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冠平的第101次创业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ae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说:“我是创业的爷爷!”此话不假,他是一位特殊的创业者,先后创办了101家企业。1946年出生的他,身兼学者与技术专家、实业家、投资人三重身份。他就是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冯冠平。
  现年70岁的冯冠平,其人生轨迹可简单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在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及其管理工作。他于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3年从德国归国后回到清华大学。他为博士生导师,历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主任、科技处处长、校长助理等职务。
  第二个时期:49岁时,创办深圳清华研究院,并创立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开始了真正的创业及其孵化历程。1995年,他带着七、八个清华人从北京来到深圳,创办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担任首任院长。1999年,他创办深圳清华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至今,他率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培育了6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0多家在海内外上市。
  冯冠平怀有科技产业报国的理想。早在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科技处处长时,他就主动向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请缨,希望架起高校与企业间的桥梁,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断层,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他说:“从北京到深圳的目的有四个:第一,科技成果转化;第二,搞应用技术研究;第三,孵化企业;第四,为企业培养人才。”如今,这些目标都已实现。他坦言,自己的成功秘诀就是大胆创新。
  65岁还怀揣着两个梦想
  2011年,65岁的冯冠平离任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但他并不没有因此而终止其科技产业报国的理想。冯冠平说:“我现在65岁了,但还想实现两个梦想:一是为国家再引进、孵化出两个在世界产业领域领先的高科技项目,使它们的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二是成立一个慈善基金,把我和一些学生的财富用到慈善事业上来,帮助贫困学生,尽可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些有潜力的人才。”
  当时外界认为冯冠平不切实际,但经过四、五年时间,他心中的两个高科技产业雏形开始成形:一是超材料产业,二是石墨烯产业。
  在超材料方面,带头人是一位时年26岁的海归博士刘若鹏,其创建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简称“光启研究院”)于2010年7月正式挂牌,刘出任院长。光启研究院开发出超材料、智能光子等革命性创新技术。其中超材料是一种具有超常物理性质的特种复合材料,可用于国防工业等领域。2011年12月,光启研究院推出第一款超材料超薄平板卫星天线,首次实现超材料产品民用化;2012年7月,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在深圳投产运营,实现超材料技术规模化生产制备。
  此前,刘若鹏在美国杜克大学实验室做出了超材料并发表了论文,被美国五角大楼关注后,美方要求他留下来加入美国国籍,或者立即走人。刘若鹏选择了回国。冯冠平说:“当时深圳市科协主席让我看看这个项目到底行不行。我问了材料领域的专家,他们也不是太熟悉,但是认为很有发展前景。”随之,冯冠平听取了刘若鹏等人的科研故事,最后决定给这位年轻人投资。“我、厉伟、徐航三人每人出资1000万元,一共占45%股份。当时很多人说,你们三个人在深圳创投界也算是大佬级人物,怎么会被这个年轻人骗了呢?”
  但冯冠平“凭感觉”就认定了超材料的市场价值及前景。现在,刘若鹏团队申报的专利数超过3000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具有压倒性优势,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并搭建起了超材料产业化平台,使中国在超材料领域位居世界领先地位。
  不过,冯冠平认为超材料还不是最辉煌的技术创新材料,最辉煌的应是石墨烯材料,因为超材料只是电磁材料中的一种,而石墨烯的应用则更为广泛。正因为如此,他便开始扎根于石墨烯的研发及其产业化发展。
  开启第101次创业征程
  说到石墨烯,自然会联想到其发源地英国。英國物理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成功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并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促使石墨烯成为新的产业热点。据悉,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硬度最高、韧性最强、厚度最薄的纳米材料。但遗憾的是,在英国石墨烯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冯冠平说:“不仅在英国,其实在全球范围内石墨烯产业都存在科技成果转换问题。”
