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奇文郁起,始于楚地。楚国文化丰盈,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楚辞》对楚国饮食文化多有记载,尤以《招魂》最为全面。楚人具备鲜明的饮食特点,稻是楚国最富有特征性的食材,同时也是楚人最重要的主食,在菜肴上,楚人对于“酸、甜、苦、辣、咸”五味的调和十分讲究,他们善于烹饪,技法与当下烹饪方法相差无几。在饮食结构上,楚人注重“食、膳、羞、饮”四个方面的合理搭配,在宫廷宴饮中除讲究酒礼外,还注重乐舞以助兴。这些在《招魂》中都有生动展现,楚人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一个多元体系。
继《诗经》而有《楚辞》,这两部经典一并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中保存最完整的篇目,非《招魂》与《大招》莫属,这两篇可称为研究楚国饮食文化的翘板。尤其是《招魂》,主旨为招楚怀王之生魂,因而在描写宫廷宏大的祭祀场景时难免涉及许多宫廷饮食的描写。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俗称“吃”文化,自古便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文旨在以《招魂》为切入点,结合楚辞中的其他篇目,力求还原南楚饮食文化中的原貌,以期重新唤起当下对楚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认知。
一、楚国的饮食特点
楚国的饮食特点有以稻为主、五味调和、善于烹饪这三个方面。苏秦曾以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来向楚王描述自己对楚国的印象,典故“食玉炊桂”“米珠薪桂”皆出于此。楚国宫廷饮食之华美在《招魂》中有如下表述:“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梁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腼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稻是楚人日常饮食中的典型食材。《招魂》中写道:“稻粢穱麦,挐黄梁些”,楚地大部分位于南方的江汉流域,充沛的雨量,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构成稻谷生长的有利条件。从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稻耕农业文明十分繁盛,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湖北京山的屈家岭、重庆市巫山县的遗址中都曾发现稻壳、稻草等的遗迹,稻在楚人的日常饮食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招魂》中提到的粢指稷,即稷米,又称“谷子”“五谷之长”,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去壳后即为小米。“稻粢穱麦,挐黄梁些”指将多种谷物和在一起的“杂合饭”,这类“杂合饭”在今天的江汉平原一带仍然可以见到。
现今烹饪中讲究的“酸、甜、苦、辣、咸”五味在楚人的饮食中皆有体现。楚国东边即吴国,吴国在日常饮食中偏爱甜味,其西紧靠巴蜀,巴蜀人天性爱辣,楚国北边为黄河流域,这一带先民偏重咸味,楚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受周边国家的饮食偏好的影响,形成了五味皆备的饮食特点。酸:楚国夏季潮湿闷热,易生滞食,酸味食物可开胃,成为楚人饭桌上的必备品。《招魂》中有“大苦咸酸”“和酸若苦”,“酸”即酢,同醋,有酸涩之意。《大招》中有“吴酸蒿蒌,不沾薄只”,蒌蒿指吴国式的酸菜,吴人善调咸酸,其味不浓不薄,适甘美也。甜:楚人调甜味以饴、蜜、甘蔗浆为主,此外还研制出清凉消暑的甜酒。《招魂》中的“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粔籹”“蜜饵”“餦餭”皆为甜品,以蜜和谷类煎炸后熬成,饴蜜是古代最为常见的甜味,饴指麦芽糖,蜜指天然的蜂蜜。战国时期,楚人已普遍运用谷芽糖和蜂蜜来配制各种米面糕点和油炸面食,并开始尝试制作各种饴糖食品。现今南方各省特有的麻糖、排糖、笔杆糖等干饴制品,起初就是由楚国人研制而成。苦:楚地夏季炎热,苦性食物为消暑必备,后来渐渐成为楚人的一种饮食习惯,当时饮食中的苦味多源于动物胆汁。