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珍贵而翔实的照片和影像记录了那段如泣如诉的历史,记载着可歌可颂的抗震精神。
【关键词】展览;历史;传承
唐山,我们生长于斯的热土,城市足迹曾经凝固在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袭击了它,将我们与24万亲人生生割裂,赖以生存的家园夷为废土,一座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毁于一旦。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
然而,坚强的民众赋予了这座城市不屈的灵魂,在巨大的灾难和伤痛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使浴火中的凤凰得以重生。倏忽40载,经历了由毁灭到重生,由重建到振兴,由发展到腾飞。今日的唐山,如劫后再生的凤凰,昂鸣于渤海之滨,奋翅于冀东沃野,创造了不朽的传奇。
位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的唐山抗震纪念馆里,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照片和一段段真实的影像,用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唐山毁灭与重生的历程,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狭长的孔径直面灾难的无情和生命的呼唤,体味人性的光芒与心灵的启迪。
1 珍贵而翔实的照片和影像记录了那段如泣如诉的历史,记载着可歌可颂的抗震精神
唐山抗震纪念馆坐落于抗震纪念碑广场东西主轴线的西侧。这座圆形建筑始建于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个十年,二十周年后扩建为面积达5380平方米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纪念馆建筑设计呈椭圆形环抱,外圆内方,中间方厅耸立,屋面西高东低呈剖面状,向广场中心倾斜,既象征着生命对阳光的亲和,又像是对纪念碑的深切倾诉。
抗震纪念馆展厅分为两层,中央大厅一、二层贯通。在中央大厅内,铺陈在地板中央的是唐山大型光电立体地形地貌模型。大厅两侧精美的浮雕是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而创作的。浮雕以历史为主线从左到右分别展示了唐山过去的奋斗历程,今天的辉煌伟业,以及未来的宏伟蓝图。纪念馆展览的整体内容由十个部分组成,共展出照片和图片、影像资料,分别是“百年城市,工业奠基”、“罕见震灾,举世震惊”、“抗震救灾,气壮山河”、“新城崛起,靓丽宜居”、“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四点一带’,走向世界”、“和谐社会,繁荣文明”、“谋划蓝图,再创辉煌”和“亲切关怀,巨大鼓舞”。通过运用大量珍贵的影像、图片、实物和高科技表现手段,把凤凰涅槃的唐山立体地展现在了参观者面前。
为了让所有人铭记唐山的历史,抗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费尽周折,多方探寻那些地震亲历者、抗震救援人员和参与新闻报道人员,从他们手中收集到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2006年,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纪念馆专门请来了驻京各大新闻媒体中曾参与唐山大地震报道的老记者,参加过抗震救灾的随军记者等30多人齐聚唐山,共话唐山的今与昔。2009年,抗震纪念馆把这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辑印成册——《1976 唐山大地震》用真实的历史镜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凤凰城的浴火重生。
为使参观者对唐山有一个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抗震纪念馆将声、光、电相结合,大量运用多媒体、多幕电影、弧幕电影、幻影成像等高科技的展出形式。为了让影像资料真实感人,纪念馆工作人员多次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查找当时的影像纪录,并拷贝出2个多小时的历史资料片,剪辑成短片在展馆内对公众循环播放。
2 定格瞬间,感受震撼,厚重而翔实的照片和影像让人们铭记那段如泣如诉的历史,传承可歌可颂的精神
唐山抗震纪念馆(原为唐山地震陈列馆)是我国第一个收藏陈列地震资料、实物,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防震救灾知识,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地震专业陈列馆,也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展播的全国十大特色博物馆之一。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电脑合成图片,以及使用新材料与电子技术制作的光电地图、程控地图以及真实的影像资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仿佛走进了唐山历史的长河。
据不完全统计,抗震纪念馆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各阶层人士500万人次。其中,接待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80余位;接待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欧盟副主席、亚太合作组织代表团、美国代达拉皮兹市、瑞典马尔默市、英国林肯市、日本酒田市等友好城市代表团以及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次。
同时,作为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唐山抗震纪念馆不仅肩负着传承唐山优秀人文历史积淀的重任,还肩负着推广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展示唐山科学发展成就的光荣职责。近十年,唐山抗震纪念馆年接待观众达20余万人,讲解2000余场次,观众涉及学生、部队官兵、机关企事业人员等各个层面,较好地发挥了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宣传阵地的作用。
在历史中行走,在史料中穿梭,瞬间的定格成为历史真实再现的最好注脚。2009年,蜚声海内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唐山拍摄。为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唐山,曾经的场景,几多的感念,著名导演冯小刚数次来到抗震纪念馆,亲耳聆听一幅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亲身感受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解放军的无私支援以及浓浓的人间大爱。在其随后的拍摄中,有许多画面以纪念馆藏照片为素材进行了情景设置。
唐山抗震纪念馆建馆30年来,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一方面丰富和充实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展出内容;另一方面则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震后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30多年来,展览的资料、图片紧跟时代步伐,集知识性、观赏性和与时俱进性于一体,使独具唐山特色的地震文化资源得以体系完整的展览在世人面前。
