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斥责又何妨?

来源 :浦东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的良方中,一帖叫做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式的药方总是赫然在目。但有的时候,面对是非善恶,教师不妨直接表明爱憎,大声斥责又何妨?这是我由上周的一节思品课引发的感想。
  《朋友》这一课,面对不同的学生、班级,这几年下来已经上了不下20次。当初在备课时花了不少心思,找了大量的素材,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多媒体制作可谓精良,讲述也称得上动情入理,学生或多或少有所触动。
  本以为,本学期的这节课也能顺顺利利地完成。没想到却遇到了一个让我“怒不可遏”的意外。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到“择友需重品格”,我安排了“找啊找,找朋友”的环节,设置了几组人物。第一组出场的是“和珅”和“纪晓岚”。 我想,基于电视剧中的形象,大家对这两位善恶忠奸的评判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当然选纪晓岚了。可是……
  课堂实录1:
  师:你们会选谁做朋友呢?
  生1:和珅!(回答得干脆响亮)
  师:说说看理由?
  生1:因为他有权有钱!
  师:其他同学认同他的观点吗?(我并不想急于做出道德评判,想让同学在讨论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生2:老师,我也支持他的观点。朋友有权有势,也可以让我飞黄腾达。
  师:大家注意了和珅的权势,是否考虑到他的为人呢?
  生3:虽然和珅是个贪官、奸臣,可是他活着的时候享尽了荣华富贵,如果我做他的朋友也能捞到不少好处。
  ……
  接下来的两位同学也作出了类似的回答。现在的学生怎么回事!罔顾仁义道德,满嘴的财富权贵!我努力遏制自己的怒气,觉得有必要先谈一谈“品德”和“权势”孰轻孰重的问题。
  课堂实录2:
  师:大家对有钱有权的和珅确实另眼相看。不过权势不是评价一个人成功唯一的标志。如果没有良好德性的支持,权势很可能成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砝码,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试想,当年纳粹头目希特勒,口才出众、权势显赫,但他却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
  生1:可是,如果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也没什么不对的。
  还没等我说完,一个学生就轻飘飘地说了上面这一句。
  “嘭!”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愤怒,一掌狠狠地拍在了讲台上,手掌下的粉笔碎成了几段。“这是什么话!你的正义感去哪了?是非善恶观去哪了?难道权势在你的眼里就如此重要,是评价人的最高标准了吗?完全不管这权势怎么来、怎么用?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十恶不赦、恶贯满盈吗?”一连串气势汹汹的反问,让学生愣在那里,不敢出声。
  沉默……几十秒后,我降低了音量,慢慢地说了一个农民工生命中最后几秒的故事。(故事概要:无权无势的农民工兄弟不幸从高空落下,在触地前生命的最后几秒,他向底下的行人大声高喊:快让开!用生命最强音画上了人生的句号。)
  师:同学们,有权势无德行的人和有德行无权势的人,老师一定会选择后者做朋友。所谓见贤思齐,和品德高尚的人做朋友,我的内心我的人生也会坦荡明亮。
  ……
  因为那一掌,那一顿呵斥,让接下去的课安静不少,不过孩子们回答问题显得有些小心谨慎了。
  但我没有后悔这么做。有时,及时地向学生表达爱憎,甚至直接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教育。
  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前,孩子早不是一张白纸,社会的现状、媒体的宣传、家长的言行将各种善恶美丑叠加交织在孩子的心灵、头脑中。记得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不敬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将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下一代将会比赛粗野……”善恶之间的影响本就是此消彼长。不仅是这堂课上的是非争论,学生暴露出的恶劣行径,如毫无顾忌满口脏话、用卑劣的手段欺负同学、破坏公物等,只要老师所见,就应该大声喝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课堂上,对于师生,就是教育的实况转播。错误的观点不加制止,不仅对其本人不负责,更是对其他同学不负责。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教师需调高正义的音量,大声呵斥又何妨?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素养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而直接与这种诉求相呼应的信息科技课程也先后走进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计划中。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下连以综合实践活动形态存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上接高校各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这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特殊的要求。随着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高中信息科技课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原因很多,主要是因其
期刊
一、课例背景  2011年3月16日,作为九区县语文教师培训者培训班学员的我,参与了在金山区西林中学举办的主题为“教师的个性解读与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开设了一堂教学研讨课《描写让人物更美丽》。  我是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海创造教育培训中心的会员。创造教育委员会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教学行为,要求教师的课堂充满创造性的思维,通过实施“智慧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倡导的是紧密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基于这种理念,小学作文教学应立足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挖掘写作源泉,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现在许多学生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其实,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问题是如何引导他们去捕捉、积累,让他们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我们新场
期刊
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  那么,对于刚从幼儿园走进学校的一年级新学而言,如何适应陌生的学习环境、接受全新的学习任务,如何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习惯、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他们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想一想漫漫英语教学海,我们以何为舟呢?  回顾将近4个月的一年级英语教学,如果在教学时,能够遵循“Suitability(适切性)”的原则,
期刊
上海市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根据要求写不少于120个词的短文,意思连贯,语言正确。但是,我们的学生,在掌握的词汇量不是不够,学过的句式不是不够,了解的文章结构不是不够,也不是无内容可写的情况下,仍无法写出好文章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对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这三样东西缺少关注,把握不够。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我根据渐进主义的
期刊
一、办学思考  (一) 学校历史沿革  上海市新场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44年的私立乐育初级中学。取名“乐育”,其寓意是“以培育有用人材为人间乐事”。在当时的远郊小镇,学校承载着新场及周边地区的教育希冀。1956年,学校转制为公办学校,更名为“新场初级中学”。1958年,又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更名为“新场中学”。1980年,学校错失了成为县重点中学的良机,再次起跑又输在了起跑线上,这对学
期刊
学校管理本质上不是管制人,而是成就人。  ——题记  上海市新场中学位于浦东新区新场古镇的东南区。创办于1944年,前身是私立乐育初级中学。1956年9月转为公办学校,更名为“新场初级中学”;1958年9月,设立高中部,正式定名为“新场中学”。2000年4月原南汇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并入新场中学;2003年9月,新场中学初中部撤销,原初中部教师全部转入高中部就职。2004年第二职业学校因生源枯竭停办,
期刊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名家名作居多,大多篇幅稍长,构思精巧,文字隽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所以,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文整体把握能力呢?  一、指导诵读 理清脉络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要渗透审美教育。诵读是审美教育的体现,并能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
期刊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次次深入研读了新课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新理念早已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关系,真正实现“使学生热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学任务呢?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总结了以下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期刊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生成数学知识的载体。数学教学要想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是重要途径之一。德国一位学者对于情境创设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