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口承文献的整理出版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民族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积累了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资源。《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是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的“民族文献大系”丛书的第一部,收录世代流传于广西田东县瑶族布努支系的婚俗歌谣。该书不仅是对瑶族歌谣文化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和系统性整理,更在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提升瑶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进瑶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和铸牢、促进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构筑中国瑶族和世界瑶族的联系纽带、凝聚全球华人向心力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少数民族口承文献;瑶族婚俗古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1)05-0068-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瑶族史诗《密洛陀》的口头诗学研究”(19BZW1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覃琮(1974-),男,壮族,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民俗学博士后;兼任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民俗与非遗、瑶族史诗《密洛陀》、乡村社会治理。广西 桂林 541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反复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些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整体表述的继承和发扬,[1]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重要的战略任务。[2]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3]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质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反映与确证。[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力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5]建立各民族嵌入式的社会结构,[6]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断地、反复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反映和确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7]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的人口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先辈们留下了许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既蕴涵在汉族群体中,也蕴涵在各少数民族群体中;既蕴含在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传世经典中,也蕴含在许多没有文字的口承文献或口头传统中。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群体,在具体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各民族如何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处、共生、共荣之道,并通过歌谣、民谣、读语、寓言、民间传说、故事、神话等形式嵌入日常生活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宝库。
  自2019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共同打造“民族文献大系”丛书,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文书古籍影印校注丛书、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影印译注丛书、少数民族口承文献译注丛书和广西少数民族汉文文献丛刊四个系列。“民族文献大系”计划用10年时间设立60个项目,通过对广西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系统抢救、搜集,精选具有代表性、经典性和时代精神的文本进行翻译整理、影印校注、编纂出版,全面展示广西各民族开疆守土、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安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出的历史功绩,客观反映具有时代特征、开放包容的广西民族文化面貌,树立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典范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本文以“民族文献大系”推出的第一部《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2021年出版;科学版本;富媒体出版物)为例,探讨这部瑶族口承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展示的文化图景、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借此推进少数民族古籍系统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地搜集整理和出版,更好地实现出版价值、学术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统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
