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片自由地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c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阿姝的生日是四月十五号,而我却什么也做不了。我有的只是一个只能接进却不能打出的号码——来自陌生异乡的封闭式学校里的一台公共电话。纵然是这样,我也常常因事而漏接她的电话。我看着错过的号码——却什么也做不了。
  那个夏天,我高考大失利,原以为就此沉入谷底,已经着手复读,却捡了个狗屎运在本地的一所还说得过去的学校里,读了自己最想读的专业。可是这大半年我常在半梦半醒的恍惚间,觉得我和阿姝的人生像是在那个六月被置换过了——我帮她走着她原本该走的路,她帮我体验着我原本该体验的生活。
  我们都没有停止生长。在最近一年与她为数不多的通话和见面中,她还是她,独立坚定、伴着理想主义者明亮而善笑的眸子。她没有停止阅读和歌唱。
  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熟悉的人。阿姝还是阿姝,无论去了哪里。少年志气扎根很深,只是愈发包裹在温柔里了。
  ……
  阿姝身处牢笼,我在一片自由地上。阿姝自由,我不自由。
  二
  这几年,我不停问自己:如果没有遇到阿姝,我的景况会不会好一些?
  三年前第一次见到阿姝时,她正爆着青春痘,红红油油地汪在脸上。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尤其是那张嘴——鲜红的血液仿佛要挣开裹住丰厚双唇的透明表皮,冲到我的前面来;其次是鼻子,她的鼻子让我想到熊和猿的结合体,扁平宽阔,亮亮堂堂地趴在脸上,那正大光明的气势正如被她一股脑儿夹在头顶的刘海,没有半分遮掩。如果说我们的鼻子是被造物主轻巧地摆放上去的,那么她的大抵是被用力过猛地甩在脸上的。
  别人都说阿姝的眼睛很好看,深而水灵,而我总觉得她的鼻子太难看了,况且眼睛又被厚厚的眼镜挡住。
  我再回想那个三年前的夏日午后,阿姝戴着军帽坐在吵吵闹闹的人群中,低头看kindle。阳光从我脑后打来,我走到她面前,在她的脚尖处打上一圈阴影,她猛然仰头望我。我想象,在她的视角,我像是站在贡多拉船尖上的船夫,铁塔一样的身体伫立在蔚蓝色的天空下。那是我们第一次相见。
  事实上我很瘦小,她生得高大。可我总是沉浸在第一印象的视角所构筑的画面里,我总认为她应当比我难看一些,她的头脑应当不及我灵活,她的字应当不及我娟秀优美……总之我应当微微俯视她的。
  她与我做了三年的高中同班同学。高一时我沉浸在理化的有序与严谨之中。我偶尔读书,仅此而已。但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因为我的文章写得还不赖——现在看来,这二者其实关系不大。我说偶尔读书,是指学校规定的阅读任务之外的书读得极少,规定内的书籍我倒是读得极其认真,有序而富于节奏感——恰如我每晚临睡前划掉每日清单上的一项项任务时,纸与笔尖发出的让人振奋的擦音一样——那时我的生活也是如此。
  而阿姝呢,她喜欢在上课时把kindle藏在课本下,指定的阅读书目她却从来不读。她的思想也像她的行为,跳跃而惊人,时常在语文或政治课上冒出一两个悖于常理的观点——至今我仍记得明白,那个十六岁的少女,站在讲台前发表着她关于“性”的演说,在政治课上谈论女权,在语文课上演示近代土耳其的政治演变……她在说这些话时,底下的同学往往骚动一阵,大概是因为她惊人的观点,之后便如同换完气的笨重的鲸鱼沉入水中,纷纷又低下头来,各干各的事儿去了。一粒鹅卵石投入水中尚能溅起水花,一根尖针扎入水中却往往引不起一丝波澜。阿姝常常是站着环视了教室——没有声音,没有回响,只有令人不安的沉默。她只能归位坐好,尴尬笑笑。
  我也是在以后才知道,那一学年她几乎读了近百本“闲书”。我时常想,为何阿姝会在高二那年成了与我形影不离的友人,我们俩是那样不同——我就像鹅卵石,温润圆融,没有太多棱角,所说的中肯之语却往往能获得别人的赞赏与支持。我赢得了几乎每个人的喜欢,而这种受欢迎的气质也似乎源于一种天性,没有刻意伪装所达成的那种拙劣痕迹。而阿姝就像那根尖针——遇上合适的针孔,便结合得紧密;遇不上,便一穿而过不留半点交集。讨厌她的人就像厌恶被针扎而带来的痛感一样,而喜欢她的人,也免不了成为——她所牵引的那根线。
