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的巅峰、天边的牧场、圣湖的传说……
西藏对我们而言,有太多的荣光与敬仰。
8月3日,“寰行中国”2016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第三程“高山仰止”在林芝正式启程,这一程,我们行驶在云端,探寻西南藏区的瑰丽风景,也描绘关于信仰的模样。
传承:继往开来的古老文明
传统村落里的非遗文化
当我走到位于林芝的南伊乡才召村村口的时候,清一色的新式人字形房屋映入眼帘,村内平坦的水泥路,疏密有致的绿化,让我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康村一样。而在2005年之前,在这里居住的珞巴族人还在山上过着游牧的生活。
本次线路的“别克文化大讲堂”就在这里进行,大讲堂的主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珞巴服饰的传承人达瓦,也是这里的老村长,他介绍说,以前的珞巴族人遵循父系氏族制,他们常常深入山林,以古老的射箭技法狩猎,也以此维系生计。
但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改变,古老的珞巴文化也面临着失传,这些年来,达瓦坚持用一针一线,缝制传统衣饰,也悉心打理着民族村。“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会讲珞巴语,也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他的语调颇为坚定。
传世好刀的诞生
在来到拉孜之前,我已经听闻了关于拉孜藏刀太多的“传说”:拉孜藏刀出产于孜隆乡,该乡仅有一户制刀作坊,却名震藏区;这刀据说还曾经是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著名武器之一……
听多了不免也有些担心,这些“传说”会不会让原本的传世宝变成纯粹敛财的工具?可当进入这家制刀作坊,原本的担心就烟消云散了,几名工匠正心无旁骛地坐着,手中的刀具在敲敲打打间,也一点点有了精彩的模样。
这里就是工匠普达瓦的家,他曾于2009年获得过国家文化部颁发认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的家族六代打刀,年事已高的他除了亲自“上阵”外,更是带着两个儿子分工明确,古老工艺在这里得到严谨地对待,眼见传承正在延续,很是让人感慨。
布达拉宫的荣光
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传说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唯美的爱情故事,让布达拉宫一度满足了我对藏区的全部幻想。这座建筑有着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花岗石的墙体、金碧辉煌的金顶和经幡交相映辉;白、红、黑、黄四种颜色的装饰分别意味着安详、智慧、友好和幸福;而建筑的形体又是层层套接的,处处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据介绍,这里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对于传承的虔诚,让人为之深深折服。其中壁画达到了二千五百余平方米,佛塔近千座、各类佛教塑像上万座、唐卡数不胜数,更有历史上明清两代皇帝封赐的金册、金印、玉印等无数工艺珍玩。
创新:西南藏区的旧貌新颜
博物馆和手艺人
现在的拉萨更像是座海纳百川的现代化都市,很多新鲜事物、外来文化都能在此找到立足之地,一日午后,我们在街边的尼泊尔餐厅享用过一顿满足的午饭,在市区回民区附近发现一个小隐于市的院子,走进去却是别有天地。
这里是拉萨古艺建筑美术公司的所在,也是现在市面上公认的品质至好的唐卡以及佛像的出产地,而别克特别安排的手工体验课就在院中另一家主营藏式工艺品的卓番林中进行。
这家工艺品商店里摆满了经过现代改良的藏式工艺品,古老的纹样在设计师和手工艺者们的再创作下,变成一件件颇具时尚气息的商品。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藏族编织,这些雪域手工艺者们向“寰行中国”的团队传授了藏族传统的编织技艺,比如,缝完一个有着当地纹样的小猴子钱包,这让车队里不少男同胞都犯了难,但看着钱包一点点成型,依旧是一件让人颇有成就感的事。
最易让人“亲近”的冰川
如果说羊卓雍措是柔和的“碧玉”,那卡若拉冰川就该是冷艳的“钻石”,它是特别的,因为在颜色上“黑白相间”,这是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的尘土覆盖,造就了黑白分层的形态,又因其就在公路边上,犹如一幅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也被称为最易“亲近”的冰川。
对卡若拉冰川最早有所耳闻是因其是著名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地,据说当年为了营造逼真的雪崩效果,炸毁了部分古冰川,再也无法修复,想来也是令人十分痛心。
如今这里的保护措施严格,也修建起了观景栏桥,蜿蜿蜒蜒的,让人可以真切感受得到大自然的威严,也让人平添了一丝敬畏心,相信以今日的环保意识,再不会重演当年的“悲剧”了。
后藏圣地的现代医院
作为后藏的中心,日喀则有扬名世界的“女神”珠穆朗玛,自然也有杰出的佛教建筑代表,首屈一指的便是位于尼色日山下的扎什伦布寺,其与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并称“四大寺”。然而最让人深感意外的,当属与寺院同在“一个屋檐下”的藏医院,与其他医院最大的不同,是这里医生们的白大褂下,穿的都是绛红色的袈裟。
了解下才得知,这家原名叫“吉吉纳卡”的藏医院曾是西藏和平解放前日喀则唯一的一家医疗机构。如今,医院的传统建筑下,门诊室、输液室、透视室和取药窗口等设置齐整,x光、心电图等先进的科学辅助器材应有尽有,但藏药的应用仍是这里主要研究的方向。
到访的当日,这里依旧人声鼎沸,当地农牧民、僧人等患者秩序井然,而我们似乎也亲眼见证了这座古老院落中那些哨悄发生着的尝试与进步。
西藏对我们而言,有太多的荣光与敬仰。