  一、瑶族婚俗古歌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现有人口约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级六省区的134个县市。[8]134其中,广西的瑶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以上,主要聚居在桂北、桂东北、桂西北、桂西等远离中心区域的“深山老林”,与多个民族杂散并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大杂居小集中的居住格局。
  瑶族婚俗古歌(以下简称古歌),瑶族民间称之为“都才都寅歌”,主要流传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的作登瑶族乡及其周边的祥周镇、印茶镇、林逢镇和德保县的隆桑镇、东凌镇等瑶族聚居地。这首古歌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都才都寅的瑶族男青年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缔结婚姻的曲折故事,全景式地记录了田东瑶族传统婚俗婚礼过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田东瑶族的择偶观、婚恋观和家庭观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同时,古歌还涉及田东瑶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地方知识、交往习俗、婚姻家庭制度、社会组织、社会关系、伦理道德、民族服饰、民族宗教等诸多内容,堪称田东瑶族的“小百科全书”“标志性文化”[9]。
  古歌是在嫁女的专门场合演唱,由男方家请当地的一位有名望的男歌手到女方家,女方家相应请一位女领唱歌手,各自组成男、女歌手队,在女方家屋中堂设立歌堂进行对唱,通宵达旦,唱完后姑娘才可以出门外嫁而去。   古歌共15节,2900多行,采用“一意两句”(一个意思或一个内容故意拆分成两个句子演唱,讲究对偶或对仗)的方式进行编排,使用倒叙的方式和借喻的艺术手法,辅之以大量的拟人、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叙述都才都寅成长、寻找意中人、恋爱、问亲,直至喜结连理的过程。古歌曲调委婉平和,随着歌词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优美动听,缠绵悱恻,民族特色浓郁,艺术构思和表现方法独特,在瑶族社会广受欢迎,是结婚送亲的必备节目。
  古歌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承方式和传承谱系,传承渠道有师传、家传、社会三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个男领唱歌手都有自己手抄的土俗字歌本。①进入21世纪以来,古歌的传唱日渐衰落,手抄本也几乎丢失殆尽。田东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瑶族干部韦生发有感于些,自2006年起深入作登瑶族乡搜集整理古歌,拜访了十几位当地的著名歌手,搜集了大量的资料。2012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办公室(现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决定整理出版《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工作组以瑶族退休干部韦日景在1956年的手抄本为蓝本进行整理,经过地方学者和瑶族研究专家的反复比对、校注、打磨,译注工作最终完成,并入选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成为“民族文献大系”的首部出版物。
  二、瑶族婚俗古歌展示的文化图景
  在田东瑶族的歌谣中,瑶族婚俗古歌不仅篇幅最大,而且内容和信息也最丰富,可谓以婚俗为主线索全面展示瑶族习俗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全息图景。
  (一)自由恋爱与媒妁之约
  在“都才都寅”生活的时代,瑶族男青年很小就可以自由地“识姑娘”“结情友”了。第一节《初恋》中说道,当都才都寅“身高至大人下巴,坐下齐大人膝盖”,一旦“教会穿鞋走村寨,学会穿袜逛村屯”,就“逛过村屯识姑娘,走过村寨交情友”;当长成小青年模样时,“母亲送给古书籍,父亲交给古书信”,支持男孩子到远方去结交姑娘。都才都寅离家到很远的“京城”“万府”去寻访意中人,但是没有找到,只好返身回家,最后在邻近的村寨找到称心如意的姑娘。整个寻访姑娘的过程是自由的,父母或长辈并没有干涉。女方也有一定的自主权。第四节《婚俗规矩》中,父母给都才都寅讲传统婚俗教育,说“撑伞跨进人家门,打伞步入人家堂”(送聘礼),就要冋“对方是不是同意,人家是不是愿意(女方);人家同意嫁女否,对方愿意嫁人不(女方父母)”;只有等到“人家同意嫁之时,对方愿意嫁之际。是时我们才有名,那时人家才得誉。”第七节《说亲》里,都才都寅的舅爷到女方家做媒,女方父母拿不定主意,建议媒人回去等待消息,“如有我女儿传音,若有我闺女发话。听到闺女风声语,闻到女儿气息话。风声传到你们桌,气息转达你们凳。何时声音转达凳,何日佳话传到桌。到时你两再过来,届时你们再提亲”。这说明,尽管奉行媒妁之约,舅爷有决定权,但父母还是要问问女儿,遵从女儿的心愿。
  (二)舅爷做媒与婚姻定夺
  田东瑶族在族源上属于布努瑶支系,与广西河池的都安、大化和巴马的布努瑶同根同源,约在1000年前从都安迁来。布努瑶盛行舅权制,民间流传“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天大地大,舅爷最大”等这样的俗语,民间世世代代把舅舅比作或称“天”“地”。小孩从出生、长大、交友、结婚直至成家立业,舅舅都要进行管教。在儿女缔结婚姻的过程中,舅舅不仅充当媒人,而且自始至终在许多重大事情上做主定夺。第四节《婚俗规矩》中,都才都寅诚心诚意地去拜谒舅舅,郑重邀请他做自己的说亲娶亲媒人。当都才都寅恋上邻近村寨的姑娘后,他立马邀请舅舅来自己家里,好酒好肉招待,要舅舅为他们牵线搭桥,“去筑我的人生路,来架我的爱恋桥”。都才都寅的舅舅巧妙地扮成过客,天黑投宿在都才都寅情友的家中,顺利地把聘礼送到情友父母的手中。在住了几天双万比较熟悉之后,都才都寅的舅舅才说明来意。女方的父母问遍叔婶、舅娘、叔父、伯父等亲戚,但是所有的人都说“这话我不能开口,那事我不能定……我看不透这件事,我见不着这样情”。女方父母置办酒肉宴席请所有亲朋好友来商议,最后还是舅舅“动了嘴,开了口”,提出一些条件。这说明,女方家也只有舅舅有权决定男方代表(即媒人)提出的建立婚姻关系的请求。女方需要男方备办彩礼的轻重厚薄,也是由舅舅说了算。
