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若渴的进取精神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356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北大燕园第一次在春天迎来新学生。李克强就是其中之一。“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虽然是1978年初入学,但他们仍被称为“七七级”大学生。当时,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批重返校园的学子,在极度渴求知识的同时,更自觉地肩负起影响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责任。他们骑自行车到八一湖朗诵热烈赞美时代的诗歌;他们看排球比赛,为中国队的胜利激情游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他们写小说,描绘出灿烂的人生梦想。作为时代的佼佼者,李克强在思考:如何才能先人一步?
  意气风发的“黄埔一期”
  当时的李克强清瘦、冷静,显示出同龄人少见的成熟。他就读的是北大法律系,那时候的法律还属于绝密专业,对学生的选拔标准很高。因为是党员,且分高学优,李克强才被“调剂”到这里。优中选优使得“七七级”法律系成为法学院教授杨敦先口中的“黄埔一期”,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浓眉大眼的李克强说话不多,长期的农村生活让他格外自律,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没课时,他大清早就背着个黄色军用挎包去图书馆,除了午饭和晚饭,一直要待到闭馆才离开。
  在英语的学习上,李克强尤其下功夫。经历过“文革”的那一代,小学中学基本都“赋闲”在家,英语基础几乎为零。“七七级”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差,有的甚至一个单词都不会。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李克强自己做了一个小本子,正面英语单词,反面中文解释。每天无论是去食堂吃饭,还是外出坐公交,他随时随地都拿着小本子苦记硬背。在点滴的积累中,李克强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很快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一次,李克强与同学何勤华一起听外国专家的讲座,专家反复讲到一个名词:canon law,何勤华被这个生僻的词语弄得云里雾里。李克强脱口而出,canon law就是教会法。“那次之后,我开始对他的外语水平感到钦佩。”何勤华多年后回忆道。
  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李克强还翻译了1万多字的《英国宪法资料》。这本书后来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采用;他翻译的《英国宪法史纲》,也由北大法律系打印,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何勤华在日记中写到此事,连连惊叹“克强同学真不简单”。
  对英语的“偏爱”并没有影响李克强对专业课的学习。为了学好国际商法这门课,他和几个同学到荣毅仁创办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实习;学习海商法时,他又和同学跑去天津新港实地考察。那时,许多同学甚至不知国际商法和海商法为何物,而李克强已经在图书馆借经济法等方面的英文原著来阅读。之后许多年,他一直保持着读英语原著的习惯。
  低调的才子
  在北大,李克强给同学的印象是行事低调,冷静温和。
  拍集体照的时候,他总是站在后面,或者最边上;饭桌上,他不制造话题而宁愿跟随话题;他穿着朴素,大学4年几乎只有两件外套、两条裤子轮换着穿;对于吃,他更不讲究,总是随便吃点东西,喝几口冷水。
  然而,李克强依然是同学关注的焦点。课间休息时,他总是会被前来请教英语和专业问题的同学团团围住,每次都有问必答,而且“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课堂讨论时,他又展现出深刻、言辞犀利的一面。杨敦先教授就曾表示,李克强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
  大三时,才华横溢的李克强提交了论文《法治机器与社会的系统、信息及控制》,该文不仅被评为优秀论文,还得到了龚祥瑞教授的赞赏。龚祥瑞是知名的宪法行政法学家,不仅学识渊博,对学生更是毫无保留,李克强多次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在众多北大骄子中,李克强深得龚祥瑞教授的喜爱,他曾草拟一篇文章,介绍计算机将与法律联姻的动向,让李克强找国外资料补充,改完后,龚教授没怎么修改就决定投稿,联名发表。
