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叫周迪,虽然被战友们誉为“鹰眼狙击手”,但他却从没有拿过狙击步枪。
数十个专业密切协同,百余名官兵全心付出,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发射导弹摧毁目标。而周迪要做的就是找到目标并跟踪瞄准。导弹引导,周迪在这个核心作战岗位上表现得成功而出色。
有人说,他天生就有灵气,总是能如同鹰眼般快捷准确地分析、判断并捕获目标。入伍近10年,他主打20枚国产某新型导弹,发发命中,同时创造多项新装备战斗纪录,填补多项新装备作战空白,被战友们誉为“鹰眼狙击手”。他就是空军驻滇导弹某旅副营长周迪。
“这是一根金手指”,了不起的肯定
地空导弹部队全营一杆枪。数十个专业密切协同,百余名官兵全心付出,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发射导弹摧毁目标。而周迪要做的就是负责操控雷达搜索目标,并牢牢将其锁定,引导导弹追踪,直至将之摧毁。这是整个作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2011年6月,西北戈壁,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对抗演练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命令你部紧急出动,拦截靶弹!”指挥部突然下达指令。
拦截靶弹,是一个全新课目。某型号靶弹模拟空地弹的弹道和袭击过程,具有飞行速度快、反射面积小、弹道抛物线曲折等特点,最主要的是靶弹在空中飞行总时间只有短短90秒。为有效抗击,必须在靶弹发射后10到25秒发现目标并跟踪,保证35秒内实施导弹的发射拦截,可谓秒秒必争。
“3、2、1,靶弹发射。”屏幕上没有任何动静。
“靶弹发射8秒!”屏幕上依然“雪花”一片。大家不由为导弹引导技师周迪捏了一把汗。
“靶弹发射10秒!”周迪不动声色,右手食指熟练地拨动拨轮,迅速调整相关参数,一步步压制杂波。
“第12秒!”“发现目标!”目标信号刚从杂波信号中露出尾巴就被周迪捕获,他死死“咬住”目标,连续测算目标飞行数据……
“发射!”随着一束火光冲向云霄,数十公里外的靶弹被成功摧毁。从靶弹发射,到被地空导弹摧毁,总共61秒,一项新的战斗纪录诞生了!庆功宴上,旅长陈凌笑道:“周迪的右手食指,这可是一根金手指!”
“目标飞出屏幕”,伤不起的回忆
别看如今的周迪有了“金手指”的美誉,而当初的他却是全旅有名的“门外汉”。
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回2005年。此时,周迪从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入伍还不到两年。经过基础课目考核,他被选中和其他70余名战友组成精英团队,参加全军首装国产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接装培训,主攻专业是导弹引导。
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导弹武器系统理论和操作实践经验的学员,周迪第一次上模拟设备操作就闹出了笑话。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目标消失,周迪报告“目标飞出屏幕”,结果引来全场大笑。以至于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目标飞出屏幕”被战友们广泛“引用”,以形容专业“门外汉”。实际上,不是目标飞出屏幕,而是雷达扫描偏离目标。在战友们眼里,这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兵器常识。因此,周迪也被战友们称为“外星人”。
尴尬的亮相让周迪羞愧不已。于是,每晚加班啃《雷达原理》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操作实践是他的短板,他便把操作口令背得滚瓜烂熟,将操作面板的按钮画在纸上,反复练习手功。几个月后,周迪在最终的考核中脱颖而出,作为导弹引导技师参加了新装备实弹打靶。首次上阵,周迪打响了“鹰眼狙击”之路的第一发导弹,成为全军主打该型号导弹的第一人。
“脑子里永远在打仗”,停不下的思考
如果说成功源于一个好习惯,那么周迪无疑有个好习惯。
“没事就自己在脑子里‘打仗’,思考着兵器怎么用?对手使什么招,上了战场该怎么办?想不通了,就去追根究底地找答案。”说起成功之道,周迪这样总结。几年来,从起初的兵器结构、原理、功能,到后来的相关专业的联系、协同、配合,再到后来的战术、战法的执行,周迪的这个习惯让一个个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个个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可行,让周迪从“门外汉”逐步变成了行家里手。
