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师是数学教育的主办者,是指导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创造问题的状况,进行操作、自主探索。通过实践应用等主要活动,使学生再现数学经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支配者,从而轻松地面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本文从数学学习的课程出发,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习;学习主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育必须帮助学生一个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一个学生要有自己的感觉,充分发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老师是数学教育的主办者,是指导者,让学生通过实际接触数学了解数学问题,从而支配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重建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运用
人们的思考过程从问题的情境开始,教师好的问题情境建设能够催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要专心研究问题的情境建设,让学生们感受到问题境地的感染力,从而引出新知识,实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建立起初步的心理建设,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感[1]。
例如,在教授“理解时与分”之前,老师在多媒体上谈到了“兔子赛跑”。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最后一起到了终点。最后裁判判定乌龟和兔子一样跑得快。学生们有困惑的时候,老师马上带大家去教发生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研究,孩子们即将解开这个谜语。”从而孩子们集中精神理解,在短短的40分钟里,大多数孩子都知道时和分的关系。这种生动有趣、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引出学生的学习渴求。
二、重视动手行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
现代的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不应该用耳朵听科学,而应该进行科学。事实上,事故是从人们的行动开始的。在教育活动中,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活泼的特点,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有真实地感受。同时在学生操作的时候,他们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的要求,首先要做什么,并坚决克服盲目思考的问题[2]。
学生们操作完后,首先放什么?让学生思考自己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把孩子的想法“物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部化”,从感性的特征抽象化,把实际工作的全过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在敌人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写文章。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学生说话的时候,他们会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学习工具或同一张桌子上安静地说话。每个人有机会说话,让他们接受锻炼,然后让好学生和坏学生对话,突出个性,全班并行,让学生头脑清醒,语调清晰,思维流畅。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数量关系。这样的训练不仅促进了從具体的印象到抽象的逻辑思考的转变,还帮助学生以具体的形式进行思考,在操作中学生的逻辑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更好地把握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学习中活用数学知识[3]。
例如,在“图形拼接”的课程中,教师以前只允许教师在舞台上操作。打破学生在舞台下观察整理的方法,学生小组可以配合全面操作。用正方形的纸折正方形,用这个正方形切圆,用这个圆切正方形,用这个正方形折两个正方形,让学生们首先感到矩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关系。第二,老师让学生布置矩形和立方体。其中四个立方体的大小相同,另一个立方体的大小相同。并且,同样大小的2个长方体组合矩形和立方体。第三位老师让学生自由学习工具箱的图形,组装新图形。结果,几个学生用正方形做了正方形。学生们把用橡胶做的长方形的身体切成两个大小相等的矩形,在这个操作中数学的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解数学也不是空虚的,所以老师把数学教育看作是有形的。通过绘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和三维图形的关系,对原来的非常抽象的知识有非常明确的理解和理解,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经验也很深。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掘数学实践过程中迅速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的自信,从数学上看周围的事物,考虑周围的事物,拓宽数学学习领域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简单统计”后,指导学生接触生活,进行实践活动,首先对小组学生统计语言、数学、外语的偏好度,制作统计表,合理分析统计结果,从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报告分析”不仅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还从数学的角度看了实际问题,思考了社会的现实,深刻认识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的威力[4]。
在“物体理解”课上,学生对矩形、立方体、具体概念不太了解,但因为对足球、立方体、牙膏盒等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分类、观察、触摸,最后做成长方形。逐渐建立立体和具体的概念,首先掌握其特点,让他们找出这些对象在生活中出现的地方,让学生对这个对象有更强烈的了解,让学生对这个对象有更强烈的了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掌握数学的真正技能,再现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想利用数学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发展数学,理解数学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中,学生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良好地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最为重要的是情境构建能力还有实际生活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通过课堂上数学问题构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问题的认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从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构建起数学学习能力和积累数学的知识,帮助更轻松学习后续数学知识,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 000(020):P.231-231.
[2] 陈鲜经, 林伟凤. 如何让小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8):187-187.
[3] 罗继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初探[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 000(004):154-155.
