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翻译作品入手,再谈忠实标准。翻译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因此实践过程中,译者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译文要做到忠实,应因地制宜。本文搜集了一些狄更斯的译作来阐述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狄更斯写作手法与内容再译过程,讨论了忠实标准在新时期应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应是历时与共时的发展过程。总而言之,忠实标准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翻译准则。
关键词:忠实;动态;翻译;狄更斯
作者简介:张竞文(1992.4-),女,汉,吉林人,吉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一、前言
人类活动的开展产生了翻译,继而产生了翻译标准。作为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翻译改变着社会生活。翻译历史上有许多标准,但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即是忠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界定出现,与传统忠实标准发生了碰撞。忠实标准不单纯要求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还要传达情感。在实践中,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成为影响忠实的因素。因此,本文在不同角度认识忠实原则的基础上,对忠实提出了新的定义。忠实原则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标准,它应伴随着译者主体性和翻译历史性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忠实原则是历时与共时的,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同时,本文通过对狄更斯译文的分析,再次指出翻译实践应遵循动态的忠实原则,进而使译文更加贴近作者与读者。因此,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我们都应将忠实标准视为一个动态的标准来看待。
二、正确理解忠实标准
2.1忠实标准的提出
翻译实践随着人类活动而开展,忠实标准也随之面世。纵观国内外翻译发展史,忠实标准有着不同的定义与争论。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深入,加之傅雷,许愿冲等人对其标准的新定义,忠实标准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西方翻译史上的泰勒与奈达等人的翻译理论同样影响着我们对忠实标准的界定。回顾过去,我们已然对忠实标准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也同样有助于我们解决新时期的忠实问题。
2.2影响忠实标准的因素
作为翻译标准,忠实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但在实践过程中的忠实标准应受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的历史性因素制约。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我们都清楚地看到,译者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角色。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译者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没有集体的工作或讨论,译者是独立的,在进行翻译或口译时,他需要有自己的主体性。他的认知结构、语言能力、翻译策略和动机对译文的框架有着深远的影响。世上没有完美的翻译,面对同一内容,译作因人而异,因此产生的大量翻译大多与译者有着特殊的关系。但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完全自由,不能根据自己的思想翻译,必须遵循忠实标准。这也意味着译者在面对忠实原则上应倾入更多。要做到忠实,译者应首先扮演作者的角色,体会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脉络,准确把握语言的互相转换再进行翻译的再创作,实现从读者到译者再到读者的过程。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又是寄托于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之下的,其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与影响。译者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风俗习惯、地理人文、政治主张、经济发展等特定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的实践活动。不同时期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程度不同,这些差距虽可以通过译者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来弥补,但这也决定了永远不会有最优秀的译本出现。在语言表达层面上,译者也同样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同一作品的多个译文我们很难去说哪个更加忠实。因为他们都忠实于作者的意图并传达文章内容。因此,尽管措辞、审美价值与翻译方法不同,译作都被认为是忠实的。
2.3忠实标准的新视角
