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家用汽车内部装置进行了创新性设计,设计了机电式ABS刹车防抱死系统、行人防撞装置、电控缓冲底座、车厢移轨、坡道起步防倒滑装置,实现了对家用汽车的立体安全防护;从而减少家用汽车发生碰撞,万一发生碰撞也能够有效保证乘员有足够生存空间和运动惯量的适度变化;减少车祸发生时人员的伤亡,极大提高家用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关键词:防撞系统;ABS防抱死;车厢移轨;防滑倒
1.机电式ABS刹车防抱死系统
通过分析传统汽车防抱死刹车装置的作用原理和弊端,对比目前国内外已投入使用的电子式ABS系统的情况,得出只有把只有在制动时根据不同路面把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10%-30%时,车轮才能获得路面最大的纵向附着力和较大的横向附着力,从而实现真正的防抱死刹车功能。本系统采用双圆环结构来对车轮的滑移率进行控制,尽量克服机械式ABS控制滞后性和不精确性,并多加了辅助机件,尽可能保证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盡可能精确的控制滑移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汽车转向过程中稳定性,提高汽车的转向能力,减少汽车制动时事故发生的次数。
2.行人防撞装置
根据碰撞试验和事故记录,参见《汽车安全技术概论》,分析得到行人会受到三次打击,从而改变汽车发动机罩结构但不改变它的打开方式,同时又不它的的行驶和维修,来实现对行人的保护。尽可能实现发生碰撞时对行人的保护,同时也对乘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旨在成为适应我国国情低成本的有效的行人被动防撞装置。
3.车厢移轨
根据碰撞理论和事故分析调查,分析并得出长头车和平头车的碰撞理论,又通过观察长途汽车的车内空间安排和汽车有向模式化发展的趋势。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减少发生高速前撞时乘坐空间向前运动变形,保障车前部成员的生存空间。
车厢移轨的设计结合当今长途汽车的空间设置,摒弃当今在发生碰撞时用处安全带等工具,考虑到汽车向模式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安全座椅,车厢移轨极大提高了乘坐舒适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前排乘员的生存空间。同时并不影响汽车的正常功能,一定程度上会吸引乘客的注意,为以后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缓冲底座
通过对汽车行驶中会存在忽然某个方向会有较大加速度的特性的研究和乘客乘车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伤害的分析,结合个人乘车体验,提出在公共汽车水平面增加类似悬架系统的装置。采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可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提供更为舒适的乘车体验,尽可能在汽车受到其他追尾或侧撞时减缓碰撞能量,实现对乘员的保护,解决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有忽然某方向较大加速度的问题。
结合城市公共汽车的特点,分析乘客过程中会受到的伤害,缓冲底座的一方面利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缓冲忽然间较大加速度的作用来保护乘客,既维护了乘客的人身安全,又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乘车体验。这一设计所涉及的材料国内有科研机构正在研制,并且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国社会目前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生活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5.坡道起步防倒滑装置
通过观察手动挡汽车有一定坡度上制动再起步时的问题,加以分析了利用手制动或手油门协助汽车坡道上起步的原理和弊端,提出制动器油门操纵装置——自动化实现汽车起步时的动力供给,减少发生倒滑事故的机会。主要起到手动波的汽车在坡道短暂制动后起步时,驾驶员能像在平地起步时一样的操作——即不用借助手制动,而车也不会倒滑。
6.总结
本设计可应用于不同车型,同时行人防撞装置的设计既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减轻行人受到的的伤害,又能减轻前排乘客在碰撞发生时受到的伤害。随着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相信这些装置很快就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张建辉, 黄茂三. 汽车防撞雷达概述[J]. 世界汽车, 2000(6):16-18.
[2] 龚天安, 王云才, 孔令琴,等. 面向汽车防撞的混沌激光雷达[J]. 中国激光, 2009, 36(9):2426-2430.
[3] 邓金城, 黄席樾, 邓小丽,等. 汽车防撞系统中的危险估计与超车决策[J]. 计算机仿真, 2004, 21(11):207-210.
关键词:防撞系统;ABS防抱死;车厢移轨;防滑倒
1.机电式ABS刹车防抱死系统
通过分析传统汽车防抱死刹车装置的作用原理和弊端,对比目前国内外已投入使用的电子式ABS系统的情况,得出只有把只有在制动时根据不同路面把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10%-30%时,车轮才能获得路面最大的纵向附着力和较大的横向附着力,从而实现真正的防抱死刹车功能。本系统采用双圆环结构来对车轮的滑移率进行控制,尽量克服机械式ABS控制滞后性和不精确性,并多加了辅助机件,尽可能保证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盡可能精确的控制滑移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加汽车转向过程中稳定性,提高汽车的转向能力,减少汽车制动时事故发生的次数。
2.行人防撞装置
根据碰撞试验和事故记录,参见《汽车安全技术概论》,分析得到行人会受到三次打击,从而改变汽车发动机罩结构但不改变它的打开方式,同时又不它的的行驶和维修,来实现对行人的保护。尽可能实现发生碰撞时对行人的保护,同时也对乘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旨在成为适应我国国情低成本的有效的行人被动防撞装置。
3.车厢移轨
根据碰撞理论和事故分析调查,分析并得出长头车和平头车的碰撞理论,又通过观察长途汽车的车内空间安排和汽车有向模式化发展的趋势。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减少发生高速前撞时乘坐空间向前运动变形,保障车前部成员的生存空间。
车厢移轨的设计结合当今长途汽车的空间设置,摒弃当今在发生碰撞时用处安全带等工具,考虑到汽车向模式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安全座椅,车厢移轨极大提高了乘坐舒适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前排乘员的生存空间。同时并不影响汽车的正常功能,一定程度上会吸引乘客的注意,为以后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缓冲底座
通过对汽车行驶中会存在忽然某个方向会有较大加速度的特性的研究和乘客乘车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伤害的分析,结合个人乘车体验,提出在公共汽车水平面增加类似悬架系统的装置。采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可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提供更为舒适的乘车体验,尽可能在汽车受到其他追尾或侧撞时减缓碰撞能量,实现对乘员的保护,解决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有忽然某方向较大加速度的问题。
结合城市公共汽车的特点,分析乘客过程中会受到的伤害,缓冲底座的一方面利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缓冲忽然间较大加速度的作用来保护乘客,既维护了乘客的人身安全,又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乘车体验。这一设计所涉及的材料国内有科研机构正在研制,并且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国社会目前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生活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5.坡道起步防倒滑装置
通过观察手动挡汽车有一定坡度上制动再起步时的问题,加以分析了利用手制动或手油门协助汽车坡道上起步的原理和弊端,提出制动器油门操纵装置——自动化实现汽车起步时的动力供给,减少发生倒滑事故的机会。主要起到手动波的汽车在坡道短暂制动后起步时,驾驶员能像在平地起步时一样的操作——即不用借助手制动,而车也不会倒滑。
6.总结
本设计可应用于不同车型,同时行人防撞装置的设计既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减轻行人受到的的伤害,又能减轻前排乘客在碰撞发生时受到的伤害。随着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相信这些装置很快就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张建辉, 黄茂三. 汽车防撞雷达概述[J]. 世界汽车, 2000(6):16-18.
[2] 龚天安, 王云才, 孔令琴,等. 面向汽车防撞的混沌激光雷达[J]. 中国激光, 2009, 36(9):2426-2430.
[3] 邓金城, 黄席樾, 邓小丽,等. 汽车防撞系统中的危险估计与超车决策[J]. 计算机仿真, 2004, 21(11):2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