  (三)祖先崇拜与神佑姻缘
  布努瑶民间信仰主要是以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为主。鬼神崇拜中,布努瑶最崇拜的是自己的祖先,把自己的祖先列为地位最高的家神。反映在古歌上,就是缔结婚姻关系的每一个程序的操办之前,都要郑重其事地备供品祭报家神(祖宗)。第五节《请媒》讲道,都才都寅请来舅爷,先杀鸡供奉祖先家神,向神票报,然后才央求舅爷为自己做媒。这一套程序,其要义在于:一是希望婚姻关系得到家神的护佑;二是表明婚姻关系得到神灵护佑,借此威慑想要插手这粧婚事的人或鬼神,使婚姻关系得以稳固;三是在报神后,婚姻关系才符合当地婚俗礼仪,这粧婚姻才能够得到本宗家族、社会亲族以及瑶族社会的认可。第十二节《梳妆打扮》讲道,如果两位伴娘把新娘接回都才都寅家里,新娘要做“顶天大柱”“当家户主”,她要“保管祭祖的蜡烛,掌管拜神的香火”,必须“常拜都才的家神,常奉都寅的祖宗”,才能保证“万代当家不动摇,千年作主不变心”。在第十四节《请神护佑》中,都才都寅郑重其事地请巫师到家操办法事,祭请各路神灵护佑前往女方家接亲的队伍去无灾、回无难,护佑送往女家的彩礼不受损失。而且这一节篇幅最长,共有445行,详细而又生动地描述巫师打卦请各种家神家鬼来到法事现场,嘱咐家神们护佑彩礼到达女方家,又护佑新娘来到新郎家,一路上协调和阻止各种客神野鬼降灾作乱,确保嫁娶过程来去平安。这些情节,体现了田东瑶族深厚的祖先崇拜,相信祖先的力量足以阻止其他客神野鬼等有可能对年轻人婚嫁大事降鬼作乱的民间信仰心理。
  (四)伴娘抢眼与瑶服展示
  婚嫁庆典,少不了伴娘。古歌用两节的篇幅叙述伴娘缝制新衣、梳妆打扮的过程。第十一节《缝新衣》讲道,都才都寅置办好了丰厚礼品,请来同村两个穷人家的小女孩做伴娘,自己三番五次到街上购买绸布、彩丝、彩带、花布等,请来心灵手巧的瑶族妇女们为她们缝制和彩绣伴娘特有的衣裳——挑花侧襟女衣。新衣色彩斑斓,图案寓意丰富:新衣的衣领、衣衩、衣摆等处挑有的红蚁和黄蚁列队爬行的圖案,寓意新娘出嫁,众人送行;斜襟和直襟上挑有的龙鳞和虎斑图案,寓意龙神虎王始终护佑着新娘;衣袖袖口缀有的两个孩童图案,寓意新娘婚后多子多福;新衣各处挑有和缀有的各种彩色花边,则是古代布努瑶妇女审美观的集中体现。第十二节《梳妆打扮》叙述都才都寅请四位表姐堂妹帮助两位伴娘梳妆打扮的事。先从漱口洗脸开始,接着是梳头、结瓣子、理刘海,最后是戴银质饰品——贴头、手镯、项圈等,两位伴娘终于变得无比美丽:“银耳环挂上耳垂,银牌子插在发顶。手镯套在两手臂,银项圈套在颈上。十二手镯套手臂,十三条项圈套项。头上是四件饰品,脚边是三色彩绣。嘴唇红胜于花瓣,牙齿洁白如豆腐。袜子绣着龙腾图,鞋子绣上双飞蝶。脚趾美似嫩蜂蛹,手指白如马蜂蛹。洁白如河里出玉,净白如炉中银水。围裙飘荡如风筒,襟裾圆滚如伞展。圆滚像伞展旋转,飘荡似风筒转动。出门如仙女下凡,外出像窈窕淑女。”古歌如此浓墨重彩地叙述伴娘制衣打扮,传达了以下重要信息:一是伴娘是男方家迎亲队伍的面子工程,必须要美,而且要美到惊艳,鲜艳夺目,与新娘掩映生姿;二是伴娘的新衣必须手工制作,光鲜亮丽,代表田东瑶族服饰的精品。实际上这种女衣现在也是田东瑶族妇女居家待客和出行做客穿戴的服装。   三、《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是对瑶族歌谣文化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和系统性整理,既是人们全面了解田东瑶族社会文化概貌不可多得的可靠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培育和提升瑶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历史上,瑶族没有和本民族语言相一致的文字。受封建统治阶级与大汉族思想的影响,古代文献对瑶族历史文化的记载极为简单,甚至有不少谬误、污蔑。部分瑶族师公为抄写经书曾创造过一种土俗字,但只在少数人中流行。因此,瑶族民间遗留下来的民歌、古歌、传说、故事、民间古籍、民间文献等就极为珍贵,是研究瑶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具体到布努瑶研究,过去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是密洛陀史诗、祝著节、铜鼓等文化事项,聚焦在广西西北部的都安、大化和巴马等布努瑶的主要聚居地,而对其他地方的布努瑶关注不多。田东的瑶族及其文化就是如此,多年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和研究。
  瑶族婚俗古歌在过去非常隆重热烈。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场景难觅踪迹,民间歌手垂垂老矣,传承模式难以维系,古歌正失去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承平台,处于极度濒危失传的境地,因而对它的抢救性发掘、系统性整理、专业化研究显得极其迫切。由于本民族能够从事高深层次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的人才成长比较缓慢、为数尚少,而国内外通晓瑶族语言的非本民族专家学者更少,有关田东瑶族的资料收集、文献整理、基线调查、专深研究尚显薄弱。作为首部田东瑶族文化的系统整理出版,《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有着较强的示范性作用,它填补了田东瑶族人写瑶族文化书籍的历史空白,将极大地提振田东瑶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通过这个代表性文化以获得受尊重的机会,赢得社会上对瑶族文化的更多关注,进而有资格使古歌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共享的文化遗产。[10]更重要的是,它能促使田东瑶族重新审视和认识这部古歌,培养更多的歌手传承古歌,促进人们去探索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等问题。