  李克强还热心于学生活动,很快被选为北京大学法律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他曾撰写文章投诸报刊,批评北大教风虚浮,要求改革教学课程,让同学们叹服。评选学生会主席时,大家一致想到了“最成熟”的李克强,认为他无论办事能力、老练程度还是在同学间的威信,都数一数二,当时就有同学称他极有可能在仕途上获得不凡成就。
  在哪都能发光
  书卷气重、外语优秀、涉猎广泛,如果不是因为命运这个推手,也许今天的李克强会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或律师。
  1982年1月,李克强带着全优生的荣誉毕业,是全校27位优秀毕业生之一。毕业前夕,许多同学都准备赴欧美留学,李克强也有此意,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复习出国预备研究生考试的相关课程。以他的成绩,留学名额十拿九稳。
  然而,命运将他推往了另外一条路。当时北大党委副书记马石江看中了李克强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10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任团委书记。最终,李克强放弃了留学,选择留校。这一消息震动北大校园,议论四起,不少人觉得李克强亏了,而事实证明,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
  留校后,李克强独具匠心地组织了北大第一届文艺周,在短短9天内,就演出了100多个文艺节目。一时间,北大共青团摆脱了刻板,变得有活力,深得学生喜爱。当时,北大共青团干部不但数量少,业务素质也不高。为全面加强共青团队伍,李克强做了另一件大事——创立北大团校。团校主要学习共青团历史、团干部领导艺术、公文写作等课程,还举办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项活动。很快,北大团校便成为学生心目中有分量的“政治代表队”。
  工作之余,李克强还见缝插针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他作为第一译者,和杨百揆、刘庸安一起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这部法律著作中常有一些古词语,难懂且难译。较真的李克强常为一两个译名推敲至深夜,毫不懈怠。一次,李克强遇到一个词语,想了很久也弄不通。恰好那天他参加校外会议,与国学大师季羡林同住在西苑饭店。他便向季先生请教,季先生当即回答了他,但又说,“你可以先这样译”。当天晚上,李克强发现季先生没有住在饭店,第二天返回后,季先生向李克强补充了这个词的由来和其他多种含义。“我不敢想象季先生是否因为这件事而返校,但我敢肯定季先生当晚认真地查阅了这个词。也许,季先生并不是一定要向我传授某种知识,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诠释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含义。”事隔多年,李克强在文章《师风散记》里忆起此事,仍感慨不已。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影响了李克强,更启发了他日后的工作、处世之道。
  在这期间,经朋友介绍,李克强结识了比自己小两岁的程虹。不久后,两人结婚。如今,程虹已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教授。两人育有一女。
  1982年12月31日,在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李克强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不久,他告别了留下自己青春脚印的燕园,从此步入政坛。5年间,他在北大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修养了求真的学风,陶冶了务实的性情。2011年5月,李克强再次回到草木葱茏的母校燕园,出席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火炬点燃和传递启动仪式。他在校史馆展览大厅看着一幅幅红楼老照片,感慨万千:“我就是77级入校的。”他在校园俯瞰图上一边指一边说:“这里是我们当时住过的宿舍楼,这里是教室的位置,这里当时是大饭厅……”
其他文献
侯逸凡已经拉开与同时代女棋手的距离,一如当年的小波尔加。这不光因为她遥遥领先的等级分,更在于她实战中难以撼动的统治力。她的四次世界冠军,有三次产生于被认为真正能体现棋手实力的多盘慢棋对抗赛中。而这三场比赛,三个不同对手,总共24盘,没有人能从侯逸凡手中赢下哪怕一盘。而女棋王,才刚刚22岁。中超开战,CBA进入总冠军争夺,中国女足取得奥运门票,国乒团体世锦赛包揽两冠,莎拉波娃药检阳性,阿尔法围棋击败
读书人爱读“书话”,大抵由一种亲切感使然。那些高头讲章、宏篇巨制固然能启人心智,但毕竟是嚼余之物,在我只当资料而搜集。书话则不然,虽则与高头讲章、长篇宏论相比,略显微末,但自微末中正显明读书人本色。  近读陈平原《书里书外》便觉别是一番风味。作者践行着“既谈书里,又谈书外”的原则,谈读书人事而不囿于是,旁及其他,随意点拔,撩人心尖。  “京华买书记”叙作者个人在京都买书所到之地和买书的“酸甜苦辣”
