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甫一生奔波,历尽辛酸,生活总处在“山穷水尽”的状态,但他却总能在看清生活后给自己“柳暗花明”的希望。他的诗歌在“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自由转换中给我们一种能量,不但这种转换能加深对杜甫思想感情和诗歌艺术的理解,而且他的这种积极能量也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杜甫诗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纵观杜甫一生,生之艰辛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过他,即便是早年裘马轻狂、意气风发之时,杜甫的物质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富足无忧。诗人的自我期许颇高,现实却总是难以尽如人意。暮年寓居夔州的杜甫,依旧没有摆脱早年仰人鼻息、依附他人的境况,且初到夔州生存甚为艰辛,年过半百的诗人,漂泊西南,为农自给,尽管从中诗人能寻味诗意与生命的体悟,但夔州恶劣的自然条件给诗人生存带来的压迫感以及生计之困,都迫使诗人做出一些妥协和改变。
“山穷水尽”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而“柳暗花明”寓意是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在心情绝望之时,又看到了前方的光明,在事情陷入绝望之时又有希望出现。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登楼》《蜀相》《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七)这几首具有代表意义的杜诗。杜甫诗歌中值得我们研究的有很多: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惊人性、写景的层次性、推己及人的忍者情怀以及力量感,但最有意思的也是最能让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是他的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在“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间无障碍地切换,且在诗歌末尾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能用坦然的心态看待周遭的事。
一、《登楼》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写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53岁,在四川的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山西诸州。首联写春光浓艳,繁花似锦,诗人登临却触景伤情,百感交集,他伤心不在于花,在于万方多难。“万方多难”也是吐蕃入侵最烈的时候,也暗指唐代宗李豫滥用宦官,国家内忧外患。
我们看到,在春天的某一天,诗人登楼凭眺,目极千里,俯视江流,仰观山色,念天下多难,战乱频仍,心潮澎湃却也感慨万千。春满大地,楼前花开,原是喜悦之事,但诗人反觉得触目伤心。之前的国家繁盛对比则更显当下摇摇欲坠的国家命运的凄楚。这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都是以乐景写哀情。首联所写的这种伤仿佛也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花开遍地之时却也是满满的哀伤,不知如何才好。这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表现得甚好。
接下来,颔联写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放眼望去,锦江的蓬勃春色扑面而来,视野开阔,心也不再沉浸在万方多难中,而是发出了玉垒山的浮云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变幻莫测的感叹。前一句是空间上的开阔视野,后一句是时间上的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种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这里有两个象征,一是国家命运的千变万化,历朝历代都像浮云一样交替;二是自己的人生似乎也如云朵一样飘忽不定。但此时的作者从忧愁变得释然,心胸开阔了起来,是啊,生活中的小事到人生再到国家的命运,都没有定数,人生无常,何须为这些不定数哀伤?
颈联写到朝廷(大唐政权)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这种“浩气凛然”让我们为之一惊,诗人发出“大唐政权就像北极星一样不会动摇,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的忠告,这样坚定的信念让我们震撼。这个时候诗人的心境已由之前的灰暗变得光明,一切都有可能实现,似乎他的希望可以实现。这里便是柳暗花明了。
但看到希望的他本该是开心的,结果尾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他该有的兴奋,笔锋一转,以刘婵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婵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婵这样的昏君,而没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臣,也暗指诗人希望有像诸葛亮那样的际遇,抒发的是诗人苦闷、无奈之情。又回到了之前的黯淡无光,与一开始的“伤客心”相呼应停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上,如果我们到这里就停止的话就错过了杜甫的精彩部分。“日暮聊为梁甫吟”这一句是说像诸葛亮吟诵《梁甫吟》一样,我只能写写《登楼》这样的诗。人生变幻无常,像浮云一样,那我这一生不被认可就这样自暴自弃了吗?能不能为国效力,能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受重用又能怎样,只有用自己该有的心态活着,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活着的关键。人生三部曲是面对——接受——放下,坦然面对生活,努力活过才是最重要的。