  瑶族婚俗古歌也是田东非遗扶贫、旅游扶贫的重要文化资源。历史上看,由于受历代封建统治者和统治政策的迫害,瑶族迁徙频繁,布努瑶更是被认为“受苦受难最深最重”的瑶族支系,长期游耕在广西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石山地区,生活艰苦,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是国家重点的扶贫对象。从现实表现看,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瑶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和较大发展,但包括田东在内的瑶族及其所聚居的石山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仍不乐观。深度挖掘并利用开发好以古歌为代表的瑶族文化资源,有助于帮助田东瑶族实现乡村振兴。
  (二)肯定瑶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瑶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进瑶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和铸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1]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中华各民族相互欣赏学习、交流借鉴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从而形成“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并在此历史进程中形成“你来我去、我去你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主要聚居在祖国的南疆地区,田东瑶族更是聚居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地方,培育和铸牢瑶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自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瑶族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多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呈现出国家意识的特征。瑶族婚俗古歌的整理出版,既是在历史层面上唤醒了田东瑶族乃至整个瑶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审视瑶族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更是体现了国家对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瑶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叙事和命运共同体重要的参与者与生成者之一,因而必将在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价值观等方面进一步增强瑶族地区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13]彰显瑶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也因此,瑶族婚俗古歌的整理出版仅仅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传承与发展瑶族传统文化,挖掘瑶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推进瑶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近些年来,当地政府日益重视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在陇祥、梅林、陇接、新乐等主要瑶族村寨举办了一系列的古歌培训班,让古歌回归村落的日常生活,成立了古歌表演队,外出演出扩大知名度,
  在梅林小学等学校开设瑶族“三金”文化课,②除了邀请民间艺人到校上课外,还努力将“三金”文化融入语文、历史、政治、体育、音乐等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瑶族青少年对瑶族优秀文化精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发挥瑶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作用。此外,政府也不断加大瑶族传统文化的正面宣传,弘扬古歌中的孝顺、和睦、互敬互爱的家庭美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遵从礼仪的社会美德,加强瑶族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同时,依托瑶族文化载体,积极打造乡村和社区文化展示平台,宣扬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革命战争年代各民族共同抵御外侮、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结成的血肉关系的感人故事,精准扶贫中各民族互帮互助、攻坚克难、共同致富的优秀事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地方历史和实践活动中,凸显人民群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瑶族文化在瑶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性。
  (三)开展以瑶族为立足点、级横结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育研究,推动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分片聚居、分块居住,使瑤族历经了复杂的民族接触、内部分化流变和社会文化变迁。从《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中不仅能够体会到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群体自强不息、向往并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顽强定力,还能够体察到他们对待族际通婚、民族交往交流互鉴以及不断从周邻民族中汲取先进经验的智慧和自觉。非常有代表性的即是婚俗古歌的歌唱语言,它不是田东瑶族的现代交际语言,而是杂糅大量的古瑶语、古壮语,甚至还有少量古汉语等多种语词。