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67岁,农民.5年前左头顶部长出一无痛性绿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逐年扩大、隆起,并延及左颞部.近3个月结节、肿块迅速增大,并出现溃疡.肿块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基底细胞上皮瘤,肿瘤细胞巢之间和坏死组织内有褐色菌丝、孢子、芽生孢子.真菌培养为深橄榄黑色酵母样菌落,潮湿有光泽,边缘一圈灰色短绒毛状菌丝.方块小培养镜下见褐色分支分隔菌丝,其顶端与侧缘有成直角长出的棘状分生孢子梗,梗尖端有鼻状突起,顶
【机 构】
:
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67岁,农民.5年前左头顶部长出一无痛性绿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逐年扩大、隆起,并延及左颞部.近3个月结节、肿块迅速增大,并出现溃疡.肿块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基底细胞上皮瘤,肿瘤细胞巢之间和坏死组织内有褐色菌丝、孢子、芽生孢子.真菌培养为深橄榄黑色酵母样菌落,潮湿有光泽,边缘一圈灰色短绒毛状菌丝.方块小培养镜下见褐色分支分隔菌丝,其顶端与侧缘有成直角长出的棘状分生孢子梗,梗尖端有鼻状突起,顶尖及其周围有成堆光滑的椭圆形小分生孢子,梗远端可见清晰的多个环痕,鉴定为棘状外瓶霉,并经DNA序列分析证实.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鉴定及基因鉴定结果,确诊为棘状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伴基底细胞上皮瘤.经光动力学治疗10次,中途合用伊曲康唑后临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氧化损伤与抗氧化防护失衡即氧化应激机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是研究的热点~([1]).血红素氧化酶-1(HO-1)是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保护因子,我们采用ELISA法检测HSP患者血清HO-1水平,探讨HSP患者血清HO-1与氧化应激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患者男,37岁.因全身皮疹30年来我院就诊.患者于30年前无明确诱因,躯干四肢散在出现红色斑疹,逐渐扩大并增多,无自觉症状,不能自行消退,未正规就诊及治疗.7年前,发现头顶部出现黄豆大红色丘疹,渐增大,破溃结痂,不能愈合.2周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系统疾病.职业为农民,经常日晒.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
虞瑞尧教授编著的<部位皮肤病彩色图谱>出版了,这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按部位编写的皮肤病彩色图谱,拜读后,收益匪浅.众所周知,皮肤病彩色图谱对临床医师来说,可起到"看网识病"之效.特别是一些少见病、疑难病.因此,图谱对临床医师是很有价值的.该图谱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虞教授集50余年临床经验,展示了1600余幅图片,大部分图片质量好、清晰.②按部位编写.共分56个部位,便于根据有的皮肤病有好发部位的特点来
患儿女,6岁.因头面部,双手、足背反复起水疱伴痒5年余,于2008年7月来我院住院诊疗.患者自出生后尿液为粉红色,头发稀疏,出牙时发现齿为粉红色,后逐渐变为棕红色.5月龄时而部、双手背、足背等暴光部位起米粒大小水疱,部分水疱逐渐增至黄豆或蚕豆大小,间或可见血疱.水疱1周左右可自行干洞,结痂,痂脱后中央遗留萎缩性瘢痕。
患者男,81岁,因全身出现水疱15天入院,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年,服用环孢素每天150 mg 1年.入院前15天躯干四肢皮肤出现散在米粒大小水疱10余个,到我院门诊疑类天疱疮,建议做皮肤组织病理.患者拒绝,入院前2天水疱明显增多,遍布全身,有低热、皮肤刺痛、全身乏力.2个月前患者妻子曾患带状疱疹。
经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全军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定于2010年4月14~17日在上海市(上海唐朝酒店)召开“第十二届全军皮肤科专业学术会议”。该学术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以利军队皮肤科同道们将两年中积累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工作成果进行充分交流。会议内容将继续发扬历届大会的传统,邀请国内及军内知名专家作特别演讲,阐述皮肤科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突出我军皮肤病防治研究成果。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近年来Uu 临床分离株耐药性日益严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下降.为了解本地区Uu感染的耐药趋势,对我院皮肤性病门诊2003-2008年分离到的Uu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期总结本地区Uu耐药规律的变化趋势。
患者男,45岁.因全身皮疹12年,皮肤变硬6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于1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部、颈部、胸前小片红色不高出皮面皮疹,逐渐增多并累及四肢.6年前,患者面部、手足出现皮肤肿胀,逐渐变硬,手指末端变细,难以捏起,口唇变薄,且双手足遇冷水易发白变紫疼痛,冬季为甚。
慢性荨麻疹在临床十分常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以对症为主,病情容易反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本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使治疗的理念不断更新.然而.临床上有时因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本质,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为此,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某些研究进展,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目的 比较SLE患者DNMT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探讨DNMT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SLE患者11例,正常人对照12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DNA提取后应用PCR结合测序方法检测并分析DNMT1基因的部分外显子exon1~exon7及相应的内含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做进一步基因型分析.结果 SLE患者中DNMT1外显子7与8之间内含子7存在21397位T→C(胸腺嘧啶→胞嘧啶)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