例如,《招魂》中写道:“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大招》中也有类似描述:“醢豕苦狗,脍苴莼只”,此处苦指动物胆汁。此外,楚人还喜爱吃苦菜,《悲回风》中也有提到:“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荼即苦菜,荠即甘菜,楚国遍地可见苦菜。辣:古语有云:“楚人尚辣,好椒姜之食”,楚人食辣以椒、姜为主。《招魂》中写道:“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辛谓椒姜也,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此外,《离骚》中的“杂申椒与箘桂兮,岂惟纫夫蕙茝”,椒同现在的花椒,含木实之香,菌桂同为香木。楚人好辛辣,世代相传,今以湖南、湖北一带最盛。咸:咸味主要来自于盐,《招魂》中写道:“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其中咸即盐。民食鱼稻、饭稻羹鱼是楚人饮食的基本状况,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制盐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从制盐的渠道,盐可分为井盐、池盐、海盐等,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中的“包山楚简”上有相关记载。
此外,楚人的烹饪技术也非一般,炊具精良,多用“甑”“锅”“釜”等,这些炊具煮出来的饭味道甘美,饭粒不会粘锅;煮粥时常用鬲,这种容器巧妙地将水与米分隔,米熟时即可食用。对于肉类的烹饪,《招魂》中写道:“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讲的是现在俗称的“炖牛筋”的方法,首先将其煮烂,后加入一种名为杜若的香草,这种香草会使烹饪出来的牛肉嫩滑爽口、芳香融入肉中,咀嚼后齿颊留香。此外,《招魂》中提到的名菜还有“腼鳖炮羔”“鹄酸臇凫”“露鸡臛蠵”,“炮”即“煨”,在羊羔外围涂一层泥后用火将其煨烂,这种烹饪方法和如今的叫化鸡类似。《招魂》中有“鹄酸臇凫,煎鸿鸧些”,臇指小臛,凫指野鸭,鸿指鸿雁也,鸧指的是鸧鹤。这一类烹饪以品汤为主,汤中要加入一些酸味食材以促消化。位于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一号墓中的简牍上有对楚人菜谱的详细记载,如烤猪腿、红烧牛蹄筋、细切牛肉片、狗中羹、熬鹌鹑等,其所列菜肴极奢华之能事,烹饪方法多样,包含羹、熬、炖、闷、炙、脍、濡等。
二、楚国的饮食结构
楚人的饮食结构可归为“食、膳、羞、饮”四种,《招魂》中作者对于楚人饮食结构的表述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食”,即饭,是楚人的主食。《招魂》中写道:“稻粢穱麦,挐黄梁些”,稻,稌;粢,稷也;穱,择也,择麦中先熟者也;挐,糅也。做饭则以秔稻糅稷,择新麦糅以黄粱,和而柔嬬,且香滑也。《大招》中有补充:“五谷六仞,设菰梁只”,五谷:稷、黍、麥、菽、麻也,在中原一带较为常见;设,施也;菰梁,蒋实,谓雕葫也。楚国土地肥美,种植五谷,其蕙长六仞。又有菰梁之饭,芬香且柔滑也。其次是“膳”,即肉食。对于肉类的烹饪方法,《招魂》中提到:“腼鳖炮羔”,腼又作濡,煮也;羔,羊子也,复以饴蜜腼鳖炮羔,令之烂熟。“炮”这种烹饪肉食的方法在中原地区十分受用,八珍中的“炮豚”“炮牂”皆用此法,这两道菜肴被誉为周王室中最为精致的食物。另外,文中提到的“臑”“煎”,也是楚人常用的烹饪之法。《大招》中所列出的脍(切)、炙(烤)、煔(烩)、烝(蒸)等是楚人用于烹饪肉类的常见方法,与现下烹饪方法所差无几。楚人的烹饪食材有肥牛之腱、羔、鳖、鹄、凫、鸿、鸽、鸡等。再者是“羞”,即糕点。《招魂》中写道:“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提到“粔籹”“蜜饵”“餦餭”三种糕点。“粔籹”即环饼,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吴人又称其为膏环或寒具,手法流传后世,成为当下甜品的重要来源;“蜜饵”为一种甜饼,“餦餭”以糵熬米为之,亦谓之饴,是人们现在俗称的麦芽糖。这三种皆为楚国宫廷宴饮时常见的美味糕点。最后是“饮”,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酒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作用,儒家文化中强调酒德。