  尽管石墨烯产业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冯冠平认为这恰恰是巨大机会。2008年,美国硅谷有人给他介绍石墨烯。而当时在英美等国研究石墨烯的人中有一半是华人,所以2009年他专门到美国去说服从事石墨烯研究的华人专家回国发展。回深圳后,他着手组建科研和创业团队。其实在石墨烯发现尚未获得诺贝尔奖之前,2010年他就开始备战石墨烯产业化,以种子基金的形式投资美国归来的创业团队。
  同时,冯冠平认为要让石墨烯产业真正落地,还需要政府支持。所以,他向常州市政府建议,可以建立石墨烯创业平台,由政府投资公共平台,而他自己投资企业。他还建议江苏省重点发展石墨烯产业。当时江苏省给他提了一个条件,要他做科研负责人,否则就不列此项目。经过几轮“谈判”,最后江苏省承诺政府投资3000万元,而且给他充分的自主权,这样他才应答下来,并着手投资石墨烯产品的研发。


  随后,一批石墨烯企业在江苏、深圳涌现。目前冯冠平带领的团队已孵化培育出40多家企业,其中已有常州第六元素、二维碳素等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现在中国在石墨烯领域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正因为国内主要的石墨烯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是在冯冠平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他被誉为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
  其实在全球石墨烯商业应用还没有获得突破时,2012年1月冯冠平及其团队就做出了石墨烯电容触摸屏样品。到2013年,不少人还认为石墨烯产业化需要8-10年,而冯冠平说只需2-3年。后来的事实证明其言不虚。在他看来,一个好材料从做出产品到量产,要先创新创业平台并进行孵化。为此,2014年他又创办了深圳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是他第101次创业。   商业化应用后来居上
  冯冠平接受采访时现场做了演示。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幅山水画,打开开关,几秒钟内那幅画发热就会到一定温度,可以迅速让房间内温度升高,直至室温均匀地加热到你舒服的刻度。当关闭时,那幅画又可瞬间停止发热。他说,这可以在寒冷天用作室内取暖,就像北方的室内暖气一样,非常环保。他还演示了石墨烯智能理疗护腰等产品的功用。比如接通电源3秒内,护腰内石墨烯材料迅速升温,10秒钟即可升温到35摄氏度,可通过控制器自由调节温度至20℃至60℃。护腰可保健理疗,且安全智能,其核心材质就是石墨烯发热膜,这是石墨烯在民用领域的重要突破。
  冯冠平曾说:“利用石墨烯导电导热性的应用两三年内将会崛起。”烯旺公司这些产品的成功面市让其预言成真。石墨烯发热膜的制备和规模化生产是世界性难题,但烯旺公司后来者居上,攻克了石墨烯发热膜的生产难题,率先实现了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并形成了石墨烯发热膜、智能硬件、可穿戴产品等完整生产链。目前,除了护腰系列产品,烯旺公司还研发制造了石墨烯智能发热服装服饰、石墨烯智能理疗护具、石墨烯智能暖贴、石墨烯电暖画等系列产品,成为全球首家石墨烯加热应用生产的规模性企业。
  在工业应用领域,烯旺公司已开发出发热薄膜、导热薄膜、防腐涂料、复合材料等石墨烯应用产品。冯冠平说:“无电磁辐射暖垫、清洁能源墙暖、汽车快速除霜膜、环保节能石墨烯烤炉等将相继问世。”
  烯旺公司從2015年才开始推出的石墨烯产品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比如2015年9月,烯旺公司将石墨烯智能理疗护腰在京东平台上众筹,历时一个月,本预计众筹200万元,结果众筹到938万元,创造了京东众筹2015年穿戴领域最高纪录。冯冠平说:“2015年我们的石墨烯产品实现销售额500万元,今年预计达到8000万元。”
  烯旺公司研发制造的石墨烯产品商业化应用能后来居上并非偶然,是冯冠平及其团队成功转化科研成果的结果。据冯冠平介绍,目前国内石墨烯科研成果转换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常州模式”,以烯旺公司为代表;二是学院派模式,以宁波墨西公司和重庆墨希公司为代表,主要在国家科研经费支持下成就一些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三是大学模式,主要依靠教授单打独斗,市场影响甚微。
  而烯旺公司采取的“常州模式”,实际上就是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也即围绕石墨烯产业,常州市政府搭建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为主体的产学研平台,冯冠平再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完整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孵化培育第六元素、二维碳素、无锡格菲电子等石墨烯高科技企业,创建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第六元素等骨干企业、南京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校为基础的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产业链资源整合起来,进而提升烯旺公司的产业化发展能力。目前,烯旺公司已在深圳、上海、无锡、常州设有四家控股子公司,产业化能力迅速显现。
  “烯旺公司在石墨烯产业化之路上肩负重任,需要整合石墨烯上下游及配套产业链,踏踏实实做好产品,以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冯冠平预估,未来5至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而据全球石墨烯指数评价结果,2015年样本国家石墨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前三位国家为中国、美国和韩国。他提醒说:“石墨烯产业化时代正在来临,但要警惕恶意炒作,警惕一拥而上,更要警惕一拥而散。”
其他文献