原因在于,布努瑶过去盛行族内婚,但自都安迁来到田东后,其婚俗发生很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允许其他民族成员做上门女婿。田东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壮、汉、瑶、侗族和仫佬族等多民族聚居地,这些上门女婿生下的儿女,姓氏可以跟随父亲,民族成分却是瑶族,学习瑶族文化。与其他民族通婚,必然带来语言和文化上的交融。比如,田东瑶族的姓氏较多(23个姓氏),一些姓氏是其他地方的布努瑶没有或少有的,如阮、甘、王、班、谭等这些壮族或汉族姓氏。所以,古歌掺杂部分古壮语、古汉语也就不足为怪。这是广西境内瑶族与壮族、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田东的地方化实践形态和现实表现。   借助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手段,通过对《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的搜集整理和进一步研究,开展以瑶族为立足点、纵横结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与时倶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研究,可以找到瑶族历史和文化的底色,探寻瑶族与广西、西南其他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和共生共荣的相处之道,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在歌谣文化比较互鉴中寻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丰富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和民族理论的研究成果,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助力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
  (四)以《瑤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和同类瑶族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出版为契机,构筑中国瑶族和世界瑶族的联系纽带,凝聚全球华人向心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包括布努支系在内的瑶族,自明代中后期以后逐渐迁徙到中南半岛,20世纪以后,瑶族进一步从东南亚扩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国际性的跨国民族。据统计,目前在国外的瑶族同胞有60多万人,不少人不仅会说瑶语,还会说汉语,甚至不少家庭还保留有汉字文书或典籍。这些散布在海外的瑶族,与国内瑶族血脉相连,根在中国,心系故土,每逢重大节日或重要活动,不少人还漂洋过海,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居地寻亲、垦亲,维系民族情感和凝聚力。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以及同类瑶族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与出版,必将极大地增进海外瑶族同胞的故国家园情结,吸引海外瑶胞探寻祖迹故地,增进民间国际交流,促进“一带一路”的民心民意沟通。因此,《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的出版,有助于构筑中国瑶族和世界瑶族的联系纽带,尤其是与东南亚各国瑶族的联系,助推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国际瑶学的研究和发展。更为深远的意义,对包括瑶族在内的各民族民间古籍、民间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出版传播,既是新时代激活全球华人集体记忆、凝聚全球华人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实施“一带一路”构想提供学术支持的具体行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四、结语
  少数民族口承文献是各少数民族世代口头传承的历史文化资料,包含反映各少数民族起源与民族迁徙、民族交往、物种起源与文明创造、生产生活与婚姻情感、英雄人物与斗争发展、家庭教育与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神话、传说、古歌、史诗、叙事歌、巫词等,多为诵唱形式,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濒危性特征。通过系统性抢救性搜集整理各民族口承文献并译注出版,发现和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保留濒临失传的各民族口承文化的根脉,找寻和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因,对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维系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因和纽带,增进文化自信自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学界需要对此予以重视和研究。
  注释:
  ①所谓土俗字,是广西、西南一带很多少数民族的识字者取同音、近音汉字记录和标识本民族语百和内容的一种书写方式,也有的按表意来记录。
  ②“三金”,是民间对田东瑶族的代表性文化“金瑶歌”“金锣舞”和“金唢呐”的合称。金瑶歌即“都才都寅歌”,金锣舞是一种具有浓郁瑶族特征和独特艺术形式的集体舞蹈。金唢呐即吹唢呐,因吹唢呐在田东瑶族社会盛行已久,是民间庆贺男女结婚和各种红白喜事的必备节目,故称得名。目前,梅林小学已有300多名学生会唱古歌,能跳金舞,80多名会吹唢呐(瑶语称为噜吡咧),梅林小学被列为田东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
  参考文献:
  [1]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百年来“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演变的历史审视[J].民族学刊,2019(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7-02-24.