[4] 李仕安.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J]. 儿童大世界(下半月), 2019, 000(011):92-93.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习;学习主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育必须帮助学生一个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一个学生要有自己的感觉,充分发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老师是数学教育的主办者,是指导者,让学生通过实际接触数学了解数学问题,从而支配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重建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运用
人们的思考过程从问题的情境开始,教师好的问题情境建设能够催生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要专心研究问题的情境建设,让学生们感受到问题境地的感染力,从而引出新知识,实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建立起初步的心理建设,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感[1]。
例如,在教授“理解时与分”之前,老师在多媒体上谈到了“兔子赛跑”。乌龟跑得慢,兔子跑得快,最后一起到了终点。最后裁判判定乌龟和兔子一样跑得快。学生们有困惑的时候,老师马上带大家去教发生了什么?“通过今天的研究,孩子们即将解开这个谜语。”从而孩子们集中精神理解,在短短的40分钟里,大多数孩子都知道时和分的关系。这种生动有趣、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引出学生的学习渴求。
二、重视动手行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
现代的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不应该用耳朵听科学,而应该进行科学。事实上,事故是从人们的行动开始的。在教育活动中,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活泼的特点,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有真实地感受。同时在学生操作的时候,他们首先要理解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的要求,首先要做什么,并坚决克服盲目思考的问题[2]。
学生们操作完后,首先放什么?让学生思考自己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把孩子的想法“物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部化”,从感性的特征抽象化,把实际工作的全过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在敌人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写文章。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学生说话的时候,他们会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学习工具或同一张桌子上安静地说话。每个人有机会说话,让他们接受锻炼,然后让好学生和坏学生对话,突出个性,全班并行,让学生头脑清醒,语调清晰,思维流畅。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数量关系。这样的训练不仅促进了從具体的印象到抽象的逻辑思考的转变,还帮助学生以具体的形式进行思考,在操作中学生的逻辑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更好地把握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学习中活用数学知识[3]。
例如,在“图形拼接”的课程中,教师以前只允许教师在舞台上操作。打破学生在舞台下观察整理的方法,学生小组可以配合全面操作。用正方形的纸折正方形,用这个正方形切圆,用这个圆切正方形,用这个正方形折两个正方形,让学生们首先感到矩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关系。第二,老师让学生布置矩形和立方体。其中四个立方体的大小相同,另一个立方体的大小相同。并且,同样大小的2个长方体组合矩形和立方体。第三位老师让学生自由学习工具箱的图形,组装新图形。结果,几个学生用正方形做了正方形。学生们把用橡胶做的长方形的身体切成两个大小相等的矩形,在这个操作中数学的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解数学也不是空虚的,所以老师把数学教育看作是有形的。通过绘画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和三维图形的关系,对原来的非常抽象的知识有非常明确的理解和理解,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经验也很深。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掘数学实践过程中迅速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的自信,从数学上看周围的事物,考虑周围的事物,拓宽数学学习领域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简单统计”后,指导学生接触生活,进行实践活动,首先对小组学生统计语言、数学、外语的偏好度,制作统计表,合理分析统计结果,从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报告分析”不仅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还从数学的角度看了实际问题,思考了社会的现实,深刻认识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的威力[4]。
在“物体理解”课上,学生对矩形、立方体、具体概念不太了解,但因为对足球、立方体、牙膏盒等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室里对学生进行分类、观察、触摸,最后做成长方形。逐渐建立立体和具体的概念,首先掌握其特点,让他们找出这些对象在生活中出现的地方,让学生对这个对象有更强烈的了解,让学生对这个对象有更强烈的了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掌握数学的真正技能,再现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想利用数学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发展数学,理解数学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中,学生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良好地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最为重要的是情境构建能力还有实际生活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通过课堂上数学问题构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问题的认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从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真正意义上构建起数学学习能力和积累数学的知识,帮助更轻松学习后续数学知识,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 000(020):P.231-231.
[2] 陈鲜经, 林伟凤. 如何让小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8):187-187.
[3] 罗继尧.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初探[J]. 新课程(教研版), 2020, 000(004):154-155.
[4] 李仕安.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的策略及方法[J]. 儿童大世界(下半月), 2019, 000(0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