8月3日,“寰行中国”2016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第三程“高山仰止”在林芝正式启程,这一程,我们行驶在云端,探寻西南藏区的瑰丽风景,也描绘关于信仰的模样。
传承:继往开来的古老文明
传统村落里的非遗文化
当我走到位于林芝的南伊乡才召村村口的时候,清一色的新式人字形房屋映入眼帘,村内平坦的水泥路,疏密有致的绿化,让我感觉好像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康村一样。而在2005年之前,在这里居住的珞巴族人还在山上过着游牧的生活。
本次线路的“别克文化大讲堂”就在这里进行,大讲堂的主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珞巴服饰的传承人达瓦,也是这里的老村长,他介绍说,以前的珞巴族人遵循父系氏族制,他们常常深入山林,以古老的射箭技法狩猎,也以此维系生计。
但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改变,古老的珞巴文化也面临着失传,这些年来,达瓦坚持用一针一线,缝制传统衣饰,也悉心打理着民族村。“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会讲珞巴语,也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他的语调颇为坚定。
传世好刀的诞生
在来到拉孜之前,我已经听闻了关于拉孜藏刀太多的“传说”:拉孜藏刀出产于孜隆乡,该乡仅有一户制刀作坊,却名震藏区;这刀据说还曾经是西藏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著名武器之一……
听多了不免也有些担心,这些“传说”会不会让原本的传世宝变成纯粹敛财的工具?可当进入这家制刀作坊,原本的担心就烟消云散了,几名工匠正心无旁骛地坐着,手中的刀具在敲敲打打间,也一点点有了精彩的模样。
这里就是工匠普达瓦的家,他曾于2009年获得过国家文化部颁发认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藏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的家族六代打刀,年事已高的他除了亲自“上阵”外,更是带着两个儿子分工明确,古老工艺在这里得到严谨地对待,眼见传承正在延续,很是让人感慨。
布达拉宫的荣光
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传说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唯美的爱情故事,让布达拉宫一度满足了我对藏区的全部幻想。这座建筑有着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花岗石的墙体、金碧辉煌的金顶和经幡交相映辉;白、红、黑、黄四种颜色的装饰分别意味着安详、智慧、友好和幸福;而建筑的形体又是层层套接的,处处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据介绍,这里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对于传承的虔诚,让人为之深深折服。其中壁画达到了二千五百余平方米,佛塔近千座、各类佛教塑像上万座、唐卡数不胜数,更有历史上明清两代皇帝封赐的金册、金印、玉印等无数工艺珍玩。
创新:西南藏区的旧貌新颜
博物馆和手艺人
现在的拉萨更像是座海纳百川的现代化都市,很多新鲜事物、外来文化都能在此找到立足之地,一日午后,我们在街边的尼泊尔餐厅享用过一顿满足的午饭,在市区回民区附近发现一个小隐于市的院子,走进去却是别有天地。
这里是拉萨古艺建筑美术公司的所在,也是现在市面上公认的品质至好的唐卡以及佛像的出产地,而别克特别安排的手工体验课就在院中另一家主营藏式工艺品的卓番林中进行。
这家工艺品商店里摆满了经过现代改良的藏式工艺品,古老的纹样在设计师和手工艺者们的再创作下,变成一件件颇具时尚气息的商品。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藏族编织,这些雪域手工艺者们向“寰行中国”的团队传授了藏族传统的编织技艺,比如,缝完一个有着当地纹样的小猴子钱包,这让车队里不少男同胞都犯了难,但看着钱包一点点成型,依旧是一件让人颇有成就感的事。
最易让人“亲近”的冰川
如果说羊卓雍措是柔和的“碧玉”,那卡若拉冰川就该是冷艳的“钻石”,它是特别的,因为在颜色上“黑白相间”,这是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的尘土覆盖,造就了黑白分层的形态,又因其就在公路边上,犹如一幅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也被称为最易“亲近”的冰川。
对卡若拉冰川最早有所耳闻是因其是著名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地,据说当年为了营造逼真的雪崩效果,炸毁了部分古冰川,再也无法修复,想来也是令人十分痛心。
如今这里的保护措施严格,也修建起了观景栏桥,蜿蜿蜒蜒的,让人可以真切感受得到大自然的威严,也让人平添了一丝敬畏心,相信以今日的环保意识,再不会重演当年的“悲剧”了。
后藏圣地的现代医院
作为后藏的中心,日喀则有扬名世界的“女神”珠穆朗玛,自然也有杰出的佛教建筑代表,首屈一指的便是位于尼色日山下的扎什伦布寺,其与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并称“四大寺”。然而最让人深感意外的,当属与寺院同在“一个屋檐下”的藏医院,与其他医院最大的不同,是这里医生们的白大褂下,穿的都是绛红色的袈裟。
了解下才得知,这家原名叫“吉吉纳卡”的藏医院曾是西藏和平解放前日喀则唯一的一家医疗机构。如今,医院的传统建筑下,门诊室、输液室、透视室和取药窗口等设置齐整,x光、心电图等先进的科学辅助器材应有尽有,但藏药的应用仍是这里主要研究的方向。
到访的当日,这里依旧人声鼎沸,当地农牧民、僧人等患者秩序井然,而我们似乎也亲眼见证了这座古老院落中那些哨悄发生着的尝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