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初中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探讨如何疏导逆反心理的策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努力克服逆反心理;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班集体,优化学习环境;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学校教育中,逆反心理是目前初中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经调查表明,初中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甚至对立,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科学有效地疏导学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1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1学生身心发展因素: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多,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2家庭和社会因素
1.2.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家长认识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沟通交流,不考虑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逆反心理。
(2)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的不和、争吵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1.2.2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可能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初中生,腐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1.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去实现的。如果教师忽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加之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一味地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要求学生,则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啰嗦,随意拖堂,教法单一,作业过量;讽刺挖苦,当众训斥,告状揭短,秋后算帐;偏爱优生,轻视差生。此外,把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误作早恋看待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2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对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
2.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努力克服逆反心理
(1)调整认知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如在我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中,教师是这样疏导一位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你想追求自由、独立,老师能理解,但这不一定要通过反叛老师、家长才能做到。况且逆反也不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表现,而只是一种偏激、非理性的表现,不能证明你的独立。固然,有时家长、老师难免言辞过激,方法也欠妥,但他们大多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为晚辈、学生应该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通过这次的心理辅导,这位学生大有醒悟,为以后消除逆反心理打下了基础。
(2)提高文化修养、广闻博见。告诉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应多读书、多思考,广博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多方面地看问题,不要因“逆耳”而否定了老师、家长的“忠言”。
(3)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合理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懂得:合理的想象,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思维训练。
(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成败。有的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有偏见,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教他们学会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
2.2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手段,研究新的教学方式,研究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善于借助报刊,影视,结合教学,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平时多跟学生交流谈心,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策略,化解师生冲突。教师应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的潜力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3)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多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2.3创造良好的班集体,优化学习环境
(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让他们逐渐消除逆反心理。
(2)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民主,选好班干部,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十分重要,为此,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4.1定期召开家长会,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在学生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和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他们。提倡一种平等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多一点鼓励和赞美,消除逆反心理的产生。
2.4.2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架起一座全方位矫正逆反心理的桥梁。通过家访,多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为逆反心理的疏导提供条件。
总之,造成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逆反心理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要疏导逆反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我们教师要正确对待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华.《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青年教师》.
[2]陈浩莺主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成因;疏导
逆反心理是指人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学校教育中,逆反心理是目前初中生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经调查表明,初中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甚至对立,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科学有效地疏导学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1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1学生身心发展因素: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多,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2家庭和社会因素
1.2.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家长认识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缺乏应有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沟通交流,不考虑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当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动手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逆反心理。
(2)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的不和、争吵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从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1.2.2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可能影响敏感而好奇的初中生,腐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1.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去实现的。如果教师忽视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适应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加之在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一味地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要求学生,则难免会出现不恰当的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引起学生逆反心理的诸因素中,教师的不当行为的确不容忽视。根据调查卷的反映,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教师行为有:重复啰嗦,随意拖堂,教法单一,作业过量;讽刺挖苦,当众训斥,告状揭短,秋后算帐;偏爱优生,轻视差生。此外,把男女生的正常交往误作早恋看待也会引起逆反心理。
2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
对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
2.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努力克服逆反心理
(1)调整认知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如在我校开展的心理咨询活动中,教师是这样疏导一位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你想追求自由、独立,老师能理解,但这不一定要通过反叛老师、家长才能做到。况且逆反也不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表现,而只是一种偏激、非理性的表现,不能证明你的独立。固然,有时家长、老师难免言辞过激,方法也欠妥,但他们大多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为晚辈、学生应该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通过这次的心理辅导,这位学生大有醒悟,为以后消除逆反心理打下了基础。
(2)提高文化修养、广闻博见。告诉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狭隘。应多读书、多思考,广博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思想,要学会多方面地看问题,不要因“逆耳”而否定了老师、家长的“忠言”。
(3)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合理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懂得:合理的想象,它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自我思维训练。
(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成败。有的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有偏见,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对自我心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教他们学会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
2.2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手段,研究新的教学方式,研究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善于借助报刊,影视,结合教学,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平时多跟学生交流谈心,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策略,化解师生冲突。教师应充分利用“期待”、“暗示”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的潜力来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心理。
(3)教师要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多回忆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想法和做法,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2.3创造良好的班集体,优化学习环境
(1)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提升品德,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让他们逐渐消除逆反心理。
(2)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民主,选好班干部,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2.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十分重要,为此,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4.1定期召开家长会,教给家长一些教育方法。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在学生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和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他们。提倡一种平等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多一点鼓励和赞美,消除逆反心理的产生。
2.4.2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架起一座全方位矫正逆反心理的桥梁。通过家访,多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为逆反心理的疏导提供条件。
总之,造成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逆反心理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要疏导逆反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我们教师要正确对待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建华.《班级管理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青年教师》.
[2]陈浩莺主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