰狞、无情、抛弃、尽量不让人发觉,表面浮夸的容颜,大概是热火朝天的辉煌,吞噬着青春,甚至生命、鲜血——但其中毕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们。
  不能否认,也有温情和文学。其中所想,有时完全并不是出自于真正的工人的内心,恰好是一群可以,或者能写作的人,他们本身并不是具体的哪一个工人,在那里善意凭吊和猜测。而且就算是写了工人,也只是其中几个。这样的写法,与大多数的文学创作思路,没有多少不同。
  它有一些铮铮铁骨,它也有一些儿女情长。它的纯粹的只谈生产的、工资和奖金,冷漠中散发出酸臭。它无法通过自身来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它总是依赖和顺从,忘记自我的同时,忽略了其中的人。
  工厂与工人之间,有瓜葛的。烧结、炼铁、炼钢,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工厂均如此。指标、目标,堪称牵动所有人心,很真诚,钱的多少,甚至从其中窥破人格,又是现实不已。它本来什么也不是。包括其中的故事,工人不在这里也会发生故事,我发现一旦有人愿意讲出其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就成了恶的代表,坏的专利,最后曲终人散,没有故事,只有先进事迹材料。
  年复一年。
  4
  诚然,这里的工厂有很多。我只能具体写一两个,是因为我只在这两个工序的工厂呆过,烧结——真的写不好。炼铁就不同了,我围着铁质的高炉呆了二十多年,还亲自在高炉上拉过料、烧过热风炉,我很熟悉。如果高炉是一个人的话,真的,他就是我这么多年的熟人了,我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
其他文献
1  认识康太太,完全在她那一嗓子:“校车来了!”  那嗓音很纯正,我已经听到好几天了,并没反应。偏那一天,她的声音吸引我一下从沙发上站起来,拉开前门,走出门廊,目光就一下聚在树下的康太太身上了。  康太太完全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有点讲究的退休老太太模样。目光交汇那一刹那,我仿佛和她久别重逢。  她高个子,瘦削,身材保持得不错,尤其小肚子,几乎不显,比起同龄人那些无论架在细腿粗腿上、十分撅起的小肚子
期刊
我家菜地是一个东山高卧的好地方,自从原本属于长林丰草的地盘让给了蔬果,它的历史就被不断改写,经过我父母一番苦心经营,果蔬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全村菜地都集在一处,我家菜地燕处其间,狭长而引人入胜。宋人说“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可以用来形容我家菜地的欢欣和惬意。如果将我家菜地比作一个洞穴,亦可视作宝藏的所在,只要我抵达山门,念一声“芝麻开门”,我眼前總是精彩纷呈。  菜地是村民自给自足的重要支撑,我毫不
期刊
赛汗塔拉城中草原  春风放牧白云,马儿  在白云里浮动  蒙古包随风摇曳  春雨霏霏,草儿青青  将天地拉得很近  草原披上新装,马头琴的悠扬  在晨練者指尖放牧  孩子顽皮的笑脸,感染  奔腾的小鹿  弯弯的羊肠小道,让人与自然  构成,一幅幅  和谐的三D版图  桃林,桃花竞相绽放  粉嘟嘟的脸庞,璀璨了  油菜花河  蒙古族的旗袍姐妹,踩着云朵  笑容,穿梭在美轮美奂的  鹿城迷都……  赛
期刊
“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唯大理得之。”所幸,这个僻远偏安之地留下过徐霞客的足印;所憾,《滇游日记十三》在鸡足山悉檀寺落笔,自此,游记再无记;所慰,一方灵秀山水安抚过旅人疲病的身心。  抵达,从最早叫“云南”的地方开始  因为迟到的几百年,今天看到的云南驿更冗杂梗塞。驿站、马帮、滇缅路是相冲相克的,煮拢在一起药性大;打翻了药罐罐,药汤顺着地上的沟坎爬,愈发清晰的掌纹是云南驿条条缕缕的旧
期刊
1974年出生于湖南平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散文》《山东文学》《四川文学》《广西文学》《湖南文学》《啄木鸟》《星火》《延河》《芳草》《青春》《芒种》《青海湖》《文学港》《延安文学》等刊发表小说、散文近百万字,有作品被《小说选刊》选载。出版有小说集《地下的辉煌》《沿着一条河流回家》,散文集《深埋的竹笋在唱歌》。现供职于媒体。  村庄里遍布各种各样的毒物,它们似乎是鬼
期刊
山泉,用叮咚呼唤纯净  山泉,用叮咚,呼唤纯净。  丛林里,一群小鸟趁风不留意间,叽叽喳喳着闲言碎语。  传播的方式很轻巧,将石头一样沉重的话题轻描淡写成了水漂漂,顶多漩涡一下,便打了圆场。  真实得干干净净的细节,也掺杂了虚构,很多关键的地方也出现了误差。  心灵,奢望着寂静。  也许,在我心里早已没有净地了,哪怕最后一叶知秋的利落,也会闪过不干不净的阴影。  我知道,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所有的
期刊
生命中的正蓝旗  在一首诗里行走  是你的自由  在一部诗集中行走  是你给我的自由  那天,天很蓝  对应着正蓝旗的蓝  所有的风也是蓝的  生命中少有的天籁入境  仿佛置身在云端  随着云卷云舒虚无  蓝色的背景下,从此  白云自由地行走  一只蝴蝶与三条拖地的长裙  漂移沉迷低语  混合着青涩的气息  感觉不到久远的陌生  只是把现实带进了  超现实的油画  芬芳开始弥漫  诗歌的加入想入非
期刊
西藏,是我心中的天国。独闯西藏,是我一生的梦想。从2013年到2018年的5年间,我三次进藏,终于将梦想变作现实。相比飞机,我更愿意乘坐火车进藏,一则可以从容饱览青藏高原的壮美风光,再则也是想通过火车在海拔逐渐升高的行进过程中,自然解决高原反应。  1  2013年7月,我第一次进藏。本来打算乘坐北京到拉萨的列车,当时可以提前20天网上购票,早7:00点开网,6点30分我就坐在电脑前等着,结果连续
期刊
女,现居湖北孝感。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槐荫文学》编辑。小说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芳草》《滇池》《延河》《朔方》《创作与评论》等刊。出版散文集《水蓝风清》、中短篇小说集《两地分居》。其中,小说集《两地分居》获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1  不是精神分裂,更不是吸毒者,当花洒里的水顺着鲜嫩的身体流到地砖上时,云晓月突然出现了幻听:晓月,晓月!  她的心拧成一团,下意识关掉花洒,打开
期刊
她是滑雪场的“炸雪人”  为迎接阿尔卑斯世界滑雪锦标赛的到来,2016年11月3日,圣莫里茨要为参赛者们举办一场预热赛。  江衍宋被教练从房间里拉出来透气,说要缓解赛前焦虑。  他们走着走着看见一座小木屋,上面挂着两盏红灯笼,灯笼上用毛笔字写着大大的“茶”字。  进门时,他撞倒了一个女孩,她身穿一件不起眼的灰色羽绒服,裤子十分臃肿,除了头上那顶比头大了许多的帽子十分扎眼外,没有任何特别。她头垂得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