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增速稳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方政府借助电商加快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从电子商务发展的增速来看,中国电商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B2B继续发力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引擎,网络零售市场中移动端占比远超PC端,成为网购主战场。  I.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 CN)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37
期刊
如何进行合伙经营?刚开始在做企业的时候,大家往往都会先想到用“合伙经营”这种方法。但实际上,合伙经营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非常高超,而又很难处理的问题。  合伙经营其实最难  合伙经营要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品牌问题(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无形资产的问题)。品牌做得久是不是就有价值?这不一定。其实品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同类型的产品贴着这个牌子能不能够卖出更高的价格;第二,品牌其实包含了技术成份,要让消费
期刊
经历“限读令”、“统考制”,以及产业与经济形势变迁的双重倒逼之后,中国绝大部分的商学院EMBA课程体系进行了一轮全新的改革。出现了诸如紧贴形势型EMBA模式、大学融合型EMBA模式、强化实战型EMBA模式、“三合一”教学型EMBA模式、区域特点型EMBA模式、务实行业型EMBA模式、教育与服务型EMBA模式七个标杆模式。  从2002年7月EMBA招生开始起,EMBA就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焦点是:
期刊
在过去的2年中,无论是营业收入规模,还是净利润,也无论是BAT整体出现上扬或下行,百度都被腾讯和阿里巴巴甩在身后,并只能眼看着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的角逐,自己只能作壁上观。  作为技术型的百度,过去严重依靠于搜索为入口,就轻松把广告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却在BAT各项业务版图竞争中,处于下风,要想重新走到第一,前途险阻。  两年来,就在腾讯和阿里巴巴在各个领域出击和抢夺资源的时候,百度则投重金搞起O2O
期刊
2016年8月,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发布二季度季报,集团净销售额达19.94亿欧元,实现持续强劲增长。据悉,帝斯曼始建于1902年,专注于生命科学(包括健康、营养)和材料科学领域,目前全球员工20750名,2015年销售额约100亿欧元。而早在1963年帝斯曼就开始对华贸易,2011年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目前在中国拥有包括21个生产场地在内的39个分支机构,员工约4310名。  114年来,全球市场
期刊
前不久听说,业内最近出了一本“奇书”,英文书名叫做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Mankind,中文書名译作《人类简史》,作者是个名叫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以色列年轻人,书在2012年以希伯来文出版,然后很快就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不仅为全球学术界所瞩目,而且引起了一般公众的广泛兴趣。一部世界史新著竟能“火”成这样,实在是前所未闻。所以,当
期刊
课程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法国时尚学院联袂打造,涵盖韩国、日本、英国、西班牙等多国案例,实地走访世界时尚之都巴黎,独家参观法国时尚历史中举足轻重私人博物馆和工作室,探索高端品牌的极致表达。十年积淀,重装推出,全球第六,国际视野,课程整合跨界资源,引入业界大牛,以奢侈品成熟品牌发展运营为借鉴,强调打造中国本土品牌,实现品牌国际化。  筑建公寓服务平台,mamahome引入新加坡CDL  mamahom
期刊
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各种卡,尤其是银行卡,但作为普通消费者,可能并不知道这些卡是怎么制作出来的。Entrust Datacard公司就是一家提供证卡个人化制作设备的全球领军企业。该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吴岸接受《经理人》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只要你在业内问一下,我们肯定是行业里最知名的企业。”  作为一家专业性很强的B2B企业,Entrust Datacard不为业外人士所熟知在情理
期刊
今年以来,万科控制权之争高潮迭起,恒大的搅局更是营造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万科的命运似乎已注定将被瓜分殆尽,王石等万科管理层在外界眼里充满了悲情色彩。但是,或许万科的管理层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情与简单,他们的背后其实隐着一个更大的帝国—万丰系。万科管理团队不仅在管理体系上分出了一个事业合伙人机制,还在资产运营上创造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万丰系,隐形运作了17年。这个帝国伴随着万科控制权之争和独董华生的爆
期刊
企业管理需要“发动机”  历年来,深圳涌现出众多龙头企业,并且这些企业能持续成长。这其中,不仅有传统经济增长时期崭露頭角的,诸如华为、中兴通讯、万科、平安、华侨城、招商、腾讯、大族激光等老牌知名企业,也有抓住新型经济增长时机的创新型公司,大疆创新科技、华大基因、光启、房多多等,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深圳的企业,被称为“深商”,是依靠“破坏性的创造”而成功的,深商是在中国境内的“老大哥”和国际老师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