二、《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他探访了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請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阴郁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开头问何处寻,但接下来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祠堂的景色描写出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总体描写,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肃穆凄凉的气氛。一种浓郁的“不敢高声语”压抑在我们内心,此刻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压抑、死亡的气息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前一联带给我们的压抑在这里释放了,有了柳暗花明的鲜亮。然而,却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然界的万物,包括草木和鸟,都是自开自落,自欣自赏,没有人在意和怜惜。一种悲观的心态又开始出现,甚至和柳暗花明是连接在一起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句诗里带着两种不同的情感,这种复杂的感情让我们理不清。此处“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是交糅在一起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由祠堂的景转向了和祠堂有关的人,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出策。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呕心沥血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高度歌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像诸葛亮这样伟大历史人物的极度仰慕和自己虽处乱世,但仍不失胸怀抱负的内心活动,这个时候,诗人的心境显然是开阔明亮、柳暗花明的。
但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没有延续上一联明亮的曲调,转而呈现出有些悲凉的意味。此句中“死”“泪满襟”等字眼,使我们陷入了灰暗的世界,且诗人发出的英雄常常不能实现自我的感叹使我们感觉到无望。
如果这样结尾,那沉郁的分量太重了些,如此,那人和春草、黄鹂鸟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自生自灭,无人理睬。其实不然,诗人描述诸葛亮的生平时,除了赞赏他的这种精神,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一样忠君爱国,为国效力,不虚度此生,而不是像那些草和黄鹂鸟一样默默无闻。这样明确的理想抱负是坚定的、热腾的、明媚的,所以整首詩总的来看还是呈现出诗人经历山重水复后柳暗花明、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其七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春。上元元年(760)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个题目里有“独步”,这是一种把自己和周遭的人分离开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为诗人的情绪低落,因为心绪低落所以才去找寄托心绪的载体,然而他首先看到的是“黄师塔”,这是一种意识的选择,万物中唯独塔进入他的视线,僧塔和人的死亡有着紧密联系,是一种沉郁的感觉。接着,僧塔前方还有一江东水,面对象征死亡的僧塔和时间流逝的东水,一种无奈感席卷全身。此时虽然面对无限春光,但通过“懒、困、倚”字眼可看出,诗人的状态是百无聊赖、颓废的。两个原因:一是外在的环境——塔和流逝的江水,都代表光阴的流逝;二是内在的原因,即作者内心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
到了第三句,“桃花一簇”有了鲜活的桃花,让人眼前一亮,引发兴致,结果却是“开无主”,无人欣赏。同时,这里也是暗喻自己的境遇,没有遇到明君。然而这样并没有减少诗人的兴致,依然情不自禁地说“可爱深红爱浅红”,这是一种兴致非常高时才会产生的发问。无论桃花开成什么颜色,是否招人喜爱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开放。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就算没有人来欣赏,还有清风来抚慰。一波三折的情绪转变在这首诗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再看《其七》。写自己不是可惜花即将凋零,而是花的凋落是一种生命的流逝,作者的生命也将像花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一种对于生命的消逝感叹不禁让人心头沉闷。到了第三、四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又是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态。一种愉悦感自然而生,到这里作者已是非常享受的状态。从内容上来看,虽然是说希望花开得慢一些,时光走得慢一点,但从用词上面却使用双音词“容易”和叠音词“商量”这样比较轻松的词语,并且采用了拟人这样欢快的修辞。整首诗表面看似感叹生命的流逝,但更多的是用一种欢快的语调去陈述,诗中的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依然表现得十分明显。
四、结语
“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如何在曲折痛苦的生命历程中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杜甫的诗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在他的大量诗篇中,我们能感觉到诗人生命历程中有着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艰辛、苦痛、曲折,面对这些,诗人也不禁发出许多悲怆、哀凉的感叹。但同时,诗人能在山穷水尽之时绝地反弹,并呈现出柳暗花明的状态。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诠释,启发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关注生命的惊喜和欢畅、理想和追求、苦痛和艰辛,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体验生命,这正是杜甫诗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磊.论杜甫夔州诗中生命意识的抒写[J].现代语文,2013(1).
