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它讲究教育方法,又似乎没有定法。它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它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它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
关键词:语感:体会:想象:模仿
一、指导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二、认真比较揣摩,仔细领会
训练学生读书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揣摩,仔细领会。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一字一语的妙用。
三、联系生活体验,唤起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语言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越多,了解也越见深切。此外还应唤起想象,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四、进行模仿训练,从中感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作文总是不知如何下笔。我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找出几篇课文仔细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模仿训练,从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效果不错。如在讲完《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卧室》、《我们的阅览室》、《我们的教室》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所;讲完《爸爸和书》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的朋友》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人物。总之,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那么作文教学则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在仿写的基础上挑选写得比较好的和比较差的作文认真评讲,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去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那些材料需要重点写、详细写。比如在教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时,我先让学生想好写谁,他(她)什么性格特点等。这样反復训练,学生就知道写文章时,都要围绕中心认真选材,避免文不切题、离题万里现象的发生。
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篇、章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语感:体会:想象:模仿
一、指导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学老人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必将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二、认真比较揣摩,仔细领会
训练学生读书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过程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揣摩,仔细领会。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课,皮鞋匠兄妹称赞贝多芬所弹的曲子时说:“弹得多纯熟啊!”,我把“纯熟”换成意思相近的“熟练”,让学生和原句比较,让学生推敲赏析,学生品出了“纯熟”不但表现了曲子弹得熟练,还反映了熟练的程度。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边比较、边揣摩、边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文章中一字一语的妙用。
三、联系生活体验,唤起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的可感性。所以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语言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觉地把生活经验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越多,了解也越见深切。此外还应唤起想象,别林斯基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四、进行模仿训练,从中感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作文总是不知如何下笔。我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找出几篇课文仔细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模仿训练,从中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效果不错。如在讲完《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卧室》、《我们的阅览室》、《我们的教室》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场所;讲完《爸爸和书》一文时,我让学生仿写一篇《我的爸爸》、《我的老师》、《我的朋友》等这些学生十分熟悉的人物。总之,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欣赏,那么作文教学则是教给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在仿写的基础上挑选写得比较好的和比较差的作文认真评讲,指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中心去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那些材料需要重点写、详细写。比如在教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时,我先让学生想好写谁,他(她)什么性格特点等。这样反復训练,学生就知道写文章时,都要围绕中心认真选材,避免文不切题、离题万里现象的发生。
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篇、章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