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并鼓励学生树立起敢于创新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关键词]创新素质 培养 观念 氛围 兴趣 信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国际形势所然。国家要增强实力,离不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
1.课堂模式创新。我们的语文课上,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课堂上乱一点又有何妨?学生答非所问又有何妨?板书“七巧板”没有拼好又有何妨?教学中,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想,让他们去说,让他们去做,学生才能人人有感受,个个有收获,才能在活动中张开创新的翅膀。
2.评价方式创新。我们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不单单是他们的听课认真状况如何,回答问题准确率如何;更应当大力表扬那些突发奇想的同学,那些问题怪异的同学。
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学。因此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只有教学观念转变了,教法才能得到创新。
二、营造氛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由此,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就显得很重要。在课堂中,必须创设一种和谐、愉快、轻松,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萌发一定的求知欲,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讨论见解;教师要用身体语言,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或精彩的故事,使教学有张驰,富有节奏,妙趣横生。
教学活动中坚持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条件,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每节课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注重学生的奇思怪问。对于学生每次的奇思怪问,不挖苦讽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问题面前师生平等、互助,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敢于去大胆地想,大胆地说,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师生关系融洽,每个人处于轻松愉悦的心境之中,能有效参与教学,有效探索问题,有效合作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提出或解决问题。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敢想,敢说,思维之火花异常活跃,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兴趣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借助投影、录音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材料所描绘的情境,这些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点燃好奇心之火
好奇心是创新的起点,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自信心的感召中,学生往往萌生热切的探究欲望,好奇的火花没有探究的燃旺就不可能成为燎原之火。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是他们为探究而学,便被动学为主动学。
2.鼓励质难问疑
疑问是创新之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拓展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表现为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而后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如:讲《狼》这一课,讲课前教师可以出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屠户会怎么办?学生必然趣味浓厚。讲《狼和小羊》一文,结束时,教师设问:当狼扑向小羊以后?学生必然会众说纷纭。又如:《最后一课》文中最后一句“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小说嘎然而止,结尾以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作“蕴蓄”,似乎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这时,教师如果问:韩麦尔先生将怎样重新开始他的新生活呢?学生必然想入非非,百花齐放。这样拓宽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提倡异想天开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提倡异想天开。一天,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树上有100只麻雀,一个猎人一枪打死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麻雀?一个学生很快答道:“一只也没有了。”此时,有个学生高举着手,他却说:“树上还有一只。”我问他为什么树上还有一只呢?他却说:“那一只麻雀是聋子。”这下教室里热闹了!有的说,被打死的麻雀落在了树杈上,没掉下来;有的说,一只麻雀是瞎子,一时间它不知往哪儿飞,还站在树上;有的说,一只麻雀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打死了,它伤心透了,正在树上哭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四、树立信心
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不敢大胆尝试,不敢表达各自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前演讲的训练,每天上课前由我设定话题,提供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即兴演讲,然后我再对学生的演讲内容、语言、仪态等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自信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手抄报、当小记者及出墙报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在于许多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也将大大改观语文教学效益差的状况,学生的语文水平必将迅速提高。
[关键词]创新素质 培养 观念 氛围 兴趣 信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国际形势所然。国家要增强实力,离不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创新要靠人才,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
1.课堂模式创新。我们的语文课上,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课堂上乱一点又有何妨?学生答非所问又有何妨?板书“七巧板”没有拼好又有何妨?教学中,要大胆地让学生去想,让他们去说,让他们去做,学生才能人人有感受,个个有收获,才能在活动中张开创新的翅膀。
2.评价方式创新。我们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不单单是他们的听课认真状况如何,回答问题准确率如何;更应当大力表扬那些突发奇想的同学,那些问题怪异的同学。
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学。因此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只有教学观念转变了,教法才能得到创新。
二、营造氛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由此,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就显得很重要。在课堂中,必须创设一种和谐、愉快、轻松,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萌发一定的求知欲,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讨论见解;教师要用身体语言,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或精彩的故事,使教学有张驰,富有节奏,妙趣横生。
教学活动中坚持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条件,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猜想,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异想天开。每节课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注重学生的奇思怪问。对于学生每次的奇思怪问,不挖苦讽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问题面前师生平等、互助,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才敢于去大胆地想,大胆地说,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创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压抑感,师生关系融洽,每个人处于轻松愉悦的心境之中,能有效参与教学,有效探索问题,有效合作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地提出或解决问题。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敢想,敢说,思维之火花异常活跃,有利于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兴趣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借助投影、录音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材料所描绘的情境,这些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点燃好奇心之火
好奇心是创新的起点,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自信心的感召中,学生往往萌生热切的探究欲望,好奇的火花没有探究的燃旺就不可能成为燎原之火。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是他们为探究而学,便被动学为主动学。
2.鼓励质难问疑
疑问是创新之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拓展创新思维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表现为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而后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如:讲《狼》这一课,讲课前教师可以出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屠户会怎么办?学生必然趣味浓厚。讲《狼和小羊》一文,结束时,教师设问:当狼扑向小羊以后?学生必然会众说纷纭。又如:《最后一课》文中最后一句“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小说嘎然而止,结尾以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作“蕴蓄”,似乎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这时,教师如果问:韩麦尔先生将怎样重新开始他的新生活呢?学生必然想入非非,百花齐放。这样拓宽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提倡异想天开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提倡异想天开。一天,我给学生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树上有100只麻雀,一个猎人一枪打死了1只,树上还有几只麻雀?一个学生很快答道:“一只也没有了。”此时,有个学生高举着手,他却说:“树上还有一只。”我问他为什么树上还有一只呢?他却说:“那一只麻雀是聋子。”这下教室里热闹了!有的说,被打死的麻雀落在了树杈上,没掉下来;有的说,一只麻雀是瞎子,一时间它不知往哪儿飞,还站在树上;有的说,一只麻雀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打死了,它伤心透了,正在树上哭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四、树立信心
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爱因斯坦的这种精神,而要有这种精神,就要树立自信心。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压抑,学生不敢大胆尝试,不敢表达各自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努力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的习惯。我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前演讲的训练,每天上课前由我设定话题,提供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即兴演讲,然后我再对学生的演讲内容、语言、仪态等进行点评,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自信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如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及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自己办手抄报、当小记者及出墙报等,极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在于许多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也将大大改观语文教学效益差的状况,学生的语文水平必将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