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绍先:左邻右舍好帮手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道梯田中有一条古驿道,古驿道的旁边有一片翠竹,翠竹的前面有一栋木屋,木屋里面住着一位百岁老人。
  这里是盘县刘官镇支家屯村,木屋里的老人余绍先,就是我们此行要拜访的百岁寿星。
  
  种庄稼的好手
  
  
  余绍先出生于刘官镇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勤劳、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他的印象中,青少年时代,贫穷和困难总是与自己相伴。
  由于家境贫寒,余绍先没能上学。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插秧、犁田、除草、种菜……样样娴熟。虽然是又苦又累的庄稼活,但余绍先却很认真,没有半点马虎。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种子,他种出来的蔬菜、玉米、大蒜,长势和收成都要比别人家的好,很多乡亲都来向他请教。
  后来,余绍先又当了几年兵。1951年“土改”时,他被派去守犯人。退役后,余绍先回到家乡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成了远近闻名种庄稼的好手。
  
  做手艺活的能手
  
  余绍先不仅是种庄稼的好手,他还有一些好手艺。那时他跟一个木匠学习木工活,从简单的木制品到家具,聪明能干的余绍先做起来都很拿手。他勤奋好学,做工精细,得到了师傅的赏识,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那时,十里八乡都会有人来找他去做木工活。
  余绍先的房前屋后,有很多竹子。他决定把这些竹子利用起来,于是他又开始学习编织箩筐等竹制品。“没有师傅教,我就自己摸索,总结经验。”终于,他的付出有了回报,他编织的竹制品,既美观又耐用。每次他挑箩筐到集市上去卖,一会功夫,就被抢购一空,有的还直接到他家里订做。
  后来,余绍先又对建筑活产生了兴趣。为了学习建筑技术,一有空,他就跑到建筑工地向技术工人“取经”。渐渐地,他和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熟了起来,当然,建筑方面的手艺也被他学会了。每当村里有人家盖房子,总会请他帮忙。
  余绍先说:“学习东西,关键要能用上,‘学以致用’嘛。”靠着这些手艺,余绍先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老人认为,掌握一门手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吃亏,一辈子就有了靠自己能力吃饭的“本钱“,生活中的难关也会被克服。
  
