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风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目标”就业就是在全面分析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求职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清晰、明确的就业目标和生涯规划,能够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优良的学风则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成绩和个人综合素质、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学风建设 目标就业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47-02
1 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1.1 学风建设影响就业质量
学风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优良的学风拥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学风的直观反映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等;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多项内容综合进行的。学风建设应该是全方位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现实需求,立足点是见效于学生。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奋发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就业率的提高。
1.2 就业压力促进学风建设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上大学易,找工作难”已成为毕业生和家长的心声。此外,就业形势也受到行业发展形势的影响,近两年,很多公司大大压缩了各地招聘行程,通常在某一城市只选择一所重点大学进行宣讲,企业用人需求量在逐年下降,而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却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大学英语四级是起点,具备驾驶证、熟练掌握常用设计软件是基础。一些国内知名公司的招聘要求则是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具有较多的实践经历。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招聘流程也逐渐增加,通常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为:企业宣讲—简历投递—笔试—综合能力面试—专业技能面试。除此之外,一些公司还有人格心理测试、电话面试、英语能力测试、计算机能力测试等。这些招聘要求,无一不促使高校要抓好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提升就业竞争力。
2 “目标”就业的内涵
“目标”就业是在全面分析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求职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企业或“目标”方向,并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清晰的就业目标定位,导致大学阶段迷茫困惑,缺乏学习动力,不能主动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差,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压力大。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口;学风建设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入口。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该打通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站在入口,就能眺望到出口的方向;以就业目标引领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推动就业质量。
3 “目标”就业引领学风建设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很多学生因此在大学里变得毫无人生目标,整日以玩网络游戏、谈恋爱等为主要任务,学习反而是次要工作,只有到了期末考试前才会临时启动“学霸”模式。在一项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调查报告中,学习驱动力缺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强烈的求知愿望是很多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来指引方向,学海无涯更需要就业来明确奋斗目标。
“目标”就业引领学风建设,以“出口”带动“入口”的主要举措有如下几个。
3.1 建设就业信息库
每年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企业用人特点、企业地域分布、企业文化特色等进行汇总整理,形成每年更新的数据库。利用此数据库对在校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使其尽早了解就业形势,形成危机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3.2 目标引领工程
通过邀请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优秀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做好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借助丰富的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性格特点,使其明确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目标指引”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源动力和学习主动性。
3.3 分类指导、重点帮扶、树立典型
每个学生的成绩基础、性格特点、家教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具体分析、分类指导,使指导具有针对性。对成绩基础较差、没有个人目标、学习主动性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指派专人进行专门辅导、定期跟踪,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正;对于个人目标明确、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分享心得经验,带动更多的学生勇往直前,学生的毕业率、授位率、考研率得到了稳步提高。
4 学风建设推进就业质量提高
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容不只局限于学生学习成绩,更包含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优秀的实践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既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也是高校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通过学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能够充分实现上述目标。
4.1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提出“不能有不及格科目、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以上”等条件,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学风建设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具备了基础竞争力。
4.2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学风建设“进实验室、进赛场、进社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开展“自我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志愿服务责任感。
目标“就业”是导向,学风建设是保障。常态化、制度化的学风建设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学生的实践技能,而精细化的“目標”就业能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因此,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时应将二者合二为一,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成孝予.抓好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全面成才[J].高校理论战线,2005(1):13-16.
[2] 赖新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7(5):17-20.
[3] 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經济师,2007(8):117-118.
关键词:学风建设 目标就业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47-02
1 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
1.1 学风建设影响就业质量
学风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优良的学风拥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时时刻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学风的直观反映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渴求和在学习中是否勤奋刻苦、学习纪律是否严明等;是学生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多项内容综合进行的。学风建设应该是全方位的,出发点是学生的现实需求,立足点是见效于学生。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上精益求精、奋发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就业率的提高。
1.2 就业压力促进学风建设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上大学易,找工作难”已成为毕业生和家长的心声。此外,就业形势也受到行业发展形势的影响,近两年,很多公司大大压缩了各地招聘行程,通常在某一城市只选择一所重点大学进行宣讲,企业用人需求量在逐年下降,而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却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大学英语四级是起点,具备驾驶证、熟练掌握常用设计软件是基础。一些国内知名公司的招聘要求则是高分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具有较多的实践经历。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招聘流程也逐渐增加,通常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为:企业宣讲—简历投递—笔试—综合能力面试—专业技能面试。除此之外,一些公司还有人格心理测试、电话面试、英语能力测试、计算机能力测试等。这些招聘要求,无一不促使高校要抓好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提升就业竞争力。
2 “目标”就业的内涵
“目标”就业是在全面分析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求职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企业或“目标”方向,并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当代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清晰的就业目标定位,导致大学阶段迷茫困惑,缺乏学习动力,不能主动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差,就业竞争力不足,就业压力大。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口;学风建设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入口。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该打通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站在入口,就能眺望到出口的方向;以就业目标引领学风建设,以学风建设推动就业质量。
3 “目标”就业引领学风建设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很多学生因此在大学里变得毫无人生目标,整日以玩网络游戏、谈恋爱等为主要任务,学习反而是次要工作,只有到了期末考试前才会临时启动“学霸”模式。在一项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调查报告中,学习驱动力缺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强烈的求知愿望是很多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来指引方向,学海无涯更需要就业来明确奋斗目标。
“目标”就业引领学风建设,以“出口”带动“入口”的主要举措有如下几个。
3.1 建设就业信息库
每年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企业用人特点、企业地域分布、企业文化特色等进行汇总整理,形成每年更新的数据库。利用此数据库对在校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使其尽早了解就业形势,形成危机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3.2 目标引领工程
通过邀请毕业生介绍求职经验、优秀校友报告会等活动,做好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借助丰富的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性格特点,使其明确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目标指引”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源动力和学习主动性。
3.3 分类指导、重点帮扶、树立典型
每个学生的成绩基础、性格特点、家教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具体分析、分类指导,使指导具有针对性。对成绩基础较差、没有个人目标、学习主动性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指派专人进行专门辅导、定期跟踪,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修正;对于个人目标明确、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为其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分享心得经验,带动更多的学生勇往直前,学生的毕业率、授位率、考研率得到了稳步提高。
4 学风建设推进就业质量提高
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容不只局限于学生学习成绩,更包含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优秀的实践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既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也是高校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通过学风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能够充分实现上述目标。
4.1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提出“不能有不及格科目、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0以上”等条件,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学风建设工作,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具备了基础竞争力。
4.2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学风建设“进实验室、进赛场、进社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开展“自我实践”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志愿服务责任感。
目标“就业”是导向,学风建设是保障。常态化、制度化的学风建设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学生的实践技能,而精细化的“目標”就业能激发学生学习源动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因此,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时应将二者合二为一,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成孝予.抓好学风建设推进大学生全面成才[J].高校理论战线,2005(1):13-16.
[2] 赖新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7(5):17-20.
[3] 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經济师,2007(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