一    黄昏,路两边的梧桐树上仍旧是聒噪不断的蝉声。  身旁的一家音像店放起了周杰伦的专辑,我迟疑了一会儿收起耳机,稍稍一偏头,闭起眼睛仔细聆听。那带有一些磁性的声音使我的思绪延伸,夕阳把我的影子越拉越长。我怔怔地用食指堵住自己的右耳,像说呓语一般轻声哼起来,对着落日一步一步地走在还是有些烫人的夏天的柏油马路上。    二    我们真正熟悉起来,是2008年尾巴上的时候。  11月末,寒冷的空
在台湾淘书的经历甚是愉快,可圈可点之处不少。但尤为值得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是二0一0年和二0一五年两次做访问学者而有的淘书小高潮。  二0一0年最后一个季度,我受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的邀请,做三个月的访问研究员。此行在与台湾同行交流学问上颇有收获自不待言。这三个月还有一个意外惊喜,就是淘了整整十六箱旧书。这之前到台北开会,只是零零星星地买了些旧书,对台湾的旧书业印象不深,没觉得台
(一)  泥巴街有一家勇气铺,专门收购和出售勇气。  铺子装饰得很简单,除了门边挂着一个野牛头骨和一把黑铁叉外,也看不出跟别的店铺有什么不同。在简陋的陈列柜里,有着各种古怪的瓶瓶罐罐,马蹄形的、葫芦形的、圆形的、酒杯形的……至于颜色,多半是朱砂红和火红,也有橘红和柠檬黄的,一派艳丽。  铺子的老板叫毛姑,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人们都喜欢到这里买一些平常的勇气,比如走夜路的勇气、穿越森林的勇气、冬天
《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一书的主旨依照作者郝大维(David Hall)和安乐哲(Roger Ames)所言,是从社群主义的立场和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为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之价值所做的辩护,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所做的一种乐观主义展望。作者认为西方那种“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这种核心传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11页),相应地,围绕此种价值理念形成的
为“五月光州”的全国化    在纪念“五·一八”民众抗争二十六周年和“六·一五”南北宣言六载春秋之际,南、北、海外共同举办的民族统一庆典在光州举行。虽然不管是从韩国民主化的过程中“五·一八”所占据的位置来看,还是从八十年代末期便已出现了“从五月到统一”的口号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共同活动早就应该举行了。民族共同举办的光州活动的开展,对于我这个从参与七十年代末期的教育民主化运动事件开始就跟光州和全南大学
一  很难想象,出生在贫寒家庭,从小就被卖到梆子戏班里学戏且一辈子以演戏为生的荀慧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记日记,且持续数十年而不辍。他斋名小留香馆,故日记题名为《小留香馆日记》。  从一九二五到一九六六年的四十多年里,《小留香馆日记》累积多达四十四本(一说四十五本)。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批日记历经劫难,在社会剧烈动荡和政权几度更迭的数十年里得以保持全貌。“文化大革命”中荀慧生受到冲击,包括日记在内的
来俄罗斯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两年前的欧洲杯,俄罗斯人与英国足球流氓爆发了冲突。当时,很多球迷开始对俄罗斯世界杯的治安忧心忡忡。今年上半年,因为“间谍案”,俄罗斯与英国的外交关系交恶,为俄罗斯世界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整个世界杯期间俄罗斯的组织工作卓有成效,没有发生任何球迷骚乱。在决赛现场出现了4名球迷冲进场内的不和谐音符,被安保人员迅速制服,事态没有扩大。不可否认,由于外交方
世纪之交,中国与俄罗斯因其巨大的变革被联系在一起。苏联解体所造成的重大后果不需赘述,然而在中国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将会对中国一百年乃至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做出怎样的评述?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除了中国在近二三十年间经济不断发展之外,一定还有很多其他可谈之处,我想应有以下几点:  在二十一世纪,城市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要聚居地。城市化进程将真正的“激素效应”带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