  左邻右舍好帮手
  
  “他很和气,左邻右舍有困难需要请他帮忙的,他都会尽力去帮助。”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余绍先总是与人为善,乐善好施。他说:“大家要和谐相处,争来吵去,对别人不好,对自己也不好。今天你帮了别人,明天别人也会帮助你。心平气和才能长寿啊!”
  老人做生意的时候,见到有困难的人来买东西,很多时候都是连卖带送的给别人。当地一位群众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到余绍先家里买箩筐,钱不够,余绍先对他说:“不要紧的,有多少算多少,我做生意主要是图个愉快。”就这样,老人不仅把箩筐给了他,还送了他一个簸箕。
  虽已百岁高龄,但余绍先还是闲不住,在农忙时节,他会帮大家做一点轻活,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乡邻们栽秧种菜;乡亲们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都愿意向他请教。
  农闲时,老人最喜欢带着孙子出去走一走,给孙子买一些糖果,与老朋友聊聊天、拉拉家常。采访当天,老人的家人都围在他的周围,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自己的往事,余绍先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寿星档案
  姓 名 余绍先
  性 别 男
  民 族 汉
  生 日 1910年9月 盘县刘官镇支家屯村一组
  文化程度 文盲
  职 业 农民
  病 史 无
  长寿史 无
  生活习惯 早上8点左右起床,晚上9点左右休息。不喝酒、不抽烟,粗茶淡饭
  脾 气 温和
  喜爱活动 劳作
  长寿秘诀 劳作
其他文献
如何防止米生虫  ■ 杨爱红   在米袋的中间或两头各放几瓣大蒜,或者用布或用纸包些花椒放在盛米的容器内。平时要把存米的缸或桶清扫干净,以防止过冬的虫蛹隐藏在里面。一旦发现米生虫,可将米放在阴凉处晾干,让虫子飞走或爬出,生虫的米除虫后还可食用。切忌将米放在阳光下暴晒。  (摘自《中国老年报》)    巧妙识别“放心肉”  ■ 陈玲玲   市场上,常看到生肉上盖有不同的蓝章,这是肉类的检疫标识。  
期刊
编者按:前文《南下六十年回忆》的作者李冀峰同志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是贵州省著名的旧体诗人。今年已87岁高龄的李老仍笔耕不辍,日前又出版了《李冀峰诗选集续编》(2009年7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之诗作,立意好,境界高,本刊名誉总编林钟美同志还专门为该书作序。今将序言刊发,以飨读者。    《李冀峰诗选集续编》出版了。这是冀峰同志继2002年出版《李冀
期刊
编者按: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新中国诞生了!从1949年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人生的一个甲子;60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为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特推出《南下六十年回忆》、《难忘岁月的夙愿》、《进军贵州的那些日子》等文章,让我们重温和分享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
期刊
家人的感情是否融洽,影响着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性格。我们知道,性格经常又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   一千位母亲,便会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都是一种情怀。   在小事情上,亲情面前无是非;在大事情上,亲情面前无原则,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一种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人们一方面很看重亲情,一方面又不大能够明智地对待亲情。   一位母亲,她无法确切预知,她能否得到回报,能够得到多少回报。她能确切知道的是:从她
期刊
贵州解放60周年前夕,翻出当年报纸,重读老同志徐挹江给我们留下的《进军贵州的日日夜夜》这篇精彩史笔,不禁令人神往。  《进军贵州的日日夜夜》,是登在1949年11月《新黔日报》(《贵州日报》原名)上的一篇军事通讯。作为一名年轻儒将,作者当年意气风发,文笔生辉,所叙情景宛如昨日,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通讯开头,作者用极精炼的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解放战争全胜在即的图景:  “1949年夏,当我人
期刊
在都匀市环东北路31号附1号,记者刚落座,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从里屋走了出来,热情地招呼记者到她身边坐下。看记者拿出本子要作记录,老人便问会不会写她的名字,没等回答,老人便一笔一画在桌子上比划起来。  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她就是记者今天要采访的百岁老人林桥龄。    富家千金嫁作军人妇      1909年9月12日, 湖北黄冈首屈一指的大户林家迎来了他们家唯一的“千金”。  因为有了几个儿子的林
期刊
清平乐·新中国花甲寿颂  ■ 王光烈(贵州 赤水)   中华寿诞,伟绩丰功灿。四海五洲齐礼,正义光辉典范。北京惠畅东风,和谐世界为公。党政英明领导,小康社会兴隆。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感赋  ■刘明远(贵州 遵义)  雄鸡昂首亮人寰,引亢高歌六十年。  历史长移三山去,黎明尽扫五更寒。  堪劈左右重重浪,唤得乾坤朗朗天。  甲子一轮新发轫,一声更比一声欢。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感言  ■史
期刊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即将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由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和贵州省旅游局举办,中共黔西县委、黔西县人民政府和毕节地区旅游局承办的“2009中国·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将于2009年10月8日至18日在中国南方人类始祖的发祥地、中国杜鹃花都——黔西隆重举行。9月26日下午,“2009中国·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活动相关事宜进行
期刊
有一寓言:一个老农为了搬掉自家门前的大山,用原始的工具艰难地进行着“搬山运动”。有好事者相劝,但他没有退缩。老农坚信,自己完不成,有儿子,儿子不行,还有孙子,这样传下去,总有完成的时候。执着的信念激励他继续坚持下去。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民族的独立,许许多多的抗日志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中国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解放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烈士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坚守着
期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老龄工作就是为老服务、落实‘六个老有’及督促各工作部门建立健全老年保障体系和贯彻落实老年人权利保障法的工作目标。”这是印江县老龄办主任冉茂训经常说的话。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印江县老龄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养”出了自己的特色。  加强对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的认识,为做好居家养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印江县老龄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