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北魏壁画艺术特征探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_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增加,相关人员也进行了文化内容的制作试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一些人将目光聚焦在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在对现存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了解那个年代的文化及人们的习惯。天梯山石窟素有石窟鼻祖之称,历史悠久,其壁画研究价值极高。它是石窟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的存在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有待开发。文章就以天梯山石窟的北魏壁画的发展历史作为切入点,从天梯山石窟的现存壁画中了解以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为代表的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结合大量的文献参考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给从事艺术方面的、想了解北魏壁画的人员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北魏壁画;艺术特征探究
  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发源地,天梯山石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天梯山石窟中的壁画代表了早期北魏壁画的艺术风格。从天梯山石窟的壁画中可以窥探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和北魏壁画基本的艺术特征,了解北魏壁画对后来的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多个朝代的壁画风格和壁画艺术特征的影响,知晓北魏时代社会发展对北魏壁画艺术特征的影响,知晓北魏壁画的发展历史。在北魏时期,佛教的势力范围已经从西方地区扩张到中原地区,佛教的兴盛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阻碍了我国本土宗教的发展。佛教信仰与北魏时期当地特殊的艺术文化通过壁画的形式完美地融合,成就了天梯山石窟壁画的辉煌。天梯山石窟的北魏壁画既是北魏壁画艺术特征融合佛教文化的具体展示作品,又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源头。它是佛教文化与北魏壁画艺术的融合,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北魏时期的壁画作为早期壁画艺术的代表,影响了后期其他石窟文化的发展,启发了人们对壁画的创作和创新。天梯山石窟内的北魏壁画影响深远,它几乎开创了后期的壁画艺术的先河,对历史上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影响深远。
  1 天梯山石窟北魏壁画的现状和发展历史
  天梯山石窟是北魏时期的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它在经历无数的风吹雨打后不复往昔的光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为了解决土地灌溉的问题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水库,这对天梯山石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甘肃当地政府经再三研究做出了将天梯山石窟进行整体搬迁、统一保护的决定。由于当时科技不够发达,加之受地形、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整体搬迁过程中对部分塑像和壁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在20世纪末,国家召集了相关的文物研究员以及行业的专家共同探讨天梯山的大佛塑像与北魏壁画破损的问题,组织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对天梯山石窟的文物进行最大程度的修补和修复。
  在21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国家对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复原工作做出了新的指示,同意启动天梯山石窟的原址复建工作,通过对文物位置的复原和北魏及各个时期的壁画修复来完成对天梯山石窟的重建。因为天梯山石窟的壁画源于各个时期,不能单说修复北魏时期的壁画就完成天梯山石窟的重建工作。目前,天梯山石窟搬迁的彩塑壁画修复工作已完成,修复后的彩塑壁画已在武威市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凉王迁徙到姑臧封王,他召集城内的能工巧匠在天梯山开窟造像,大兴土木。据《重修凉州广善寺碑铭》记载,明正统十三年(1448)天梯山石窟群遗存洞窟26个,其中北凉的5窟、北魏的4窟、初唐的3窟、不明时代的7窟。北魏的洞窟为第6、第7、第8窟,其第8窟原建年代为北魏,后经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复变成现在这样。第8窟内左壁是保存北魏壁画最多的一个壁面,共剥离出壁画4层,壁画内容多以供养人的画像、佛说法图、千佛图为主。但大部分由于历朝历代的重修及人为损害变得支离破碎,壁面内容不清。
  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吸引了大批西域高僧前来凉州传播佛教文化,西域高僧在凉州为民众讲解佛经内容,帮助民众了解佛经文化,扩增佛教的势力范围和信徒数量。这让天梯山的建造人员在潜移默化下接受佛教知识的灌溉和佛教文化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了天梯山石窟的佛教文化。其对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传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是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里程碑。
