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是怎样被误读的——曾卓《有赠》的文学史探微

来源 :扬子江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e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潜在写作”的文学史叙述中,曾卓的《有赠》作为一首“受难者的炼狱之歌”,因其以“实际的私人经验又一遍重述了‘流放者归来’的世界性主题”,而被多部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广为引述。因其情思丰盈,“唱尽了人间悲辛与欣慰”,作为一首经典抒情诗,该作还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长期以来,对于这首诗有一个流行甚至公认的解读,认为它所记录是诗人曾卓在历经人生磨难之后以“戴罪”之身回到“家”中,被“妻子”温情接纳的故事。
其他文献
19世纪贝多芬传记家威廉·冯·伦茨(Wilhelm von Lenz)以“作品概念”(后由莉迪娅·戈尔系统提出)为审美基础维护与宣扬《“悲怆”钢琴奏鸣曲》的超越性,也就是承认该作品所占居的经典地位不会因为熟悉感以及演奏家的平庸而被破坏;与此同时,伦茨也间接地表示了该作品对当时听众所能唤起的强大情感能量不是该“作品”的核心内涵。在“作品概念”的主导之下,从《“悲怆”钢琴奏鸣曲》强大的“群众基础”出发探究“悲怆”这个标题所辐射出的修辞意义与贝多芬如何通过音乐的手段来说服他的听众可能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保证学生在生命安全的状态下完成学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在线教学成为高校教师的必然选择。文章从基本信息、学习环境、学习行为、教学运行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某高职院校线上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在线教学实施效果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须从完善在线教学模式、优化在线教学环境、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及加强学生在线学习能力等方面着力,以促进高职院校在线教学的建构与实施。
“健康中国2030”建设对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挑战。文章依据来自岳阳市职能管理部门、公共卫生行业一线的相关数据,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相关破解策略,以期给地方高职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三、自觉与渐变:路遥中期小说中的风景修辞  从风景修辞的角度看,1979年至1983年是路遥小说写作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他逐渐摆脱了早期写作的盲目状态和幼稚状态,在理解生活、塑造人物和风景修辞方面渐趋自觉和成熟。  直到1978年,路遥似乎仍然没有意识到风景描写和风景修辞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大约写于1978年后半年的《在新生活面前》 (刊发于《甘肃文艺》1979年第1期)等小说中,几乎完全没有
屈原赋“行进”类动词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语义场,包含两个向度的义项:一个是“前进”,一个是“回归”。前者数量较多,注重浪漫想象艺术的运用;后者意蕴丰富,注重精神内涵的隐性呈现。以“前进”和“回归”交织而成的屈原赋“行进”类动词充分展现了弃逐诗人屈原内心的矛盾、纠结与挣扎,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2020年只是一系列贝多芬纪念日中最近的一个,其实对于贝多芬的纪念日至少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每一个这样的纪念仪式都构成了一种认知——贝多芬的接受超越了其他人;这些纪念
闹眼疾一年多了,用眼之事,最适合看看非黑即白的拓片。前些时,偶然见到《东汉贤良方正残碑》,心中不免浮出一些念想。  老家黄冈在长江边,在大别山中成长的那段日子,我在对爷爷教导的“贤良方正”四字有了悟性后,哪怕望见家乡的一块山石,也会觉得有不一样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岁月漫卷,这被自己当成源远流长的家乡经典,是否必须源出于百代东坡、千年赤壁等宏大叙事,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  近些年,凡是能够点睛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习者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主动调控自身认知、动机、行为的过程。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动的认知加工,学生为了理解而学习,因理解而能够长期保持并产生有效迁移,发展为解决新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学习者可以通过自我训练养成自我调节学习模式。教师也可以应用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树立理念和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和策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何向阳至今的叙事文学作品:《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肩上是风》《自巴颜喀拉》《思远道》《镜中水未逝》等,不仅书名、而且内容也几乎都与行走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何向阳的身体和心灵要么是正行走在路上,要么是即将准备上路行走。于是,行走的美学就这样构成了何向阳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行走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身体和精神的流动行为,从古至今,人文地理的版图上,从未间断过的是无数的旅人和行者——神游侠、观光客、淘金者、流浪儿等等,他们向着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姿态或和速度行走着。
试图为我所尊敬的刘醒龙先生写一篇印象记——这颇让我踟蹰。已有过几次的开始,然后又重新开始:写作这样一篇文字的难度在于,我和刘醒龙先生一起喝酒聊天开会的时候并不多,在我印象中似乎“只有一次”,当然,他在台上我在台下匆匆一面的时候也有,但那不能作数。我无法像那些真正熟悉他的朋友那样如数家珍地枚举他生活里的细节,也无法知道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刘醒龙……而印象记,最好的方式就是记录那些鲜为人知、却又生动广阔的生活细节,这,恰恰是我所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