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亚于田野对于农民,工厂对于工人,战场对于士兵。而且,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智育的意义,更具有生活的意义。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在课堂中亲历着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合作、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所以,教师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应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我认为,教师必须把握好 “六性”。
一、转变观念,努力构建课堂的和谐性
和谐,是指“和睦协调”,“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和解、和好相处”的意思。古人理解“和谐”是:“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课堂的和谐性,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吉尔·哈德悲尔德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故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老板着一张脸,过于严肃,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只会拉大学生与自己的距离,从而造成隔膜。我们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人,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不容忽视的人加以尊重,加以理解和爱护,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去感染学生,营造欢乐、友谊、合作、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
二、解放思想,努力构建课堂的自由性
自由,就是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顺天道而行之。出处有《玉台新咏·古诗》:“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晋·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课堂的自由性,就是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性,去施展个性,发挥才能,学习新知。
如果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我们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而关注智慧培育、充满情趣的生态课堂都应当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自由讨论,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由辩论,自由发表不同意见,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阅读、背诵、抄写,自己动手操作,等等。
三、预留时间,努力构建课堂的参与性
参与,是指以第二或第三方的身份加入、融入某件事之中。《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五版)将“参与”解释为:“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参与”多为此意。“参与”一词在英文当中是“participate”,指“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的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课堂上的参与,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的参加学习活动,一般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理应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参与者,而不应该仅仅是听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一书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 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所以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教师应在调动学生参与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阅读,参与审题,参与讨论,参与操作,参与辩论,参与练习,参与调查,参与……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全员的、多层次的参与,充满着自由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师生之间情感、思想、智慧的交流,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不断激发,立体的、开放的多向信息交互系统,学生主体的、真切的探索、体验和感悟。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并促进了学生全员、全程的广泛参与,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是和谐的、生动的、丰满的、高效的。
四、精心备课,努力构建课堂的整合性
整合,是指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变得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把不同信息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课堂的整合性,是指引导学生整体地把握学科的知识加以结合、分类、柔和,从而形成有价值的便于记忆的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支解为支零破碎,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后的知识和智慧。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它放到整篇、整课乃至整册教材的框架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每堂课都应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教学知识点,每篇课文应进行课文的总结,形成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五、举一反三,努力构建课堂的拓展性
拓展,是指“探索”,致力营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并尊重个人意愿的原则之下,透过对未知的探索,激发身体与心灵的潜能,同时追求主体任务与冒险探索的平衡。也含有“延伸”、“开拓”的意思。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指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教师当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延伸,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
(巴中市恩阳区第一小学)
一、转变观念,努力构建课堂的和谐性
和谐,是指“和睦协调”,“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 “和解、和好相处”的意思。古人理解“和谐”是:“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课堂的和谐性,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
吉尔·哈德悲尔德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故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老板着一张脸,过于严肃,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只会拉大学生与自己的距离,从而造成隔膜。我们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人,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不容忽视的人加以尊重,加以理解和爱护,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笑容去感染学生,营造欢乐、友谊、合作、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
二、解放思想,努力构建课堂的自由性
自由,就是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顺天道而行之。出处有《玉台新咏·古诗》:“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晋·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课堂的自由性,就是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性,去施展个性,发挥才能,学习新知。
如果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我们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而关注智慧培育、充满情趣的生态课堂都应当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自由讨论,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由辩论,自由发表不同意见,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阅读、背诵、抄写,自己动手操作,等等。
三、预留时间,努力构建课堂的参与性
参与,是指以第二或第三方的身份加入、融入某件事之中。《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五版)将“参与”解释为:“参加(事务的计划、讨论、处理),参与其事”,即“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参与”多为此意。“参与”一词在英文当中是“participate”,指“个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投入到一种鼓励个人为团队的目标做出贡献、分担责任的团队环境之中”。课堂上的参与,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的参加学习活动,一般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理应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参与者,而不应该仅仅是听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一书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 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所以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教师应在调动学生参与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阅读,参与审题,参与讨论,参与操作,参与辩论,参与练习,参与调查,参与……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全员的、多层次的参与,充满着自由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师生之间情感、思想、智慧的交流,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不断激发,立体的、开放的多向信息交互系统,学生主体的、真切的探索、体验和感悟。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并促进了学生全员、全程的广泛参与,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是和谐的、生动的、丰满的、高效的。
四、精心备课,努力构建课堂的整合性
整合,是指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变得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把不同信息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课堂的整合性,是指引导学生整体地把握学科的知识加以结合、分类、柔和,从而形成有价值的便于记忆的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支解为支零破碎,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后的知识和智慧。因此,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寻找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它放到整篇、整课乃至整册教材的框架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每堂课都应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教学知识点,每篇课文应进行课文的总结,形成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五、举一反三,努力构建课堂的拓展性
拓展,是指“探索”,致力营造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经验,并尊重个人意愿的原则之下,透过对未知的探索,激发身体与心灵的潜能,同时追求主体任务与冒险探索的平衡。也含有“延伸”、“开拓”的意思。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指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教师当教会学生知识的迁移,延伸,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
(巴中市恩阳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