3 浓缩百年历史沿革,唐山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这里得到升华 唐山大地震被视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震灾的惨烈和救灾的艰苦提醒我们所有人: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发生地震的破坏力正在不断升级。而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不仅仅重塑了一座规划科学、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新城,更凝聚和锻造了自强不息、博爱开放、科学发展的城市品格,铸成了唐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伟大抗震精神。
不去抚触历历在目的伤痕,怎能获得重生的信念和腾飞的翅膀?用照片记录历史,用影像感念亲人,唐山抗震纪念馆按照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于2010年底,正式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勇于肩负起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宣传阵地、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的教育基地、地震文化发展的承载平台和对外推介唐山的主要窗口等几多重责。
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抗震纪念馆,认真细致地参观展出,聆听讲解。并在地震孤儿“党氏三姐妹”的大幅照片下,亲切接见了业已长大成人的党氏三姐妹。
用生命、鲜血和汗水熔铸成的“抗震精神”,不仅是唐山人民跨越历史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它是一座永远昭示后人的时代丰碑!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无数唐山人的心。得知震情,抗震纪念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第一时间组织骨干力量在馆内珍藏的上万幅图片和影像资料中,甄选出反映震前、震中和震后快速恢复生产以及魅力新唐山的100多张照片,采用单幅彩页形式印制1000套,在震后20天就送到了汶川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这些照片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的抗震精神,而且让他们看到未来家园的美景,更加坚定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其实,灾后重建的不只是美丽的家园,最主要的是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和精神的家园。这里记录着生命的传奇,这里记录着人性的光辉。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铭刻历史。
唐山,这座沧桑而崭新的城市,带给人们太多关于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关于救灾与重建的经验、关于如何防御地震的深刻思考。作为承载这一重任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及馆藏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不仅把大地震的那一瞬间定格在这里,还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新唐山,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唐山,这对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完善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珍贵而翔实的照片和影像记录了那段如泣如诉的历史,记载着可歌可颂的抗震精神。
【关键词】展览;历史;传承
唐山,我们生长于斯的热土,城市足迹曾经凝固在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袭击了它,将我们与24万亲人生生割裂,赖以生存的家园夷为废土,一座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毁于一旦。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
然而,坚强的民众赋予了这座城市不屈的灵魂,在巨大的灾难和伤痛面前英雄的唐山人民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使浴火中的凤凰得以重生。倏忽40载,经历了由毁灭到重生,由重建到振兴,由发展到腾飞。今日的唐山,如劫后再生的凤凰,昂鸣于渤海之滨,奋翅于冀东沃野,创造了不朽的传奇。
位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的唐山抗震纪念馆里,一幅幅弥足珍贵的照片和一段段真实的影像,用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唐山毁灭与重生的历程,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狭长的孔径直面灾难的无情和生命的呼唤,体味人性的光芒与心灵的启迪。
1 珍贵而翔实的照片和影像记录了那段如泣如诉的历史,记载着可歌可颂的抗震精神
唐山抗震纪念馆坐落于抗震纪念碑广场东西主轴线的西侧。这座圆形建筑始建于唐山大地震后的第一个十年,二十周年后扩建为面积达5380平方米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纪念馆建筑设计呈椭圆形环抱,外圆内方,中间方厅耸立,屋面西高东低呈剖面状,向广场中心倾斜,既象征着生命对阳光的亲和,又像是对纪念碑的深切倾诉。
抗震纪念馆展厅分为两层,中央大厅一、二层贯通。在中央大厅内,铺陈在地板中央的是唐山大型光电立体地形地貌模型。大厅两侧精美的浮雕是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而创作的。浮雕以历史为主线从左到右分别展示了唐山过去的奋斗历程,今天的辉煌伟业,以及未来的宏伟蓝图。纪念馆展览的整体内容由十个部分组成,共展出照片和图片、影像资料,分别是“百年城市,工业奠基”、“罕见震灾,举世震惊”、“抗震救灾,气壮山河”、“新城崛起,靓丽宜居”、“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四点一带’,走向世界”、“和谐社会,繁荣文明”、“谋划蓝图,再创辉煌”和“亲切关怀,巨大鼓舞”。通过运用大量珍贵的影像、图片、实物和高科技表现手段,把凤凰涅槃的唐山立体地展现在了参观者面前。
为了让所有人铭记唐山的历史,抗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费尽周折,多方探寻那些地震亲历者、抗震救援人员和参与新闻报道人员,从他们手中收集到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2006年,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纪念馆专门请来了驻京各大新闻媒体中曾参与唐山大地震报道的老记者,参加过抗震救灾的随军记者等30多人齐聚唐山,共话唐山的今与昔。2009年,抗震纪念馆把这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辑印成册——《1976 唐山大地震》用真实的历史镜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凤凰城的浴火重生。
