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踐中,让学生经历敢说、想说、能说、会说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敢说;想说;能说;会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执教者都希望学生能正确流利、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以便课前设计好的双边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学生能踊跃发言,同时也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外在表现。但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敢说、会说,还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
一、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说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的老师上课时,脸色阴沉,目光四射,学生如临大敌,不敢有半点言语。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旦出现偏差,便遭到厉声训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敢举手发言,课堂也就变成教师讲的天下了。要使学生敢于发言,不胆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并愿意与老师接触,喜爱老师,同时还要解决好学生的后顾之忧,就是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误差时,不会遭到“白眼”。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学生时,慎用“回答错误”等类的话语。学生即使回答有误,教师也应肯定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或语言表达上的优点,决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有一位教师借班上公开课,由于上课教师比较陌生,加上听课的教师也比较多,学生回答问题有顾虑。当有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清晰响亮,基本正确时,这位教师抓住机会不遗余力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她对那位学生说:“非常感谢你,正确流利地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我会永远记住你这位聪明能干的孩子!”简短的几句话,立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接下来的提问,全班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有位学生怕老师看不到他举手,竟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何愁学生不主动参与呢?又怎能不事半功倍呢?
二、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想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感兴趣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加强趣味性,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才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爱答、想答。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逻辑性强、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从表面上看,教学起来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自身应有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法》一课时,通常教师们都是出示几道例题,讲一讲道理,然后再进行一些必要的加法练习。这样教学,任务虽然可以完成,但学生不会有很高的兴趣,课堂发言不会积极的。而有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打破常规,一改“教师出题学生练习”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先编题,让后再计算,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依次提出要求,让学生编出一次进位、二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的题目。学生你一题,我一题抢着答,题目编出来了,也就算出来了,计算法则也就形成了。创设如此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怎能不积极主动地回答呢?
三、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能说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目的要明确,指向性要强,语句要通顺流畅,难易要适中。要让学生接到问题后,能迅速理解题意,并能很快找到突破口,进入思考状态。设计的问题在难易程度上,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苦思也得不出结果,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要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过程能够回答出来,也就是“跳一跳,摸得着”的最佳境界。
如教学《圆的认识》,当学生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展开后,教师的提问很重要。如果问学生:你发现折痕了吗?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吗?显然,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无需思考,张口就答,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也就落空了。如果问学生:通过对折,你找到了什么?学生会无从下手,不知所云。有位教师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折痕有什么联系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观察,才能也一定会得出结论,并从中得到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严格进行训练,使学生会说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说的训练,尤其是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后,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而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方面很少提出要求。事实上,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程度,也就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如果学生语言零乱,说话不完整,那么他的思维一定缺乏条理性。教师如不作这方面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做出判断外,还应当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仅要说得对,还要说得好,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这部分知识时,除了学生能正确快速地计算出结果,还要学生说一说口算思路及方法。如口算2100÷700,学生应会表达出:因为21个100里有3个700,所以2100÷700=3。又如在教学判断正、反比例时,要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完整叙述前因后果,使学生会正确表达这种逻辑思维关系,为正、反比例的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想说、能说、会说的过程,学生会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敢说;想说;能说;会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执教者都希望学生能正确流利、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以便课前设计好的双边活动,能顺利开展下去。学生能踊跃发言,同时也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外在表现。但是,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敢说、会说,还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
一、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说
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的老师上课时,脸色阴沉,目光四射,学生如临大敌,不敢有半点言语。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旦出现偏差,便遭到厉声训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怎敢举手发言,课堂也就变成教师讲的天下了。要使学生敢于发言,不胆怯,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并愿意与老师接触,喜爱老师,同时还要解决好学生的后顾之忧,就是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误差时,不会遭到“白眼”。这就要求老师在评价学生时,慎用“回答错误”等类的话语。学生即使回答有误,教师也应肯定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或语言表达上的优点,决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有一位教师借班上公开课,由于上课教师比较陌生,加上听课的教师也比较多,学生回答问题有顾虑。当有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清晰响亮,基本正确时,这位教师抓住机会不遗余力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她对那位学生说:“非常感谢你,正确流利地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你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我会永远记住你这位聪明能干的孩子!”简短的几句话,立刻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接下来的提问,全班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有位学生怕老师看不到他举手,竟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何愁学生不主动参与呢?又怎能不事半功倍呢?
二、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想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对数学感兴趣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加强趣味性,创造良好的情境,学生才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爱答、想答。数学是研究数和形的、逻辑性强、比较抽象的一门学科。从表面上看,教学起来比较枯燥,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数学知识自身应有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法》一课时,通常教师们都是出示几道例题,讲一讲道理,然后再进行一些必要的加法练习。这样教学,任务虽然可以完成,但学生不会有很高的兴趣,课堂发言不会积极的。而有位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打破常规,一改“教师出题学生练习”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先编题,让后再计算,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依次提出要求,让学生编出一次进位、二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的题目。学生你一题,我一题抢着答,题目编出来了,也就算出来了,计算法则也就形成了。创设如此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怎能不积极主动地回答呢?
三、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能说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目的要明确,指向性要强,语句要通顺流畅,难易要适中。要让学生接到问题后,能迅速理解题意,并能很快找到突破口,进入思考状态。设计的问题在难易程度上,一定要把握好尺度。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苦思也得不出结果,这样的问题设计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要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过程能够回答出来,也就是“跳一跳,摸得着”的最佳境界。
如教学《圆的认识》,当学生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展开后,教师的提问很重要。如果问学生:你发现折痕了吗?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吗?显然,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无需思考,张口就答,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也就落空了。如果问学生:通过对折,你找到了什么?学生会无从下手,不知所云。有位教师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折痕有什么联系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必须通过观察,才能也一定会得出结论,并从中得到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严格进行训练,使学生会说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说的训练,尤其是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后,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而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方面很少提出要求。事实上,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程度,也就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如果学生语言零乱,说话不完整,那么他的思维一定缺乏条理性。教师如不作这方面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做出判断外,还应当注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仅要说得对,还要说得好,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这部分知识时,除了学生能正确快速地计算出结果,还要学生说一说口算思路及方法。如口算2100÷700,学生应会表达出:因为21个100里有3个700,所以2100÷700=3。又如在教学判断正、反比例时,要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完整叙述前因后果,使学生会正确表达这种逻辑思维关系,为正、反比例的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想说、能说、会说的过程,学生会用准确、精练、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