[2] 仇兆鳌.杜诗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杜甫著,仇兆鳌撰.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作 者:赵秋艳,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关键词:杜甫诗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纵观杜甫一生,生之艰辛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过他,即便是早年裘马轻狂、意气风发之时,杜甫的物质生活也并不是那么富足无忧。诗人的自我期许颇高,现实却总是难以尽如人意。暮年寓居夔州的杜甫,依旧没有摆脱早年仰人鼻息、依附他人的境况,且初到夔州生存甚为艰辛,年过半百的诗人,漂泊西南,为农自给,尽管从中诗人能寻味诗意与生命的体悟,但夔州恶劣的自然条件给诗人生存带来的压迫感以及生计之困,都迫使诗人做出一些妥协和改变。
“山穷水尽”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而“柳暗花明”寓意是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在心情绝望之时,又看到了前方的光明,在事情陷入绝望之时又有希望出现。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登楼》《蜀相》《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七)这几首具有代表意义的杜诗。杜甫诗歌中值得我们研究的有很多: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惊人性、写景的层次性、推己及人的忍者情怀以及力量感,但最有意思的也是最能让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是他的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在“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间无障碍地切换,且在诗歌末尾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能用坦然的心态看待周遭的事。
一、《登楼》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写于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53岁,在四川的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继而再陷剑南、山西诸州。首联写春光浓艳,繁花似锦,诗人登临却触景伤情,百感交集,他伤心不在于花,在于万方多难。“万方多难”也是吐蕃入侵最烈的时候,也暗指唐代宗李豫滥用宦官,国家内忧外患。
我们看到,在春天的某一天,诗人登楼凭眺,目极千里,俯视江流,仰观山色,念天下多难,战乱频仍,心潮澎湃却也感慨万千。春满大地,楼前花开,原是喜悦之事,但诗人反觉得触目伤心。之前的国家繁盛对比则更显当下摇摇欲坠的国家命运的凄楚。这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都是以乐景写哀情。首联所写的这种伤仿佛也萦绕在我们的心头,花开遍地之时却也是满满的哀伤,不知如何才好。这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表现得甚好。
接下来,颔联写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放眼望去,锦江的蓬勃春色扑面而来,视野开阔,心也不再沉浸在万方多难中,而是发出了玉垒山的浮云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变幻莫测的感叹。前一句是空间上的开阔视野,后一句是时间上的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种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这里有两个象征,一是国家命运的千变万化,历朝历代都像浮云一样交替;二是自己的人生似乎也如云朵一样飘忽不定。但此时的作者从忧愁变得释然,心胸开阔了起来,是啊,生活中的小事到人生再到国家的命运,都没有定数,人生无常,何须为这些不定数哀伤?
颈联写到朝廷(大唐政权)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这种“浩气凛然”让我们为之一惊,诗人发出“大唐政权就像北极星一样不会动摇,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的忠告,这样坚定的信念让我们震撼。这个时候诗人的心境已由之前的灰暗变得光明,一切都有可能实现,似乎他的希望可以实现。这里便是柳暗花明了。
但看到希望的他本该是开心的,结果尾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他该有的兴奋,笔锋一转,以刘婵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婵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婵这样的昏君,而没有诸葛亮这样的贤臣,也暗指诗人希望有像诸葛亮那样的际遇,抒发的是诗人苦闷、无奈之情。又回到了之前的黯淡无光,与一开始的“伤客心”相呼应停留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上,如果我们到这里就停止的话就错过了杜甫的精彩部分。“日暮聊为梁甫吟”这一句是说像诸葛亮吟诵《梁甫吟》一样,我只能写写《登楼》这样的诗。人生变幻无常,像浮云一样,那我这一生不被认可就这样自暴自弃了吗?能不能为国效力,能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受重用又能怎样,只有用自己该有的心态活着,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活着的关键。人生三部曲是面对——接受——放下,坦然面对生活,努力活过才是最重要的。