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入,翻译理论也随之变化。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后,许愿冲更是提出“三美”“三势”和“三化”来界定;西方也出现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这些理论的补充都体现出了翻译标准应向新的方向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忠实原则是一个动态的标准。翻译理论中包含了一些历史特征,表明忠实也应该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反之,时间也对其有所限制。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新思想不断涌现,忠实往往被赋予新的内容。例如,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判断其译本是否忠实时,要考虑作者的写作情感。此外,翻译也具有历史特点。每个译者都是特定时期的存在者。当进行翻译实践时,译者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一个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导致了不同译者理解上的差异,因此目标文本会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因此,在这一点上,忠实原则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赋予时代的内容。我们必须承认,忠实标准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标准。其次,作为一种感性活动,翻译受到译者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制约。因此,忠诚应该是宽容而不是受规范限制的。面对相同的翻译,读者的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必然会受到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原文作者和读者的生活属于不同的时代环境,所以当面对同一件事时,他们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忠实标准也应该是宽容的。
三、从狄更斯译本再看忠实准则
谈到查尔斯·狄更斯,人们总是会先想到他的批判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和其塑造的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翻看狄更斯的译本我们不难发现,译文文章内容与结构多与原作大体相近,但细究译文的选词与句式结构我们会发现译本多存在问题。拿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为例,该书通过漫游纪事对英国社会作全景式的透视,杂糅了幽默讽刺、象征、流浪汉体、现实主义等多种因素,并用丰富的语言和喜剧手法体现了其独特幽默的艺术构思。但应用忠实原则来对照原文与译本时,很多地方仍值得商榷。例如第二章中,匹克威克先生一早来到圣马丁广场的马车停车场处叫车,一句“This was the waterman.”的中译本就存在很多问题。译文中这句话被译成了:“这是一个车夫”,显然译者没有仔细通读文章就选取词语翻译了。这个“warterman”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指的并不是在行车过程中对匹克威克先生产生怀疑,并在车程结束后对其朋友大打出手叫嚷着说他们是告密者的车夫,而是一个揽活的伙计。下文中“for the information of his friend the waterman”也证实马车夫对这个揽活的伙计招待的生意并不是很满意,证明了这个“waterman”不是车夫。同时,在本章中仍有一处值得我们思考,“If the principal tower of Rochester Castle had suddenly walked from its foundation, and stationed itself opposite the coffee-room window, Mr. Winkle’s surprise would have been as nothing compared with the profound astonishment with which he had heard this address.”此处狄更斯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形容温克尔听到有人准确描述他的外衣而面露震惊之情。浏览了网上的译文,笔者认为很多译者在翻译时只是单纯将字面意思阐述出来,而没能表达出狄更斯在描述温克尔听到有人描述他的外衣,进而引起了一场对决的莫名其妙的感觉。此处的温克尔被误认并险遭遇害正是初遇大骗子金格尔期间,前面的震惊与后面他的自圆其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定是这样,’温克尔先生说,任由衣服从他手中滑落在地,‘我饭后喝酒太多了,很模糊地记得还抽着雪茄在街上乱走一气。事实是,我喝的太醉了--我一定换掉了衣服--去了某个地方--还侮辱了某一个人--毫无疑问;而送来的口信便是其可怕的后果。’温克尔先生说着这些话,转身向咖啡室方向走去,他抱定了阴郁可怕的决心,准备接受好斗的斯拉默大夫的挑战,并承受着可能发生的最坏的后果。”这种前后矛盾,却又不失喜剧特色的情节在该书中比比皆是,狄更斯正是假借这种幽默与讽刺批判着当时的社会百态。从实例中不难看出,在进行翻译实践活动时,对于写作手法的忠实,译者应更多的还原原文,反观作者的时代背景,突出表现讽刺夸张,用较多笔墨进行渲染,而不只是简单的描述事情的发展脉络,陈述过程。翻译这类文学作品,做到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倘若连译者都没把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上对待文本,那么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遗漏或是翻译实践中的欠译或过译现象就不可避免了。理论上的忠实标准随着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这一动态的过程也应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来,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而应更多地体现在译者的翻译实践中。
四、结语
纵观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忠实标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受译者主体性和翻译历史性因素的影响,忠实标准发生着巨大改变。大多数人认为忠实标准应是随着翻译活动不断变化的具有历时与共时特征的,同时忠实标准应是动态、变化的标准。虽然这一理论尚未成熟,仍有争议,但所有的理论都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得以发展的。在文章第三部分,笔者以对比狄更斯的多本译文为示例,表述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应用忠实标准仍基于字面层度,而未达到文学翻译的深层次。面对狄更斯的文本,译者未将讽刺、幽默、悲喜剧的情感翻译出来,生搬硬套的句式令读者颇感费解。因此,对忠实标准新视角的提出的不应只拘泥于翻译理论层面,而更多的是要应用在翻译的实践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正確的理论指导实践,翻译活动才会结出更多硕果。同时,这些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本论文还有待完善的空间。任何建设性意见和更正将不胜感激。虽有不足之处,但希望能对忠实准则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2-392.
