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对古代社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都有直接生动的反映。研究成语和古代文化的联系,有助于从语言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对现代社会道德情操、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语成语;古代社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一、汉语成语与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
1.成语与儒家思想
成语“大义灭亲”,典出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为了国家而设计处死了帮助卫庄公之子州吁杀兄篡位的亲生儿子石厚。这条成语后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
成语“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成语“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元代关汉卿所作《谢天香》第四折中有“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指的就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后指积极进取的意思。
2.成语与宗教文化
成语“在劫难逃”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劫”是佛教用语,指劫数、厄运,大灾难等,佛教认为人的命运中注定要遭受灾祸,逃也逃不掉,现在则借指不可避免的灾害。
成语“聚沙成塔”则表现了佛教故事,语出佛教《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意思。
成语“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主要内容。这条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说的是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3.成语与古代制度
成语“歃血为盟”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侧面,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歃血”是用手指蘸着牲畜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是古代诸侯国君王缔结盟约的庄重仪式,后泛指发誓订盟。
成语“十恶不赦”出自《隋书·刑法志》:“又列重罪十条:……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见于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十恶”最早出现在《齐律》中,指的是十条重罪,“十恶不赦”也就是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这是古代法制制度的体现。
成语“金榜题名”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直接体现,原意就是指科举得中,古人把科举的榜单视作“金榜”,可以看出科举在封建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人们的重视程度。因此,出现了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如“程门立雪”“黄卷青灯”“悬梁刺股”等。
4.成语与古代文学艺术
成语“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删改的言论,最早见于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古人用竹简刻字记录,“刊”是消除的意思,即把有错误的字从竹简上削去,“不刊”就是不可以削去,说明言论的真实有理,不可改变。
成语“入木三分”出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是说王羲之在祝版上书写祝词,后因祝词需要修改,工匠们欲将祝版上的字刮掉,当他们拿起祝版一看,却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深入木中三分,犹如刀刻的一般。所以这一成语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也用来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成语“双管齐下”出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张璪》:“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意思是说唐代擅长画松石的画家张璪能同时用两支笔齐挥的绝技,比喻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类似的反映绘画艺术的成语还有“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烘云托月”,等等。
二、汉语成语与古代的物质文化
1.成语与古代建筑
成语“宫墙外望”中的“宫墙”即指是宫殿的围墙,也可指一般围墙,这条成语出自《论语》中子贡的话,他用“宫墙”来比喻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不可企及,后来这条成语用来比喻不得入门作为学生,得不到真传。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室”就专指平民的房子。
成语“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这条成语用来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
成语“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其中“庭”指的是大门内的庭院,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像集市一样,后用来比喻人很多,非常热闹。
成语“固若金汤”出自《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是说城墙像铜铁铸成的那样坚固,城四周的护城河像滚烫的沸水,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也作“金城汤池”。
2.成语与古代饮食
成语“五味俱全”出自《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见于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也是各种味道的合称。整条成语用来形容调味齐全适宜。还有“粗茶淡饭”“酒足饭饱”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3.成语与古代服饰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后专指贵族的帽子。由于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作“缨”,是打结用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黑色的冠,有的成语将“冠”和“冕”连用,如“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成语“狐裘羔袖”中的“裘”是狐狸的毛皮,泛指贵族或者有钱人穿的皮衣等,穿不起皮衣的平民则穿“袍”,这是一种用麻做的长袄。汉代以后布料工艺有了发展,“袍”成了官服,有成语“袍笏登场”,意思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而成语“黄袍加身”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古代贵族妇女的衣服。“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则是朝廷命官的官服,“葛巾野服”“芒鞋竹杖”是形容山林隐士。
成语“履舄交错”,指鞋子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宾客很多。单底的鞋叫“屦”,有成语“遗簪坠屦”指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旧友,“不弃遗簪坠屦”即不忘旧友。“屣”是草鞋,成语“弃如敝屣”就是说像扔破烂的草鞋一样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
4.成语与古代器物
成语“破釜沉舟”来自楚汉之争的著名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其中的“釜”类似现在的锅子,一般和“甑”配合用来煮饭,这条成语就是说打破锅子沉掉船,不给自己留退路,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衡权轻重”“衡权利弊”中的“权”是秤锤,“衡”是秤杆,后来变成双音动词,有估计的意思。“再接再厉”的“厉”本是磨刀石,引申为磨的意思,刀斧一次又一次地交接,又一次次地磨快,引申为不断努力的意思。
5.成语与古代中医药理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晋景公得重病,病因“居肓之上,膏之下”,无法医治。所以这条成语指病情极重无法医治,后比喻情况严重,无法挽救。
成语“妙手回春”用来赞扬医生医术高明;“以毒攻毒”是中医的一种药理疗法;“对症下药”是说名医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后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瑞枚.成语探源辞典[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朱祖延.汉语成语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杨任之.中国典故词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金文明,贺有直,等.中国古代文化图文系·.经典成语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6).
