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4年中国与巴西建交至今,中巴双边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两国从建交之初的“谨慎外交”发展成多领域广泛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巴关系因此而成为当前南南合作的典范。2009年5月中旬,在巴西总统卢拉对中国的第二次国事访问中,两国政府着手制定2010—2014年共同行动计划,这也标志着中巴关系正朝着“深化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扩大互利双赢的务实合作”、“促进内涵丰富的人文交流”和“密切协调配合的多边合作”等多个方向发展。
中巴关系历史回顾
1974年上台的巴西盖泽尔军政府对1964年开始的军政府外交政策做出了较大调整,改变了前几届军政府推行的“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抛弃“意识形态边疆”等外交主张,转而实施“负责任的实用主义”的多元化外交战略。巴西政府外交思想的转变推动了巴西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成为该时期巴西外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974年3月15日,盖泽尔就任巴西总统,5个月后,巴西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菲格雷多成为巴西历史上首位访问中国的总统。
1985年巴西恢复民主政治后,为了增强巴西外交的自主性,巴西再民主化后的首届文人政府萨尔内政府努力拓宽外交空间,其中加快中巴关系发展成为当时巴西政府的重要外交选择。1988年萨尔内访华,在萨尔内与邓小平的这次历史性会晤中,双方提出了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和“拉美世纪”,这种富有远见的共识促成了中巴两国关系由此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巴两国政府间的互信得到了不断增强,而各自在对方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时代,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反映出当前中巴两国关系发展的现状,同时也指明了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自此开始,两国关系进入不断深化和提升阶段:2004年两国元首实现互访;2006年召开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07年启动战略对话;2008年两国元首举行三次会晤,等等。概括而言,建交35年以来的中巴双边关系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一、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从1974年建交到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之间高层互访非常有限,但自1993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高层互访的级别及频率均有大幅提高。2004年,胡锦涛主席和卢拉总统的互访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高度,双边关系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2009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巴西时表示“中巴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其意义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这是中国对当前和未来中巴关系的准确定位。2009年5月,卢拉总统对中国的第二次国事访问夯实了中巴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间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增強。
在高层互访的推动下,两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持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并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都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比如巴西政府在涉台、涉藏等重大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2007年8月,巴西外交部发表新闻公报,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反对台湾“入联公投”。同时巴西支持中国“入世”、成为美洲国家组织观察员和加入美洲开发银行。中国政府则支持巴西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支持巴西加入亚洲开发银行,等等。
二、双边互动已初步实现机制化
1985年,中巴两国外交部建立定期磋商制度,迄今已举行了14次政治磋商,定期磋商制度为两国政府在重大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提供了有效渠道。另外,自2004年两国签署建立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已在该机制下建立包括政治、经贸、科技、航空、文化、农业、能源矿产和教育在内的8个分委会;2006年两国还建立了立法机构定期交流机制,2007年建立并启动了战略对话机制。对话渠道的丰富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国相互了解,而且也为中巴双边关系的深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中巴经贸实现飞跃式增长
建交35年以来,中巴经贸关系经历了质的飞跃。1974年,中国双边贸易额仅为1742亿美元,虽然在1985年中巴贸易额一度达到12亿美元,但在1993年之前一直在10亿美元之内徘徊。1993年,中巴贸易额增至10.8亿美元,自此开始,中巴贸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仅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两年的负增长。
从1999年起,两国贸易增长势头非常强劲,从1999年的18.5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85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了将近26倍。2009年3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家,4月,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32.3亿美元,超过巴美双边贸易额28.1亿美元,中国取代美国保持80年之久的“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巴西也成为当前中国的第九大进口来源国。巴西工业、发展和外贸部部外贸局长韦伯
中巴关系历史回顾
1974年上台的巴西盖泽尔军政府对1964年开始的军政府外交政策做出了较大调整,改变了前几届军政府推行的“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战略,抛弃“意识形态边疆”等外交主张,转而实施“负责任的实用主义”的多元化外交战略。巴西政府外交思想的转变推动了巴西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成为该时期巴西外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974年3月15日,盖泽尔就任巴西总统,5个月后,巴西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菲格雷多成为巴西历史上首位访问中国的总统。
1985年巴西恢复民主政治后,为了增强巴西外交的自主性,巴西再民主化后的首届文人政府萨尔内政府努力拓宽外交空间,其中加快中巴关系发展成为当时巴西政府的重要外交选择。1988年萨尔内访华,在萨尔内与邓小平的这次历史性会晤中,双方提出了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和“拉美世纪”,这种富有远见的共识促成了中巴两国关系由此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巴两国政府间的互信得到了不断增强,而各自在对方外交战略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时代,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反映出当前中巴两国关系发展的现状,同时也指明了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自此开始,两国关系进入不断深化和提升阶段:2004年两国元首实现互访;2006年召开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07年启动战略对话;2008年两国元首举行三次会晤,等等。概括而言,建交35年以来的中巴双边关系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一、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从1974年建交到20世纪90年代初,两国之间高层互访非常有限,但自1993年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两国高层互访的级别及频率均有大幅提高。2004年,胡锦涛主席和卢拉总统的互访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提高到新的高度,双边关系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2009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巴西时表示“中巴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进一步加强合作,其意义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这是中国对当前和未来中巴关系的准确定位。2009年5月,卢拉总统对中国的第二次国事访问夯实了中巴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间政治互信得到进一步增強。
在高层互访的推动下,两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持着密切的协调与合作,并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都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比如巴西政府在涉台、涉藏等重大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2007年8月,巴西外交部发表新闻公报,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反对台湾“入联公投”。同时巴西支持中国“入世”、成为美洲国家组织观察员和加入美洲开发银行。中国政府则支持巴西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支持巴西加入亚洲开发银行,等等。
二、双边互动已初步实现机制化
1985年,中巴两国外交部建立定期磋商制度,迄今已举行了14次政治磋商,定期磋商制度为两国政府在重大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提供了有效渠道。另外,自2004年两国签署建立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已在该机制下建立包括政治、经贸、科技、航空、文化、农业、能源矿产和教育在内的8个分委会;2006年两国还建立了立法机构定期交流机制,2007年建立并启动了战略对话机制。对话渠道的丰富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国相互了解,而且也为中巴双边关系的深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中巴经贸实现飞跃式增长
建交35年以来,中巴经贸关系经历了质的飞跃。1974年,中国双边贸易额仅为1742亿美元,虽然在1985年中巴贸易额一度达到12亿美元,但在1993年之前一直在10亿美元之内徘徊。1993年,中巴贸易额增至10.8亿美元,自此开始,中巴贸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仅在1998年和1999年出现两年的负增长。
从1999年起,两国贸易增长势头非常强劲,从1999年的18.5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485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了将近26倍。2009年3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西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家,4月,中巴双边贸易额达到32.3亿美元,超过巴美双边贸易额28.1亿美元,中国取代美国保持80年之久的“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而巴西也成为当前中国的第九大进口来源国。巴西工业、发展和外贸部部外贸局长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