[2]何云华. Faithfulness: A Tolerant and Dynamic Criterion in Translation [D]. 陕西: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3]莫雅平. 匹克威克外传[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关键词:忠实;动态;翻译;狄更斯
作者简介:张竞文(1992.4-),女,汉,吉林人,吉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一、前言
人类活动的开展产生了翻译,继而产生了翻译标准。作为人类最复杂的活动之一,翻译改变着社会生活。翻译历史上有许多标准,但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即是忠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界定出现,与传统忠实标准发生了碰撞。忠实标准不单纯要求原文与译文的一致性,还要传达情感。在实践中,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将成为影响忠实的因素。因此,本文在不同角度认识忠实原则的基础上,对忠实提出了新的定义。忠实原则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翻译标准,它应伴随着译者主体性和翻译历史性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忠实原则是历时与共时的,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同时,本文通过对狄更斯译文的分析,再次指出翻译实践应遵循动态的忠实原则,进而使译文更加贴近作者与读者。因此,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我们都应将忠实标准视为一个动态的标准来看待。
二、正确理解忠实标准
2.1忠实标准的提出
翻译实践随着人类活动而开展,忠实标准也随之面世。纵观国内外翻译发展史,忠实标准有着不同的定义与争论。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翻译活动的不断深入,加之傅雷,许愿冲等人对其标准的新定义,忠实标准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西方翻译史上的泰勒与奈达等人的翻译理论同样影响着我们对忠实标准的界定。回顾过去,我们已然对忠实标准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也同样有助于我们解决新时期的忠实问题。
2.2影响忠实标准的因素
作为翻译标准,忠实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但在实践过程中的忠实标准应受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的历史性因素制约。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我们都清楚地看到,译者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角色。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译者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没有集体的工作或讨论,译者是独立的,在进行翻译或口译时,他需要有自己的主体性。他的认知结构、语言能力、翻译策略和动机对译文的框架有着深远的影响。世上没有完美的翻译,面对同一内容,译作因人而异,因此产生的大量翻译大多与译者有着特殊的关系。但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完全自由,不能根据自己的思想翻译,必须遵循忠实标准。这也意味着译者在面对忠实原则上应倾入更多。要做到忠实,译者应首先扮演作者的角色,体会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脉络,准确把握语言的互相转换再进行翻译的再创作,实现从读者到译者再到读者的过程。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又是寄托于翻译活动的历史背景之下的,其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与影响。译者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风俗习惯、地理人文、政治主张、经济发展等特定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的实践活动。不同时期译者对原文的认识程度不同,这些差距虽可以通过译者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来弥补,但这也决定了永远不会有最优秀的译本出现。在语言表达层面上,译者也同样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同一作品的多个译文我们很难去说哪个更加忠实。因为他们都忠实于作者的意图并传达文章内容。因此,尽管措辞、审美价值与翻译方法不同,译作都被认为是忠实的。
2.3忠实标准的新视角
随着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入,翻译理论也随之变化。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后,许愿冲更是提出“三美”“三势”和“三化”来界定;西方也出现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这些理论的补充都体现出了翻译标准应向新的方向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忠实原则是一个动态的标准。翻译理论中包含了一些历史特征,表明忠实也应该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反之,时间也对其有所限制。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新思想不断涌现,忠实往往被赋予新的内容。例如,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在判断其译本是否忠实时,要考虑作者的写作情感。此外,翻译也具有历史特点。每个译者都是特定时期的存在者。当进行翻译实践时,译者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一个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导致了不同译者理解上的差异,因此目标文本会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读者。因此,在这一点上,忠实原则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赋予时代的内容。我们必须承认,忠实标准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标准。其次,作为一种感性活动,翻译受到译者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制约。因此,忠诚应该是宽容而不是受规范限制的。面对相同的翻译,读者的态度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必然会受到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原文作者和读者的生活属于不同的时代环境,所以当面对同一件事时,他们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忠实标准也应该是宽容的。