楚人好酒而重酒礼,巫文化繁盛而重祭祀,因而酒成为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酿酒技艺精湛,喜用谷芽,加上楚地谷物丰盛,为先民酿酒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原材料。《招魂》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殇些。挫槽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其中提到的楚国宫廷饮品有“瑶浆”“蜜勺”“酎”“琼浆”等,楚国夏季炎热,宫廷所酿之酒需冷却后饮用,其酒分为“冻饮”和“酎清凉”两种,“冻饮”是于酒器外放上冰块冷却后得到的酒;“酎清凉”是将酒器放在冷水中使其冷却后得到的酒。此外,《大招》中有“清馨冻饮,不歠役只”,歠饮也,役贱也,醇浓之酒,清而且香,益于寒饮,不可以饮役贱之人。此处的冻饮即凉饮。我国考古专家曾经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发现了一系列饮酒器皿,如冰鉴、酒器等。《大招》中“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醴”是指酿制时间很短的甜酒,“蘖”是酒曲,可调酒饮,在制酒的过程中,反复加入酒曲,封存发酵,便可得到更高纯度的美酒。《招魂》中“挫槽冻饮,酎清凉些”中的“挫槽”也是一种当时常用的酿酒方式,将未经反复制作的可以直接饮用的甜酒称为“甜槽”,将过滤得到的清酒称为“挫槽”。除以上两种酿制方式外,蜂蜜酿酒也是楚人所用之法,这是一种度数不高、营养丰富的甜酒,常出现在楚国宫廷的宴会上。如今生活在楚地一带的居民,将酿酒工艺简化到两道程序,取名为“双投酒”。 三、楚国饮食与宴乐
宫廷宴饮尚歌舞助兴。《楚辞》中对于楚国乐舞的描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娱神”,即与祭祀鬼神有关,主要体现在《楚辞·九歌》中;一种是“娱人”,即与宫廷宴饮有关,主要体现在《招魂》和《大招》中。“礼崩乐坏”使得楚国的宫廷乐舞呈向下发展趋势,同时不断地吸收民间乐舞。《招魂》中提到《涉江》《采菱》《扬荷》《激楚》四种乐舞,《涉江》《采菱》《扬荷》三首属于古楚民间歌谣,经乐师改造进入楚国宫廷中。《涉江》多为南方舟子行船途中所唱,《采菱》极具江南风味,多是女子到湖中采摘茨菱时所唱,《扬荷》是楚声中的唱和帮腔调子,和者只随歌者做伴奏,以达到增强节奏感、增加气势的目的,《激楚》是楚国一种声调较为高亢的乐舞名称,当这种乐舞演奏到高潮时会“竽瑟狂会”,“狂会”有交相鸣响之意,犹如激战的楚军,这在招魂中出现两次,分别是“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和“《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招魂》中的“陈钟按鼓”,这里的钟即楚国时期的编钟。从已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楚国乐舞中所用乐器种类多、选择考究。《招魂》中提到的乐器主要包括钟、鼓、竽、瑟、大吕五种,此外还有枪、箫等,《大招》和《九歌》中也有提到。在已发现的两百多座楚墓中,有着难以计数的乐器,如湖北随州城西的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钟、瑟等乐器多达一百二十四件,湖北荆州江陵县的天星观一号墓、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琴瑟、律管、笙竽、漆木鼓等各式各样的楚国乐器,以“虎座鸟架悬鼓”最为有名,这种鼓在楚国大中型的古墓中普遍存在。精美乐器和美人舞姿的融合是宴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招魂》中写道:“二八齐容,起郑舞些。社若交竿,抚案下些。”十六齐楚分两行,卫音郑舞启新章,长袖有如竹竿交,击节案旁共叹赏,其对于南楚乐舞形姿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翩翩起舞之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楚国的王宫贵族好音乐,一方面为了移风易俗,加强统治,另一方面是为满足其奢靡享乐的贵族生活。《招魂》中有“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这一部分描写出宫廷乐舞的宏大却混乱的场景,合醉饱酣,男女杂坐,恣意调戏。此外,楚王宫廷中的章华台就是专门从事宫廷宴乐活动的场所,“士女杂坐,乱而不分”“娱酒不废,沉湎日夜”。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的贵族讲究排场、极力追求奢华的生活,其在列鼎宴饮时须伴歌舞以助兴,成语“钟鸣鼎食”即出于此,用以喻指富裕之家。隨着时间的推移,楚国的王公贵族在举行葬礼时,皆会奏丧钟乐,这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和权贵的显耀。