超前研究和充分准备,当然能够增加胜算。在2012年空军组织的体系对抗任务中,该旅首次扮演以实战对手为蓝本的“蓝军”。导弹引导技师们灵活适应战场变化,频频锁定红军来袭目标。周迪在战友的配合下发射实弹,成功摧毁前来执行侦查任务的“红军”“侦察机”,为演习取得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数十个专业密切协同,百余名官兵全心付出,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发射导弹摧毁目标。而周迪要做的就是找到目标并跟踪瞄准。导弹引导,周迪在这个核心作战岗位上表现得成功而出色。
有人说,他天生就有灵气,总是能如同鹰眼般快捷准确地分析、判断并捕获目标。入伍近10年,他主打20枚国产某新型导弹,发发命中,同时创造多项新装备战斗纪录,填补多项新装备作战空白,被战友们誉为“鹰眼狙击手”。他就是空军驻滇导弹某旅副营长周迪。
“这是一根金手指”,了不起的肯定
地空导弹部队全营一杆枪。数十个专业密切协同,百余名官兵全心付出,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发射导弹摧毁目标。而周迪要做的就是负责操控雷达搜索目标,并牢牢将其锁定,引导导弹追踪,直至将之摧毁。这是整个作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2011年6月,西北戈壁,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对抗演练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命令你部紧急出动,拦截靶弹!”指挥部突然下达指令。
拦截靶弹,是一个全新课目。某型号靶弹模拟空地弹的弹道和袭击过程,具有飞行速度快、反射面积小、弹道抛物线曲折等特点,最主要的是靶弹在空中飞行总时间只有短短90秒。为有效抗击,必须在靶弹发射后10到25秒发现目标并跟踪,保证35秒内实施导弹的发射拦截,可谓秒秒必争。
“3、2、1,靶弹发射。”屏幕上没有任何动静。
“靶弹发射8秒!”屏幕上依然“雪花”一片。大家不由为导弹引导技师周迪捏了一把汗。
“靶弹发射10秒!”周迪不动声色,右手食指熟练地拨动拨轮,迅速调整相关参数,一步步压制杂波。
“第12秒!”“发现目标!”目标信号刚从杂波信号中露出尾巴就被周迪捕获,他死死“咬住”目标,连续测算目标飞行数据……
“发射!”随着一束火光冲向云霄,数十公里外的靶弹被成功摧毁。从靶弹发射,到被地空导弹摧毁,总共61秒,一项新的战斗纪录诞生了!庆功宴上,旅长陈凌笑道:“周迪的右手食指,这可是一根金手指!”
“目标飞出屏幕”,伤不起的回忆
别看如今的周迪有了“金手指”的美誉,而当初的他却是全旅有名的“门外汉”。
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回2005年。此时,周迪从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入伍还不到两年。经过基础课目考核,他被选中和其他70余名战友组成精英团队,参加全军首装国产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接装培训,主攻专业是导弹引导。
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导弹武器系统理论和操作实践经验的学员,周迪第一次上模拟设备操作就闹出了笑话。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目标消失,周迪报告“目标飞出屏幕”,结果引来全场大笑。以至于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目标飞出屏幕”被战友们广泛“引用”,以形容专业“门外汉”。实际上,不是目标飞出屏幕,而是雷达扫描偏离目标。在战友们眼里,这是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兵器常识。因此,周迪也被战友们称为“外星人”。
尴尬的亮相让周迪羞愧不已。于是,每晚加班啃《雷达原理》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操作实践是他的短板,他便把操作口令背得滚瓜烂熟,将操作面板的按钮画在纸上,反复练习手功。几个月后,周迪在最终的考核中脱颖而出,作为导弹引导技师参加了新装备实弹打靶。首次上阵,周迪打响了“鹰眼狙击”之路的第一发导弹,成为全军主打该型号导弹的第一人。
“脑子里永远在打仗”,停不下的思考
如果说成功源于一个好习惯,那么周迪无疑有个好习惯。
“没事就自己在脑子里‘打仗’,思考着兵器怎么用?对手使什么招,上了战场该怎么办?想不通了,就去追根究底地找答案。”说起成功之道,周迪这样总结。几年来,从起初的兵器结构、原理、功能,到后来的相关专业的联系、协同、配合,再到后来的战术、战法的执行,周迪的这个习惯让一个个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个个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可行,让周迪从“门外汉”逐步变成了行家里手。
超前研究和充分准备,当然能够增加胜算。在2012年空军组织的体系对抗任务中,该旅首次扮演以实战对手为蓝本的“蓝军”。导弹引导技师们灵活适应战场变化,频频锁定红军来袭目标。周迪在战友的配合下发射实弹,成功摧毁前来执行侦查任务的“红军”“侦察机”,为演习取得成功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