三、从狄更斯译本再看忠实准则
谈到查尔斯·狄更斯,人们总是会先想到他的批判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和其塑造的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翻看狄更斯的译本我们不难发现,译文文章内容与结构多与原作大体相近,但细究译文的选词与句式结构我们会发现译本多存在问题。拿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为例,该书通过漫游纪事对英国社会作全景式的透视,杂糅了幽默讽刺、象征、流浪汉体、现实主义等多种因素,并用丰富的语言和喜剧手法体现了其独特幽默的艺术构思。但应用忠实原则来对照原文与译本时,很多地方仍值得商榷。例如第二章中,匹克威克先生一早来到圣马丁广场的马车停车场处叫车,一句“This was the waterman.”的中译本就存在很多问题。译文中这句话被译成了:“这是一个车夫”,显然译者没有仔细通读文章就选取词语翻译了。这个“warterman”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指的并不是在行车过程中对匹克威克先生产生怀疑,并在车程结束后对其朋友大打出手叫嚷着说他们是告密者的车夫,而是一个揽活的伙计。下文中“for the information of his friend the waterman”也证实马车夫对这个揽活的伙计招待的生意并不是很满意,证明了这个“waterman”不是车夫。同时,在本章中仍有一处值得我们思考,“If the principal tower of Rochester Castle had suddenly walked from its foundation, and stationed itself opposite the coffee-room window, Mr. Winkle’s surprise would have been as nothing compared with the profound astonishment with which he had heard this address.”此处狄更斯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形容温克尔听到有人准确描述他的外衣而面露震惊之情。浏览了网上的译文,笔者认为很多译者在翻译时只是单纯将字面意思阐述出来,而没能表达出狄更斯在描述温克尔听到有人描述他的外衣,进而引起了一场对决的莫名其妙的感觉。此处的温克尔被误认并险遭遇害正是初遇大骗子金格尔期间,前面的震惊与后面他的自圆其说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定是这样,’温克尔先生说,任由衣服从他手中滑落在地,‘我饭后喝酒太多了,很模糊地记得还抽着雪茄在街上乱走一气。事实是,我喝的太醉了--我一定换掉了衣服--去了某个地方--还侮辱了某一个人--毫无疑问;而送来的口信便是其可怕的后果。’温克尔先生说着这些话,转身向咖啡室方向走去,他抱定了阴郁可怕的决心,准备接受好斗的斯拉默大夫的挑战,并承受着可能发生的最坏的后果。”这种前后矛盾,却又不失喜剧特色的情节在该书中比比皆是,狄更斯正是假借这种幽默与讽刺批判着当时的社会百态。从实例中不难看出,在进行翻译实践活动时,对于写作手法的忠实,译者应更多的还原原文,反观作者的时代背景,突出表现讽刺夸张,用较多笔墨进行渲染,而不只是简单的描述事情的发展脉络,陈述过程。翻译这类文学作品,做到百分之百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倘若连译者都没把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上对待文本,那么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遗漏或是翻译实践中的欠译或过译现象就不可避免了。理论上的忠实标准随着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这一动态的过程也应应用到实践的过程中来,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而应更多地体现在译者的翻译实践中。
四、结语
纵观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忠实标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受译者主体性和翻译历史性因素的影响,忠实标准发生着巨大改变。大多数人认为忠实标准应是随着翻译活动不断变化的具有历时与共时特征的,同时忠实标准应是动态、变化的标准。虽然这一理论尚未成熟,仍有争议,但所有的理论都是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得以发展的。在文章第三部分,笔者以对比狄更斯的多本译文为示例,表述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应用忠实标准仍基于字面层度,而未达到文学翻译的深层次。面对狄更斯的文本,译者未将讽刺、幽默、悲喜剧的情感翻译出来,生搬硬套的句式令读者颇感费解。因此,对忠实标准新视角的提出的不应只拘泥于翻译理论层面,而更多的是要应用在翻译的实践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用新的正確的理论指导实践,翻译活动才会结出更多硕果。同时,这些实践也是检验翻译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本论文还有待完善的空间。任何建设性意见和更正将不胜感激。虽有不足之处,但希望能对忠实准则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修订版)[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2-392.
[2]何云华. Faithfulness: A Tolerant and Dynamic Criterion in Translation [D]. 陕西: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3]莫雅平. 匹克威克外传[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