四、结语
要而言之,《招魂》中反映出的楚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审美体系,它显示出楚人自身的智慧和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性。
(南京师范大学)
继《诗经》而有《楚辞》,这两部经典一并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中保存最完整的篇目,非《招魂》与《大招》莫属,这两篇可称为研究楚国饮食文化的翘板。尤其是《招魂》,主旨为招楚怀王之生魂,因而在描写宫廷宏大的祭祀场景时难免涉及许多宫廷饮食的描写。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俗称“吃”文化,自古便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文旨在以《招魂》为切入点,结合楚辞中的其他篇目,力求还原南楚饮食文化中的原貌,以期重新唤起当下对楚国饮食文化的审美认知。
一、楚国的饮食特点
楚国的饮食特点有以稻为主、五味调和、善于烹饪这三个方面。苏秦曾以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来向楚王描述自己对楚国的印象,典故“食玉炊桂”“米珠薪桂”皆出于此。楚国宫廷饮食之华美在《招魂》中有如下表述:“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梁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腼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稻是楚人日常饮食中的典型食材。《招魂》中写道:“稻粢穱麦,挐黄梁些”,楚地大部分位于南方的江汉流域,充沛的雨量,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构成稻谷生长的有利条件。从公元前4400年至公元前3300年,稻耕农业文明十分繁盛,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湖北京山的屈家岭、重庆市巫山县的遗址中都曾发现稻壳、稻草等的遗迹,稻在楚人的日常饮食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招魂》中提到的粢指稷,即稷米,又称“谷子”“五谷之长”,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去壳后即为小米。“稻粢穱麦,挐黄梁些”指将多种谷物和在一起的“杂合饭”,这类“杂合饭”在今天的江汉平原一带仍然可以见到。
现今烹饪中讲究的“酸、甜、苦、辣、咸”五味在楚人的饮食中皆有体现。楚国东边即吴国,吴国在日常饮食中偏爱甜味,其西紧靠巴蜀,巴蜀人天性爱辣,楚国北边为黄河流域,这一带先民偏重咸味,楚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受周边国家的饮食偏好的影响,形成了五味皆备的饮食特点。酸:楚国夏季潮湿闷热,易生滞食,酸味食物可开胃,成为楚人饭桌上的必备品。《招魂》中有“大苦咸酸”“和酸若苦”,“酸”即酢,同醋,有酸涩之意。《大招》中有“吴酸蒿蒌,不沾薄只”,蒌蒿指吴国式的酸菜,吴人善调咸酸,其味不浓不薄,适甘美也。甜:楚人调甜味以饴、蜜、甘蔗浆为主,此外还研制出清凉消暑的甜酒。《招魂》中的“粔籹蜜饵,有餦餭些”,“粔籹”“蜜饵”“餦餭”皆为甜品,以蜜和谷类煎炸后熬成,饴蜜是古代最为常见的甜味,饴指麦芽糖,蜜指天然的蜂蜜。战国时期,楚人已普遍运用谷芽糖和蜂蜜来配制各种米面糕点和油炸面食,并开始尝试制作各种饴糖食品。现今南方各省特有的麻糖、排糖、笔杆糖等干饴制品,起初就是由楚国人研制而成。苦:楚地夏季炎热,苦性食物为消暑必备,后来渐渐成为楚人的一种饮食习惯,当时饮食中的苦味多源于动物胆汁。例如,《招魂》中写道:“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大招》中也有类似描述:“醢豕苦狗,脍苴莼只”,此处苦指动物胆汁。此外,楚人还喜爱吃苦菜,《悲回风》中也有提到:“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芷幽而独芳”,荼即苦菜,荠即甘菜,楚国遍地可见苦菜。辣:古语有云:“楚人尚辣,好椒姜之食”,楚人食辣以椒、姜为主。