为使参观者对唐山有一个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抗震纪念馆将声、光、电相结合,大量运用多媒体、多幕电影、弧幕电影、幻影成像等高科技的展出形式。为了让影像资料真实感人,纪念馆工作人员多次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查找当时的影像纪录,并拷贝出2个多小时的历史资料片,剪辑成短片在展馆内对公众循环播放。
2 定格瞬间,感受震撼,厚重而翔实的照片和影像让人们铭记那段如泣如诉的历史,传承可歌可颂的精神
唐山抗震纪念馆(原为唐山地震陈列馆)是我国第一个收藏陈列地震资料、实物,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防震救灾知识,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地震专业陈列馆,也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展播的全国十大特色博物馆之一。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电脑合成图片,以及使用新材料与电子技术制作的光电地图、程控地图以及真实的影像资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仿佛走进了唐山历史的长河。
据不完全统计,抗震纪念馆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各阶层人士500万人次。其中,接待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80余位;接待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欧盟副主席、亚太合作组织代表团、美国代达拉皮兹市、瑞典马尔默市、英国林肯市、日本酒田市等友好城市代表团以及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次。
同时,作为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唐山抗震纪念馆不仅肩负着传承唐山优秀人文历史积淀的重任,还肩负着推广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展示唐山科学发展成就的光荣职责。近十年,唐山抗震纪念馆年接待观众达20余万人,讲解2000余场次,观众涉及学生、部队官兵、机关企事业人员等各个层面,较好地发挥了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宣传阵地的作用。
在历史中行走,在史料中穿梭,瞬间的定格成为历史真实再现的最好注脚。2009年,蜚声海内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唐山拍摄。为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唐山,曾经的场景,几多的感念,著名导演冯小刚数次来到抗震纪念馆,亲耳聆听一幅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亲身感受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解放军的无私支援以及浓浓的人间大爱。在其随后的拍摄中,有许多画面以纪念馆藏照片为素材进行了情景设置。
唐山抗震纪念馆建馆30年来,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一方面丰富和充实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展出内容;另一方面则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震后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30多年来,展览的资料、图片紧跟时代步伐,集知识性、观赏性和与时俱进性于一体,使独具唐山特色的地震文化资源得以体系完整的展览在世人面前。
3 浓缩百年历史沿革,唐山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这里得到升华 唐山大地震被视为二十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震灾的惨烈和救灾的艰苦提醒我们所有人: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发生地震的破坏力正在不断升级。而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不仅仅重塑了一座规划科学、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新城,更凝聚和锻造了自强不息、博爱开放、科学发展的城市品格,铸成了唐山“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伟大抗震精神。
不去抚触历历在目的伤痕,怎能获得重生的信念和腾飞的翅膀?用照片记录历史,用影像感念亲人,唐山抗震纪念馆按照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于2010年底,正式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勇于肩负起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宣传阵地、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的教育基地、地震文化发展的承载平台和对外推介唐山的主要窗口等几多重责。
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抗震纪念馆,认真细致地参观展出,聆听讲解。并在地震孤儿“党氏三姐妹”的大幅照片下,亲切接见了业已长大成人的党氏三姐妹。
用生命、鲜血和汗水熔铸成的“抗震精神”,不仅是唐山人民跨越历史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它是一座永远昭示后人的时代丰碑!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了无数唐山人的心。得知震情,抗震纪念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第一时间组织骨干力量在馆内珍藏的上万幅图片和影像资料中,甄选出反映震前、震中和震后快速恢复生产以及魅力新唐山的100多张照片,采用单幅彩页形式印制1000套,在震后20天就送到了汶川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这些照片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灾区人民的抗震精神,而且让他们看到未来家园的美景,更加坚定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其实,灾后重建的不只是美丽的家园,最主要的是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和精神的家园。这里记录着生命的传奇,这里记录着人性的光辉。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铭刻历史。
唐山,这座沧桑而崭新的城市,带给人们太多关于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关于救灾与重建的经验、关于如何防御地震的深刻思考。作为承载这一重任的唐山抗震纪念馆以及馆藏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不仅把大地震的那一瞬间定格在这里,还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新唐山,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唐山,这对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城市综合减灾体系完善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