  我成了那根线。
  大概是由于有很多次,在像鲸鱼一样沉没的教室里,她这座灯塔失落地环视着不起波澜的水面,看见在大海的另一角还有一艘挂了帆的航船徘徊着、等待着被指引。那时候她的微笑尴尬里掺杂着隐微的愉悦——她知道我一直在看她,她知道我毫不引人注意地、认真地倾听了。可是她大概不知道,每次我听着她的言论,背脊直立,认真而迷惑,却感到巨大的惊悚和恐慌。
  她的思想永远在我前方,我好像永远都赶不上她。
  也就在那时,我才发现我的观点根本谈不上观点,只是中庸且浅显的常识而已,只不过我说得更加温和自然、惹人共情;我读的书根本不算我读的书,别人告诉我该看这些,我照做而已,我甚至没有贪婪地想过我还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我忽然感到我那曾经引以为豪的、为人称道的严谨和自律,都显得苍白无力。幼稚是我。
  就像一台精良的时钟,忽而它引以为豪的玻璃罩子被打碎了,它的内部机关被一根针卡住了。
  我越与她在一起,便越痛苦。我们很少谈论那个年龄段的少女们本该谈论的话题:关于暗恋,关于游戏。我们却常谈哲学与文学。此外,她一谈政治我就头痛——这总让我想到我只是一个清高而空洞的“好学生”。我不关心政治,而她总说——只有真正爱一个人时才愿意常常与其谈论政治,因为政治往往带来争辩,我们俩是真正相爱的,所以我们不畏惧因争辩而分裂。那时候我总是微笑地倾听,可是我怎么也消除不了这惯性的头痛。
  我越痛苦,便越离不开她。
  我的人生完全地转向了。那段日子里,我完全静不下心来演算数学、钻研物理,而是被一股莫名的火光追赶着、牵引着。我像个亡命之徒般疯狂地读文史哲类书籍——我害怕极了,害怕我从此只能当她的倾听者,只能在一同下楼梯上楼梯的时光里,看着她退却了青春痘的白皙的面庞,看着她摘掉眼镜后露出的那双动人的眼睛——鲜明而大胆的双眼皮,灰褐色浓密卷曲的睫毛,以及温柔灵秀的、泛着灰蓝色光晕的眸子——却搭不上一点话。
  我希望我在看着这具温柔与勇敢、宽容与自由并存迸发的高挑纤细的少女的身躯时,不至于因跟不上她的思想而郁然语塞。
  我觉得我被什么东西圈绊住,我放弃了理化,放弃了那个未来的科研女性的影子,转而投向文学的泥潭——是泥潭没错,至少在当时——那段时期我读得愈多,便愈加陷入混乱思绪相互碰撞的嘈杂声中。多么可笑——现在想来,我在那段号称是“一个学生最紧要的两年”的时期里,经历了世界观的崩塌,经历了数次崩溃,我感到悲伤,有时却又莫名其妙地热泪盈眶。在以往我最擅长的作文上,我常常半天开不了一句话——下不了笔,颤抖且犹豫,很多观念一同堵在我的胸口,无数枝枝蔓蔓衍生不断,拎起一条线却勾出另一条,无穷无尽。我再也不能像两年前那样,快速而直白地理出一条逻辑来。我感到我写出的很多东西,说服不了迷惑而充满怀疑的我。
  是泥潭没错,然而我似乎也在这么多年的挣扎中感到一丝宽慰。在混乱与磕碰中,我似乎也渐渐演化出了在沼泽里呼吸的鳃。
  后来呢?后来我在浑浑噩噩中彳亍,艰难地渡过了这片幽暗的海。虽不至于令人满意,虽然并没有赶上那个三年前被寄予厚望的自己,而是中途转道,义无反顾地冲向海雾中去了。但最终也还是循着雾中灯塔的光亮,往我心向往之的方向游去——混乱与震荡中确立的方向,实在是道阻且长,却包含了某种程度上的理想主义的审慎沉思。我去念文学了。
  可是阿姝呢?阿姝在高考的作文一项里,灵感涌上,义无反顾地写了小说。那篇小说没有结尾,她说时间来不及了,她不愿意潦草地结尾。她高考失利,没过一本线。她选择了复读。阿姝的母亲扼腕叹息,说她就不能循着套路和模式稳稳地来吗?说,她考不好一定是因为作文影响她后程的心态了。阿姝的父亲没管她。阿姝的父亲从来不管她,仿佛没有这个女儿似的。
  关于这件事,我从来没有问过阿姝,我笃信,阿姝只是为着没有结尾的小说而遗憾,而耿耿于怀了。
  那天我收到阿姝从复读学校寄来的信。我惊异于她了解着我不了解的时事消息,评论着我评论不出的文学作品,她似乎是滞留了一年,却从不会停止生长。我替我和她向前方走去,独自一人,却不是行单影只——我的身后,是我和她的勇敢的影子。
  到底是誰羁绊谁呢?