  2 北魏壁画艺术特征的具体内容
  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留白是传统的壁画处理方式,但是在北魏壁画的背景处理上基本上都是采用全部涂满的背景处理手段。例如,战国时期代表楚文化的《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图》中,它们在背景上的处理方式均是留有一定的空白,通过留白这种特殊的方式让欣赏画面图案的人对画面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让画面内容不再止于圖片的尺寸,延伸画面需要表达的含义,较为委婉地表达绘画人的内在想法,符合中国人一贯谦逊的美德。但是在北魏时期的壁画上则很难体现这一点,相反,它们大多使用全部涂满的背景处理方式来进行对图像背景的加工。
  在色彩方面,北魏的壁画开始重视对色彩的应用。在传统的壁画中,壁画的色彩应用不明显,大多是依靠线条来体现色彩。在壁画的绘制中,线条仍然是整个壁画工程中的主体,是壁画绘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北魏壁画中,这一情况有所改善,绘制北魏壁画的人们开始注重色彩的应用,使色彩在北魏壁画中不再是线条的附属物。这种对色彩的重视也延续到后代,后期壁画的浓墨重彩的源头就在北魏壁画中。
  在体积表达和光影方面,北魏壁画打破了传统壁画中线条飘逸灵动的表现方法,它用沉稳的粗线条来描绘物体的形状,在人物方面体现了神态上的微妙不同,突出了壁画整体与人物部分的关系,做到二者的对立统一。由于线条的笔触较粗,北魏壁画在体积表达和光影也有一定的突破进展,它运用粗线条对物体的体积进行刻画,在刻画过程中不可避免对体积的光影做出一点改进,造就了北魏壁画所独有的风格。
  3 天梯山石窟北魏壁画艺术特征的具体表现
  ①梯山石窟的第六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佛教文化盛行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天梯山石窟的第六窟是北魏时期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它不同于天梯山石窟的第四窟。在天梯山石窟的第三窟的北凉壁画中,它展示的是一个手拿瓶子的佛祖形象。在佛像的面容以及神态及服饰的刻画方面,它雕刻的线条较为粗犷,绘画手法较为细腻,通过不同色彩的晕染将佛像高高在上的形象和飘逸灵动的气质完美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佛祖对人的怜悯与其潇洒的性格。在天梯山石窟的第四窟中能够清晰看到人物图像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其壁画上,北凉壁画不再是传统壁画中以线条为主的刻画放大,而是融入丰富的色彩变化,在线条的刻画上仍然重视弧度等石雕技术是否合格,在颜色上开始运用棕色、白色、黑色、青色、红色等五彩斑斓的颜色为佛像塑造背景,通过颜色的层叠与晕染渲染出佛像的严肃和庄重。   而在天梯山石窟的第六窟中,它没有任何佛像等塑像,只残存部分壁画。人们可以从天梯山第六窟的壁画来窥探北魏时期的壁画艺术风格。在天梯山第六窟的中,它前壁上的壁画多被烟熏以至于很难看清楚北魏壁画的色彩运用,在左壁靠后处隐约可见一位帝王和侍从的画像,这就是著名的礼佛图。这幅图片反映了北魏时期皇帝对佛家的态度,反映了北魏时期佛教的大肆盛行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写实性。
  ②天梯山石窟的第七窟有一佛四菩萨。天梯山第七窟壁画上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明显更高明,它的创作者在创作时将主观上佛像与菩萨的区别刻画进天梯山石窟中,让天梯山石窟中的佛像有了神态上和造型上的差异,使得各个佛像都不相同,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线条雕刻流程,线条的痕迹十分流畅,雕刻手艺高明,造型布局也十分精妙,构思灵活,简单的线条搭配明亮的色彩和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建造出天梯山石窟中壁画的辉煌。
  在天梯山石窟的第七窟中,第七窟中的佛像数量达到了五个,是一佛四菩萨。第七窟的五座佛像均为坐式,其后的泥层已经完全坍塌,仅前壁与两侧的壁上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壁画。从残存的壁画中依然可以看见北魏时期的千佛图壁画的残存。壁画上的佛像在眉眼间均存在一定白色染料的点染,从整体上看,它的配色逐渐多样且照顾到整体与个体的区别。此外,虽然该壁画不如后期的其他壁画在光影相接和透视等立体图像关系的高明,但是从其具体粗犷的线条中能够看出北魏壁画已经开始注意到立体空间的不同角度视觉成像的不同和色彩的搭配。在天梯山石窟的第七窟壁画中能够看出当时的人们在打磨该石窟时在色彩的搭配和空间立体图形的绘制方面下的功夫,也正是天梯山石窟第七石窟中的这种壁画表现艺术和表现手法给了后来壁画指引了艺术改良方向,为天梯山石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它摒弃了传统壁画中飘逸线条的表现方式,采用了更实在的粗线条来绘制壁画。由于线条的变化,绘制者不得不调整图像绘制的手段以适应更粗的线条。因此,关于线条与物体的空间、光影等问题则开始出现在了壁画中,这些交错的粗犷的线条在一定程度造成人们视觉的冲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天梯山石窟的第七窟线条勾勒出来的壁画,能获得不同的视觉体验。
  ③天梯山石窟中北魏壁画总体的艺术特征。天梯山石窟壁画的艺术特征除了上述的几种外,它还具有综合性和适应性。天梯山石窟的壁画艺术来源于西域高僧的授经、传道解惑,是由壁画绘制人员对佛教艺术的理解和当地文化的融合后绘制的。它是在融合绘画艺术和佛教艺术的双重艺术的基础上适应当地人的理解程度形成的壁画艺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普遍性。它降低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门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这也是天梯山石窟的壁画艺术能在佛教文化史和佛教艺术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因。天梯山石窟壁画的另外一个特征在于它材料的永久性和壁画题材的永恒性。它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将佛教艺术这一永久性的话题进行雕铸,适应时间对北魏艺术的打磨和侵蚀。天梯山石窟中现存的佛像和壁画艺术经过三次厄难已经所剩无几,这三次厄难给天梯山石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虽然专家对天梯山石窟的壁画等进行复原,但是现代化的技术所制造出来的佛像和壁画并不能代表当初的壁画所见证过的历史以及其自身所代表的含义。