二、《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他探访了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請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阴郁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开头问何处寻,但接下来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把祠堂的景色描写出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总体描写,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肃穆凄凉的气氛。一种浓郁的“不敢高声语”压抑在我们内心,此刻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压抑、死亡的气息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前一联带给我们的压抑在这里释放了,有了柳暗花明的鲜亮。然而,却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然界的万物,包括草木和鸟,都是自开自落,自欣自赏,没有人在意和怜惜。一种悲观的心态又开始出现,甚至和柳暗花明是连接在一起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句诗里带着两种不同的情感,这种复杂的感情让我们理不清。此处“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是交糅在一起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由祠堂的景转向了和祠堂有关的人,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出策。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呕心沥血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高度歌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像诸葛亮这样伟大历史人物的极度仰慕和自己虽处乱世,但仍不失胸怀抱负的内心活动,这个时候,诗人的心境显然是开阔明亮、柳暗花明的。
但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并没有延续上一联明亮的曲调,转而呈现出有些悲凉的意味。此句中“死”“泪满襟”等字眼,使我们陷入了灰暗的世界,且诗人发出的英雄常常不能实现自我的感叹使我们感觉到无望。
如果这样结尾,那沉郁的分量太重了些,如此,那人和春草、黄鹂鸟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自生自灭,无人理睬。其实不然,诗人描述诸葛亮的生平时,除了赞赏他的这种精神,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诸葛亮一样忠君爱国,为国效力,不虚度此生,而不是像那些草和黄鹂鸟一样默默无闻。这样明确的理想抱负是坚定的、热腾的、明媚的,所以整首詩总的来看还是呈现出诗人经历山重水复后柳暗花明、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其七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春。上元元年(760)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个题目里有“独步”,这是一种把自己和周遭的人分离开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试着理解为诗人的情绪低落,因为心绪低落所以才去找寄托心绪的载体,然而他首先看到的是“黄师塔”,这是一种意识的选择,万物中唯独塔进入他的视线,僧塔和人的死亡有着紧密联系,是一种沉郁的感觉。接着,僧塔前方还有一江东水,面对象征死亡的僧塔和时间流逝的东水,一种无奈感席卷全身。此时虽然面对无限春光,但通过“懒、困、倚”字眼可看出,诗人的状态是百无聊赖、颓废的。两个原因:一是外在的环境——塔和流逝的江水,都代表光阴的流逝;二是内在的原因,即作者内心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
到了第三句,“桃花一簇”有了鲜活的桃花,让人眼前一亮,引发兴致,结果却是“开无主”,无人欣赏。同时,这里也是暗喻自己的境遇,没有遇到明君。然而这样并没有减少诗人的兴致,依然情不自禁地说“可爱深红爱浅红”,这是一种兴致非常高时才会产生的发问。无论桃花开成什么颜色,是否招人喜爱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开放。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就算没有人来欣赏,还有清风来抚慰。一波三折的情绪转变在这首诗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再看《其七》。写自己不是可惜花即将凋零,而是花的凋落是一种生命的流逝,作者的生命也将像花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一种对于生命的消逝感叹不禁让人心头沉闷。到了第三、四句“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又是一种非常放松的心态。一种愉悦感自然而生,到这里作者已是非常享受的状态。从内容上来看,虽然是说希望花开得慢一些,时光走得慢一点,但从用词上面却使用双音词“容易”和叠音词“商量”这样比较轻松的词语,并且采用了拟人这样欢快的修辞。整首诗表面看似感叹生命的流逝,但更多的是用一种欢快的语调去陈述,诗中的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依然表现得十分明显。
四、结语
“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如何在曲折痛苦的生命历程中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杜甫的诗歌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在他的大量诗篇中,我们能感觉到诗人生命历程中有着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艰辛、苦痛、曲折,面对这些,诗人也不禁发出许多悲怆、哀凉的感叹。但同时,诗人能在山穷水尽之时绝地反弹,并呈现出柳暗花明的状态。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诠释,启发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关注生命的惊喜和欢畅、理想和追求、苦痛和艰辛,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体验生命,这正是杜甫诗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磊.论杜甫夔州诗中生命意识的抒写[J].现代语文,2013(1).
[2] 仇兆鳌.杜诗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杜甫著,仇兆鳌撰.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作 者:赵秋艳,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