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现实障碍与路径优化

来源 :国际商业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明其与传统发展一二产业脱贫的区别;举例说明了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区域旅游的可行性;辩证地总结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优势与困境。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了一条崭新的脱贫之路,即通过重新审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其经济文化价值,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旅游全方位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壮大特色文旅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形成"壮文化+旅游"的新模式。
  关键词:旅游扶贫;脱贫攻坚;少数民族;南宁武鸣区
  引言:从1986年开始,我就国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其中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是重中之重,这样特殊的地区如何进行脱贫?在现如今这个旅游业逐渐兴起的时代,为什么不利用其特色文化进行旅游脱贫?既能脱贫致富,还能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举两得。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扶贫的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从而达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的目的。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现实意义
  扶贫,我们所知大都是在土地富饶的地方,通过新兴手段来助农销售,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或是矿产丰富的地方,设立工厂,通过在工厂工作达到脱贫的目的。但是,对于这种情况特殊的地区,他们的“特长”就是他们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否具有其现实意义?
  (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扶贫,拉动经济增长。通过生态旅游,促进农副产品以及特色手工艺品销售量大幅上涨,从而实现精准扶贫。对于偏远贫困县城,采用引进电商运营企业,规划建设电商站点、产业园,培训农户等方式不断健全和完善电商基礎设施。通过线下旅游和线上网络直播等方式传播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创立品牌,力求产生品牌效应。通过政策推动、人民积极参与、优质平台传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游玩品尝。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间段更是能够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方式,改善旅游业停滞以及农副产品滞销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弘扬少数民族特色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建筑、节日习俗、文化活动以及手工艺品等都面临传承危机。为解决此类问题,首先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政府定期举办节日活动来传承文化活动,对于一些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街巷也会出资修缮,力求保护其本来面貌的前提下,吸引更多游客参观,让更多的人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氛围。
  (三)促进环境协调发展
  2016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为贯彻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了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1]脱贫工作的进行不仅需要注重经济的发展,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脱贫工作的同时也要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做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优势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旅游地集中于南部沿海地区或者新疆等北部地区,这显示出乡村旅游更多趋向于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发展。各地通过发展地域旅游,从而发扬自己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人数在不断提高,这表明我国国民去区域乡村旅游的意愿逐渐增强。人们开始从一线二线城市的旅游狂潮过渡到三四线城市的区域乡村休闲旅游,种种迹象也在提示我们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因此,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丰富
  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先天的优势。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依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形成了其特有的自然景观,是天然的旅游景区,如伊岭岩、灵水湖等。同时,在壮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民俗文化,如民俗节日、民族舞蹈、山歌等人文旅游资源,也是武鸣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统计数据,2010年,广西、西藏、宁夏、新疆、内蒙古和云南、贵州、青海8个民族地区的GDP达到了42053亿元。[2]随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快速发展的经济让南宁武鸣区发展少数民族旅游业有了更多的经济支撑,并拥有了更多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人才的引进。
  (三)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联动效应
  建设南宁武鸣区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同样促进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能够使一、二、三产业配套协调发展,不仅可以达到保护南宁武鸣区区域生态的效果,而且还大力推动了南宁武鸣区经济的发展,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
  (四)传播优秀文化,体现社会文化效益
  区域旅游发展能形成具有差异化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这种文化差异性带给了游客新鲜感和探索欲,从而在推广南宁武鸣区壮族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使得特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旅游的建设,南宁武鸣区可以更好的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于交通运输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
  文化扶贫是全面扶贫的更高要求,文化扶贫不仅可以补足脱贫工作在文化建设上的短板,还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3]虽然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形势大好,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难题。下面就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为例剖析目前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扶贫所面临的窘境:   (一)旅游精准扶贫政策不完善
  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看,从国家到地区各级政府层面都能深刻认识旅游业在精准扶贫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项目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扶持政策等都缺乏完善制度的支撑。[4]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分,南宁武鸣区发展旅游业还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以解决其在基础配套设施差、相关人才不足、项目资金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二)文化扶贫工作缺乏科学指导
  南宁市武鸣区在文化产业扶贫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深入调研和对市场规律的认识,盲目跟风发展相关产业。如果说当前的文化产业扶贫过程是政府单独行动,社会和市场被迫参与的话,就容易导致当前的扶贫政策和文化产业项目无法真正契合。
  (三)盲目跟风,缺少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然而武鸣区部分地方为了追求經济发展,忽视发挥自身特色,盲从于现在当下所流行的"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行业,而没有去挖掘属于本民族的民俗习惯。因此南宁武鸣区发展文化旅游扶贫工作时应该需要找到一个支撑点,将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和产业优势,从而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载体,发展当地文化旅游产业。