  [4]顾超,王学俭.新时代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7).
  [5]王易,陈玲.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和路径选择[J].民族教育研究,2019(4).
  [6]郝亚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N].中国民族报,2019-03-22.
  [7]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N].中国民族报,2018-05-18.
  [8]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报[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9]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0]高丙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中国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11]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1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13]周超,刘虹.共生理论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五维向度[J].民族学刊,2021(1).
  收稿日期:2021-02-10 责任编辑:许瑶丽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节日影像志和中国史诗影像志是我国从国家层面第一次发起的对节日和史诗进行影像摄制的重大研究工程。本文对这两项国家项目的基本情况、理念、方法进行梳理,综合阐释为“承认差异性真实”“注重影像场域”“让文化持有者发声”“以影音研究为导向”四种学术理念,并对其调查、记录、叙事、著录等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提炼,藉此提出影视人类学研究可借鉴的理念和方法。随着越来越多节日、史诗新资源、新类型的发现,该系列
期刊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0.04.013Abstract:Housing is the core of the residential system in the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people s lives. Satisfying the housing ne
期刊
[摘要]彝族主要聚居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一种形式,它的特征是较为复杂的,同时也是鲜明立体的。基于当前彝族文化呈边缘化、断代式发展的现状,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发展彝族民歌也应从物质、人本、媒介等多个方面予以考察研究。通过比较可见,云南楚雄彝族民歌的推广发展先行,为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四川省文化界对少数民族
期刊
[摘要]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实行水电开发项目带来社会经济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引发社会冲突。本文以西部地区的水电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西部地区水电项目的典型案例,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西部地区水电开发项目的冲突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水电开发项目的属性特征、企业行为和政府行为,造成了环境、安全、经济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导致公众的风险感知、责任归因、文化认知
期刊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研究基于对贵州花溪区批林村的田野调查,发现:目前批林村对三产融合进行探索的电农融合、工农融合和文旅融合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具体包括发展资金较为匮乏,基础设施难以建设;技术渗透能力不强,新型产业难以发展;村落建设人才短缺,项目规划难以推进;三产融合程度较浅,产业增值难以实现;利益联结机制欠缺,农民利益难以保障等。针对批林村现实存在的典型问
期刊
[摘要]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发生巨大变革,至二战以后的后殖民时期,思想和经济在全球所谓一体化下形成新的影响秩序。博物馆随之应运而生,在欧洲和北美显现繁荣发展之后波及全球。然而,在时代变化下,博物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不断发生着改变,已经历了从“圣殿”般的精英设置到人民性的过程,经历了由“物”向“非物”的转型。在原有社会职能尚未转身的前提下,作为向受众提供反思、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第三空间”,深入探讨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想,为国家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个学术的理路。Gaetner和Dovidio提出的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和费孝通“多元一体”及现在党和国家提出的“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其理论框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提供借鉴。该理论认为共同内群体
期刊
[摘要]分离性公投本质上是对多民族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破坏,加泰罗尼亚公投是旨在脱离西班牙独立建国的单方面分离性公投。西方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分离性公投危机的宪法治理,违宪性是其逻辑起点,宪法保障机制的运转体现其基本过程,目的在于解除危机、维护统一、捍卫主权。分离性公投危机宪法治理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完善的宪法与健全的宪法保障制度是实施治理的基本前提,较强的政府法理制约能力是保障治理的重要条件,竞争性
期刊
[摘要]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与沿线多种文明相互融合,在物质、宗教及文化等方面产生广泛交流。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南亚等国各项合作不断深化,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也愈发为学界重视。《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广泛承继学界已有成果,又在著述体例及内容上大胆创新,从物质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学艺术自身的互动与融合入手,逐步抽丝剥茧,将古代巴蜀与南亚文化间的互动与交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