《招魂》中写道:“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辛谓椒姜也,辛甘之味,皆发而行也。此外,《离骚》中的“杂申椒与箘桂兮,岂惟纫夫蕙茝”,椒同现在的花椒,含木实之香,菌桂同为香木。楚人好辛辣,世代相传,今以湖南、湖北一带最盛。咸:咸味主要来自于盐,《招魂》中写道:“大苦咸酸,辛甘行些”,其中咸即盐。民食鱼稻、饭稻羹鱼是楚人饮食的基本状况,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制盐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从制盐的渠道,盐可分为井盐、池盐、海盐等,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中的“包山楚简”上有相关记载。
此外,楚人的烹饪技术也非一般,炊具精良,多用“甑”“锅”“釜”等,这些炊具煮出来的饭味道甘美,饭粒不会粘锅;煮粥时常用鬲,这种容器巧妙地将水与米分隔,米熟时即可食用。对于肉类的烹饪,《招魂》中写道:“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讲的是现在俗称的“炖牛筋”的方法,首先将其煮烂,后加入一种名为杜若的香草,这种香草会使烹饪出来的牛肉嫩滑爽口、芳香融入肉中,咀嚼后齿颊留香。此外,《招魂》中提到的名菜还有“腼鳖炮羔”“鹄酸臇凫”“露鸡臛蠵”,“炮”即“煨”,在羊羔外围涂一层泥后用火将其煨烂,这种烹饪方法和如今的叫化鸡类似。《招魂》中有“鹄酸臇凫,煎鸿鸧些”,臇指小臛,凫指野鸭,鸿指鸿雁也,鸧指的是鸧鹤。这一类烹饪以品汤为主,汤中要加入一些酸味食材以促消化。位于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一号墓中的简牍上有对楚人菜谱的详细记载,如烤猪腿、红烧牛蹄筋、细切牛肉片、狗中羹、熬鹌鹑等,其所列菜肴极奢华之能事,烹饪方法多样,包含羹、熬、炖、闷、炙、脍、濡等。
二、楚国的饮食结构
楚人的饮食结构可归为“食、膳、羞、饮”四种,《招魂》中作者对于楚人饮食结构的表述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食”,即饭,是楚人的主食。《招魂》中写道:“稻粢穱麦,挐黄梁些”,稻,稌;粢,稷也;穱,择也,择麦中先熟者也;挐,糅也。做饭则以秔稻糅稷,择新麦糅以黄粱,和而柔嬬,且香滑也。《大招》中有补充:“五谷六仞,设菰梁只”,五谷:稷、黍、麥、菽、麻也,在中原一带较为常见;设,施也;菰梁,蒋实,谓雕葫也。楚国土地肥美,种植五谷,其蕙长六仞。又有菰梁之饭,芬香且柔滑也。其次是“膳”,即肉食。对于肉类的烹饪方法,《招魂》中提到:“腼鳖炮羔”,腼又作濡,煮也;羔,羊子也,复以饴蜜腼鳖炮羔,令之烂熟。“炮”这种烹饪肉食的方法在中原地区十分受用,八珍中的“炮豚”“炮牂”皆用此法,这两道菜肴被誉为周王室中最为精致的食物。另外,文中提到的“臑”“煎”,也是楚人常用的烹饪之法。《大招》中所列出的脍(切)、炙(烤)、煔(烩)、烝(蒸)等是楚人用于烹饪肉类的常见方法,与现下烹饪方法所差无几。楚人的烹饪食材有肥牛之腱、羔、鳖、鹄、凫、鸿、鸽、鸡等。再者是“羞”,即糕点。《招魂》中写道:“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提到“粔籹”“蜜饵”“餦餭”三种糕点。“粔籹”即环饼,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吴人又称其为膏环或寒具,手法流传后世,成为当下甜品的重要来源;“蜜饵”为一种甜饼,“餦餭”以糵熬米为之,亦谓之饴,是人们现在俗称的麦芽糖。这三种皆为楚国宫廷宴饮时常见的美味糕点。最后是“饮”,泱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酒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作用,儒家文化中强调酒德。楚人好酒而重酒礼,巫文化繁盛而重祭祀,因而酒成为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酿酒技艺精湛,喜用谷芽,加上楚地谷物丰盛,为先民酿酒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原材料。《招魂》中写道:“瑶浆蜜勺,实羽殇些。挫槽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其中提到的楚国宫廷饮品有“瑶浆”“蜜勺”“酎”“琼浆”等,楚国夏季炎热,宫廷所酿之酒需冷却后饮用,其酒分为“冻饮”和“酎清凉”两种,“冻饮”是于酒器外放上冰块冷却后得到的酒;“酎清凉”是将酒器放在冷水中使其冷却后得到的酒。此外,《大招》中有“清馨冻饮,不歠役只”,歠饮也,役贱也,醇浓之酒,清而且香,益于寒饮,不可以饮役贱之人。