  (四)忽视了对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基础相对脆弱,受到污染后治理恢复起来也就更加困难。以广西为例,以往强行发展不适宜产业的举措,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了较严重的损害。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广西全区的石山面积高达8.95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同时,南宁武鸣区应该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过度开发从而破坏整个生态平衡,得不偿失。
  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路径优化
  根据上述分析,南宁武鸣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在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特殊的优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困境。基于此,我们将深入分析,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总结归纳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政府+企业+个体贫困户"的多元化模式
  近年来,武鸣区充分发挥县区位优势和基础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将地方少数民族非遗资源有效活化,为实现"壮文化+旅游"活化模式的构建,武鸣区采用"政府+企业+个体贫困户"的多元化模式进行管理。
  武鸣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培育核心龙头扶贫旅游企业,采取奖励政策鼓励支持旅游企业进行投资,企业同时与个体贫困户建立合作互补关系,帮助贫困户进行少数民族文化表演的相关培训,贫困户参与千人竹竿舞、壮乡对歌歌圩、制作五色糯米饭等活动,积极开办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将壮族的歌舞文化、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吸引大量游客旅游消费,对推动个体贫困户就业,振兴乡村经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起了重要作用。
  (二)依托互联网壮大特色文化品牌
  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平台能有效的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结合,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成本低、传播受众多的特点,突破民族地域空间限制,实现社会各阶层的跨界融合,有效激发壮族文化的活力,使壮文化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互联网平台迅速发展壮大。
  为充分利用互联网壮大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壮文化走向市场的能力,武鸣区政府实施"互联网+"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电商企业负责人等加入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组织其进行壮乡美食如艾叶糍粑、壮乡糯米酒等的网络推销售卖,帮助贫困户增加经济收益。除此之外,武鸣区政府全面收集壮族文化相关的文献、音视频,拍摄大量宣传片和纪录片,利用各大新闻媒体及微信公众号积极宣传,加大壮文化的影响力,在传承和保护壮文化的同时吸引投资方投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充分挖掘创新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宝藏,充分有效的开发挖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良创新可以使壮文化创造的利益最大化。
  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利用在各类旅游文化纪念品上,实施旅游纪念品系统工程,在对纪念品的设计上应避免机械性的重复,为此武鸣区举办了各类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大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推选出优质、个性的设计品进行批量生产,为旅游产品生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此外,民族文化资源还可以利用在旅游体验产品中,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直观的看到五色糯米饭的制作过程,还能穿上壮族服饰学习壮族舞蹈,感受手工织布机的运作过程,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四)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常在一定的地区发展,对外地游客而言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当地人民应当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对民族文化进行梳理,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和产生习俗背后的原因,真正明白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
  对于物质文化,类似于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等,应对它们进行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使其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对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也是我国的不可多得的财富,更应该充分保护利用。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字等方面的保护,加强有关该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
  (五)全方面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旅游相融合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历史悠久,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应当找到当地文化特色中较为鲜明、突出的部分,将这些方面与旅游相融合,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因此旅游部门、文化机构、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及时提供进行工作需要的信息和智力服务,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特色。
  旅游主要涉及衣、食、住、行、娱等多方面,在其中融入民族文化更能促进其与旅游相结合。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包装,使其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比如将壮文化融入到景区交通工具、当地建筑物的建筑风格、住宿地点主题、旅游文化纪念品等中。   (六)培养与旅游业相关方面的人才,向相关地区定向输送
  由于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差异,我国出色的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因此人力资源的短缺也是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之一。想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创新发展,就要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与旅游业有关的高质量人才,从而带动少数地区旅游业与互联网等高新产业相结合,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區经济、科技发展都相对落后,想要引进高技术人才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相关领域的人才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 阿里地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r] 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16年8月11日
  [2]周文博 & 沈万根.(2016).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边疆经济与文化(05),20-22.
  [3]王虹.文化扶贫: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J].国家治理,2019(03):34-43.
  [4]马潇.(2020).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分析与研究. 南方农机(08),68-69+100.
  [5]蔡新良 &虞洪.(2019).乡村振兴视角下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创新转化研究. 农村经济(05),137-144.
  [6]乐燕,孔婷 & 张文娟.(2020).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路径探析——以西双版纳州大渡岗昆罕大寨为例.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01),63-68.
  [7]胡志美& 刘嘉纬.(2020).旅游扶贫对少数民族村寨的影响研究——以怒江州下片马村为例. 农村经济与科技(05),100-102+122.
  [8]高洁 & 刘晓东.(2020).壮锦元素旅游产品设计路径探析. 美术教育研究(13),57-59.
  [9]蒙涓 &黄翅勤.(202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旅游”精准扶贫的逻辑和实践——关于广西三江程阳八寨侗乡的研究. 农业经济(02),92-94.