  是我们互赠了对方一片自由地罢了。
其他文献
他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说:“当牵牛花初开的世界,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他说他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他说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  我永远不会忘记,2020年11月6日的晚上,二十岁生日的前一夜,我在图书馆二楼的小阁楼里看《我与地坛》,一边看一边心痛着流泪。  看到“死”这个字眼和史
期刊
玉海听涛  乌石港的灯光,横陈天成台。碎波随海的呼唤,洒满沙滩,我熟悉泥虫的气泡,有氧的动作,翻新窸窸窣窣的小曲。  椰树墨绿一团,这隔夜的面包,怀乡的人于此解饥。尖叫,狂奔,还原成无数个海的儿女。  飞浪咬噬玄武石,像我随意找到童年堆沙的情景,小木船徘徊的线路,母亲的眼光依然牵扯。  天成台为我砌石种玉,积盐成福,原来,生养的珠,隐藏一种晶莹的脉动。  涛是高蹈的,跨过北部湾,海天间,落日如蛋黄
期刊
一  “砰”,门关上了。两点二十分,阳光正烈,是夏的尾声。  你背着旅行包,头也不回地下了电梯。陪你玩了一天的小雪问:下次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玩?你说:过几天吧。你却不知,从此,马鞍山即是你的老家,上海才是你该回的家。  最近,见了熟人,你都会主动打招呼:我要回上海读书了。像只归林的小鸟,你欢悦着,只因上海有你的爸和妈。为了上小学,我们齐力为你筑了一个不大的鸟巢,叫做学区房。那个弥漫着爱的气息的鸟巢
期刊
冬 海     这是冬天的海,是被冷风拥抱的海。不要说此时的海缺少激情,只是不在她热情激昂的时刻。  你会看到那浪往岸上扑,然后退去,再扑,再退去。还会发现那些不小心被浪花卷到岸上的贝壳,颜色不鲜艳也不显眼,几乎与沙滩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的东西不止于此。眺望远处,你几乎分不清到底哪里是海,哪里是天。神秘的海平线,似乎只要走那么几步,跑那么两下就能到达。但科学打破了这天真的想法,你永远都不可能找到
期刊
霞光中的湖岸  不止一次  站在这霞光中的湖岸  少年时总想随水到湖的尽头  到未知的去处  而今重回,却想知道它  是否和我一樣有仓皇的来路  其实我明白  这是同一个问题  黎明或黄昏  领我站在这霞光中的湖岸  曾经透过晨雾映入水中的朝霞  和现在烧红水天的夕光  让我知道一生该是什么样子  最初的诗  一只小兽的爪子在林间疾走  太阳透过青翠的叶子在它身上闪光  它不知道它找不到生命的终极
期刊
只有心静的人,才听到落叶的声音。  有的如锥,沉沉地落下,仿佛要把泥土砸出个坑来。有的如针,叶尖一刺,钻进泥土。有的如风筝,半天还在飘,落地时在嘶叫。有的如歌,绵绵的,温婉的,不愿离开,不忍心下坠——  听叶,躺在冬天的树林,带一本蒲宁的小说,渐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蒲宁的俄罗斯,蒲宁的乡村,蒲宁的树林,蒲宁的夜莺,蒲宁的提着裙摆的挤奶少女。  这是卡佳。  那是阿莲嘉。  我已不知天上的云在飘,我
期刊
秋 日  落叶是秋天献给大地的毯子  從树梢飘落完成着皈依的仪式  我踩在一条时间修筑的河流  吱吱声传递到每一根神经末梢  群山和大地袒露它的原初本色  枝头的野果颜色火红  带着只属于秋天的静穆和沉着  野板栗早已绽开金黄的芒刺  榛子的果实饱满蕴藏着童年的记忆  在故乡的山间  我愿做一棵挺拔苍翠的杉树  守护大地山川,见证四季轮替  我的心中有一头小兽  我的心中有一头小兽  它左冲右突渴
期刊
花 事  春风轻轻地吹几天  屋后的索瑪就会开得漫山遍野  若是亲情的花可以这么容易开  爱情的花可以这么容易开  友情的花可以这么容易开  天下所有有情的花都可以这么容易开  那么,我们何必小心翼翼地  摸索着石头过日子这条河  乡村路上  两匹马驮着洋芋  上坡的时候  父亲在后面不停地吆喝  两匹马一颠一颠地前进  父亲在一步一步跟上  走在山坡上的父亲和两匹马  远远望去,多像三只蜜蜂  
期刊
要拥有一种具象,才可形容  比如一枝梨花。一尊菩萨  为了描摹这种形状  我向万物探询。  低声交谈,而后缄默不语  梨花有雪的白,菩萨有人间的善心  可是从未有人告诉我  这一切是如何而来  模 仿  为了得到那些赞誉  我张牙舞爪出许多文字  天分。是他们口中常用的名词  构思。手法。布局  他们称赞,我腆脸而对  愧怍。一种心理活动  面对春秋,我无地自容  模仿。只是欺世盗名的一种方法  
期刊
1  老父83,僅剩残缺的牙,犹如被岁月冲刷后磨损、松动的小石子。  曾经,以牙为刀,为枪,为撬,为铲,打江山。  而今开始脱落,如江山崩塌。  埋藏近一个世纪沧桑的脸,也在岁月之风扯皱下,五官松垮,嘴唇凹憋。  张嘴就是江山。即使山河破碎,依然逼仄出刀霜血剑的气息。  似乎牙在,英雄气概就在,江山就在,日子就有盼头。  2  老父的江山,其实一直被一条时间之绳牵引着。用一生的牙紧紧咬住绳子的一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