此处的冻饮即凉饮。我国考古专家曾经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发现了一系列饮酒器皿,如冰鉴、酒器等。《大招》中“吴醴白蘖,和楚沥只”,“醴”是指酿制时间很短的甜酒,“蘖”是酒曲,可调酒饮,在制酒的过程中,反复加入酒曲,封存发酵,便可得到更高纯度的美酒。《招魂》中“挫槽冻饮,酎清凉些”中的“挫槽”也是一种当时常用的酿酒方式,将未经反复制作的可以直接饮用的甜酒称为“甜槽”,将过滤得到的清酒称为“挫槽”。除以上两种酿制方式外,蜂蜜酿酒也是楚人所用之法,这是一种度数不高、营养丰富的甜酒,常出现在楚国宫廷的宴会上。如今生活在楚地一带的居民,将酿酒工艺简化到两道程序,取名为“双投酒”。 三、楚国饮食与宴乐
宫廷宴饮尚歌舞助兴。《楚辞》中对于楚国乐舞的描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娱神”,即与祭祀鬼神有关,主要体现在《楚辞·九歌》中;一种是“娱人”,即与宫廷宴饮有关,主要体现在《招魂》和《大招》中。“礼崩乐坏”使得楚国的宫廷乐舞呈向下发展趋势,同时不断地吸收民间乐舞。《招魂》中提到《涉江》《采菱》《扬荷》《激楚》四种乐舞,《涉江》《采菱》《扬荷》三首属于古楚民间歌谣,经乐师改造进入楚国宫廷中。《涉江》多为南方舟子行船途中所唱,《采菱》极具江南风味,多是女子到湖中采摘茨菱时所唱,《扬荷》是楚声中的唱和帮腔调子,和者只随歌者做伴奏,以达到增强节奏感、增加气势的目的,《激楚》是楚国一种声调较为高亢的乐舞名称,当这种乐舞演奏到高潮时会“竽瑟狂会”,“狂会”有交相鸣响之意,犹如激战的楚军,这在招魂中出现两次,分别是“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和“《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招魂》中的“陈钟按鼓”,这里的钟即楚国时期的编钟。从已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楚国乐舞中所用乐器种类多、选择考究。《招魂》中提到的乐器主要包括钟、鼓、竽、瑟、大吕五种,此外还有枪、箫等,《大招》和《九歌》中也有提到。在已发现的两百多座楚墓中,有着难以计数的乐器,如湖北随州城西的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钟、瑟等乐器多达一百二十四件,湖北荆州江陵县的天星观一号墓、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琴瑟、律管、笙竽、漆木鼓等各式各样的楚国乐器,以“虎座鸟架悬鼓”最为有名,这种鼓在楚国大中型的古墓中普遍存在。精美乐器和美人舞姿的融合是宴饮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招魂》中写道:“二八齐容,起郑舞些。社若交竿,抚案下些。”十六齐楚分两行,卫音郑舞启新章,长袖有如竹竿交,击节案旁共叹赏,其对于南楚乐舞形姿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翩翩起舞之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楚国的王宫贵族好音乐,一方面为了移风易俗,加强统治,另一方面是为满足其奢靡享乐的贵族生活。《招魂》中有“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吴歈蔡讴,奏大吕些。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这一部分描写出宫廷乐舞的宏大却混乱的场景,合醉饱酣,男女杂坐,恣意调戏。此外,楚王宫廷中的章华台就是专门从事宫廷宴乐活动的场所,“士女杂坐,乱而不分”“娱酒不废,沉湎日夜”。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的贵族讲究排场、极力追求奢华的生活,其在列鼎宴饮时须伴歌舞以助兴,成语“钟鸣鼎食”即出于此,用以喻指富裕之家。隨着时间的推移,楚国的王公贵族在举行葬礼时,皆会奏丧钟乐,这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和权贵的显耀。
四、结语
要而言之,《招魂》中反映出的楚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审美体系,它显示出楚人自身的智慧和魅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性。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