  [10]徐少癸,方世巧,甘永萍& 覃小华.(2020).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与时空分异:基于广西面板数据的实证. 统计与决策(21),21-26.
  [11]朱珈莹 & 张克荣.(2020).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实现路径. 社会科学家(10),59-64.
  作者简介:李佩璠(2001-),女,广西南宁人,壮族,南京审计大学本科在读,专业经济学
  项目信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扶贫研究——以广西南宁武鸣区为例 2020AX06004Q
其他文献
摘要:在学习了几周的绩效管理的课程后,我逐渐对周围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感兴趣起来,借着论文作业的机会去走访了家乡镇江的中型工业企业——江苏船山矿业集团,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09月12日,经营范围包括熔剂用石灰岩露天采掘;道路普通货物运输;熔剂用石灰岩加工、销售;白云石、蛇纹石收购、加工、销售;建筑材料、机械配件的加工、销售;厂区内铁路货运的装卸、仓储;货物装卸;矿山建筑设计;矿山技术开发等……通过
期刊
摘 要:为了解当今中学生的手机成瘾状况,采用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对福州市两所中学的193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随机与中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发现中学生手机成瘾得分的均值为49.92±16.64;手机成瘾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年龄差异显著,高中生的手机成瘾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手机成瘾的得分呈总体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手机成瘾;中学生;青少年;智能手机依赖  1. 引言  近年来,随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研学旅行在中小学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正在日益增长,各类研学旅行机构也在这一背景下层出不穷,但因研学旅行属于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且各类研学教育机构也多为民办机构,具有一定的逐利性,所以当前我国研学旅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内容单一、价格昂贵、重游轻学、品质不齐等问题,如何解决好这类问题也成了衡量我国研学旅行教育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此篇文章将从一位研学旅
期刊
摘要:牛鞭效应作为供应链中的特有现象,给制造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制造行业的倒退。主流观点认为造成牛鞭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者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刻意扭曲需求造成的。但幽灵数据是否影响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否反作用于数据,目前缺乏可靠的证据。为此引入幽灵数据这一概念,分析其如何影响牛鞭效应,从幽灵数据的角度来弱化牛鞭效应。本文揭示了幽灵数据与牛鞭效应的共振关系,对供应链上各企业
期刊
摘要:网络直播式专业课教学是在疫情期间学校秉持“停课不停学”的原则下,由高校教务处统一安排并管理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发展。本文着眼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资源利用情况,分析网络直播式专业课教学能给传统教学提供哪些借鉴,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析其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网络直播式专业课教学不能够实现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难以发挥老师思
期刊
摘要:本文联系乡村产业振兴的背景,选取香村祁庄、中粮集团农业生态谷、无锡田园东方、上膳源、东海水晶小镇等案例进行分析;构建其政策扩散模型,归纳出“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在政策扩散的主要特征,即利用充分的经验交流、能人的带头效应、中央的宏观推动、邻近地区的带动效应等,并对该政策扩散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启示和建议,为乡村产业振興的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政策扩散;
期刊
摘要:正值十四五时期,我国已正式迈进脱贫成果巩固阶段,而农村金融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日益发挥出支撑作用。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脆弱、农民金融素养普遍不高、信用标准评级混乱等问题,信贷体系助力乡村振兴仍存在一定挑战。通过引进区块链技术,构建“政府主导+金融机构”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区块链功能优势,有效赋能农村经济。  关键词:乡村振兴;区块链;信贷体系;农村金融  1 引言 
期刊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政府和企业应当重视环境信息披露情况,通过政府监管和公司治理微宏观的协同推动,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关注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目标。  关键词:公司治理;政府监管;环境信息披露  中国经济发展在实现转型中,也面对了严峻挑战。环境污染现象的接连不断发生,引发了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越发关注。环境信息披露是政府为督促企业进一步披露环境信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对大学生高等数学认知模式的理论、构成要素以及认知诊断测验工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高等数学知识所掌握的情况。根据被试者的作答情况对其属性做出定性分析,并就作答情況分析各自的归属模式,从总体得分情况、被试者掌握属性的概率以及其掌握模式这三个方面对被试者在高等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分析,对优化教学提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认知诊断;高等数学教学;个性化学习;项目拟合估计  引言  高等数学是高校
期刊
摘要:受疫情的影响,线下教育机构面临着较大挑战。线上教育、停课不停学成为了疫情期间引人关注的搜索词,教育部门纷纷对线上教育应用进行研究。一场疫情,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也给这些企业给予了新的机遇。本文以新东方教育集团为例,通过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新东方企业布局调整、现有水平和未来规划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教育企业应对突发状况、选择和优化商业布局提供理论及实践的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