  天梯山石窟的壁画艺术需要派专门的人员组成文物的保护小组,对现存的天梯山石窟壁画艺术进行保护,向前来观看天梯山石窟壁画艺术的人们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要求游客不得对天梯山内的壁画艺术做出损伤文物的行为。天梯山石窟的保护人员可以在天梯山石窟的保护范围内安放标志牌,在标志牌上设置醒目的标志语来提醒游客在旅游或者鉴赏过程中不破坏文物,不随地扔垃圾。建立宣传天梯山石窟壁画的网站,以网站门户作为天梯山石窟对外展示的窗口向社会、旅游者展示天梯山石窟壁画的魅力,向人们宣传保护文物的理念,呼吁旅游的人对天梯山石窟的壁画远而观之。
  除此以外,天梯山石窟所在地的政府或者保护天梯山石窟壁画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将天梯山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大力宣传天梯山石窟,让天梯山石窟中的壁画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被更多的人知晓和了解。开发天梯山石窟成为知名旅游景点需要天梯山石窟所在的当地政府进行拨款,在本省和其他城市打开知名度,吸引游客来天梯山了解其佛像和壁画。并用天梯山石窟发展旅游产业的收益成立专门的天梯山石窟保護基金,大大减少当地政府在天梯山石窟的保护和复原方面的压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最早一批的石窟,天梯山石窟既是其他的石窟的参考样本也是其他石窟艺术的发源地。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又并不局限于北魏壁画艺术特征,它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创造内容方面都对后来的石窟有着深远影响。无论是在艺术设计方面还是在北魏壁画的艺术特征方面,天梯山石窟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魏臻,李慧国.天梯山石窟北魏和唐代壁画之比较—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壁画考察与研究之四[J].大众文艺,2017(15):91-92.
  [2]王海霞.天梯山石窟中心塔柱窟及大像窟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4(14):270.
  [3]曲怡.北魏时期的音乐审美特点研究—以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壁画透视为例[J].北方音乐,2018(24):9,11.
  [4]卢秀文.甘肃石窟艺术图录的又一成果──简评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雕塑编·壁画编》[J].敦煌研究,1998(3):181-182,46.
  [5]段育龙,武发思,汪万福,等.天梯山石窟壁画保存环境中空气细菌的季节性变化[J].微生物学通报,2019(3):468-480.
  [6]无歌.重温古人精雕细琢的艺术—天梯山石窟塑像的修复性保护[J].中华建设,2012(9):50-51.
  [7]汪万福,赵林毅,裴强强,等.馆藏壁画保护理论探索与实践—以甘肃省博物馆藏武威天梯山石窟壁画的保护修复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4):101-112.
  [8]杨恭胜.魅力无穷隽永当代—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特征与研究[J].大家,2010(6):174-176.
其他文献
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生活中很多人有喝茶的习惯。茶叶内含茶多酚物质,与空气和水接触后,容易氧化生成茶垢,黏附于茶壶、茶杯表面,影响美观。并且茶垢中还会沉积少量有害物质,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该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
‘金丝王枣’是辽宁省北票市发现并培育的地方优良品种,2009年被评为“辽宁特色经济林产品”,北票市被命名为“辽宁特产金丝王大枣之乡”;2012年9月该品种获“全国首届森林食
6治疗治疗的目标是控制发作,保证生活质量,包括认知功能的改善。早期合理的治疗,能使90%以上患儿的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或大部分控制。合理治疗的首要步骤是正确认识主要发作形式,正
‘玫香宝’是‘阿登纳玫瑰’与‘巨峰’杂交培育而成的四倍体欧美种早熟葡萄新品种,2015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1品种特征特性果穗圆柱形或圆锥形
本文通过赋予基于习惯形成的资产定价模型CCAPM中马氏链吸收状态的特性,力求用这种新算法对股票溢价现象作出更贴切的求解。
目的:观察运用免疫因子联合疗法治疗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将116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采用免疫因子联合
论文通过讨论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研究背景、实施概况,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的现状,包括实施数量、分布性质、股权激励模式等方面,重点
本机设计独特,手术电极为触笔式,治疗操作简便、准确,气化、切割及凝固病灶组织方便,同时止血并形成保护层。其原理是在手术电极与病变组织间的极小气隙中形成的电场强度使气体分
随着文艺政策的引导、消费文化的兴起,中国当代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资源的建设开始向市场化转型,并且开始了文学资本的运作。从宏观的“当代文学资源”建设层面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