关键词:汉语成语;古代社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一、汉语成语与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
1.成语与儒家思想
成语“大义灭亲”,典出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为了国家而设计处死了帮助卫庄公之子州吁杀兄篡位的亲生儿子石厚。这条成语后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
成语“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成语“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元代关汉卿所作《谢天香》第四折中有“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指的就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后指积极进取的意思。
2.成语与宗教文化
成语“在劫难逃”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劫”是佛教用语,指劫数、厄运,大灾难等,佛教认为人的命运中注定要遭受灾祸,逃也逃不掉,现在则借指不可避免的灾害。
成语“聚沙成塔”则表现了佛教故事,语出佛教《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意思。
成语“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主要内容。这条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说的是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3.成语与古代制度
成语“歃血为盟”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侧面,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歃血”是用手指蘸着牲畜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是古代诸侯国君王缔结盟约的庄重仪式,后泛指发誓订盟。
成语“十恶不赦”出自《隋书·刑法志》:“又列重罪十条:……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见于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这药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恶不赦。”“十恶”最早出现在《齐律》中,指的是十条重罪,“十恶不赦”也就是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这是古代法制制度的体现。
成语“金榜题名”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直接体现,原意就是指科举得中,古人把科举的榜单视作“金榜”,可以看出科举在封建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人们的重视程度。因此,出现了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如“程门立雪”“黄卷青灯”“悬梁刺股”等。
4.成语与古代文学艺术
成语“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删改的言论,最早见于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古人用竹简刻字记录,“刊”是消除的意思,即把有错误的字从竹简上削去,“不刊”就是不可以削去,说明言论的真实有理,不可改变。
成语“入木三分”出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是说王羲之在祝版上书写祝词,后因祝词需要修改,工匠们欲将祝版上的字刮掉,当他们拿起祝版一看,却发现每个字的笔痕都深入木中三分,犹如刀刻的一般。所以这一成语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也用来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成语“双管齐下”出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张璪》:“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意思是说唐代擅长画松石的画家张璪能同时用两支笔齐挥的绝技,比喻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类似的反映绘画艺术的成语还有“胸有成竹”“兔起鹘落”“烘云托月”,等等。
二、汉语成语与古代的物质文化
1.成语与古代建筑
成语“宫墙外望”中的“宫墙”即指是宫殿的围墙,也可指一般围墙,这条成语出自《论语》中子贡的话,他用“宫墙”来比喻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不可企及,后来这条成语用来比喻不得入门作为学生,得不到真传。后来“宫”的词义缩小了,只指帝王的居室或大的建筑物,而“室”就专指平民的房子。
成语“户枢不蠹”的“户枢”指门板的转轴,因为门经常要开要关,转轴处于经常的运动之中,所以不会被蠹虫蛀坏,这条成语用来比喻常运动着的东西不易腐蚀,可以长久不变。
成语“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其中“庭”指的是大门内的庭院,说的是大门和庭院的人多,像集市一样,后用来比喻人很多,非常热闹。
成语“固若金汤”出自《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是说城墙像铜铁铸成的那样坚固,城四周的护城河像滚烫的沸水,形容城池和阵地非常坚固,也作“金城汤池”。
2.成语与古代饮食
成语“五味俱全”出自《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见于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五味”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也是各种味道的合称。整条成语用来形容调味齐全适宜。还有“粗茶淡饭”“酒足饭饱”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3.成语与古代服饰
成语“被发缨冠”的意思是来不及束起头发、系好帽带子,表示急于救人。“冠”是古代帽子的通称,后专指贵族的帽子。由于古人蓄着长发,所以要先用发笄绾住发髻,再自前至后用冠束住,冠圈两边各有一根小丝带,叫作“缨”,是打结用的。“冕”是一种最尊贵的黑色的冠,有的成语将“冠”和“冕”连用,如“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成语“狐裘羔袖”中的“裘”是狐狸的毛皮,泛指贵族或者有钱人穿的皮衣等,穿不起皮衣的平民则穿“袍”,这是一种用麻做的长袄。汉代以后布料工艺有了发展,“袍”成了官服,有成语“袍笏登场”,意思是官服打扮、登场上演。而成语“黄袍加身”的“袍”则是指皇帝穿的龙袍。“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古代贵族妇女的衣服。“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则是朝廷命官的官服,“葛巾野服”“芒鞋竹杖”是形容山林隐士。
成语“履舄交错”,指鞋子杂乱地放在一起,形容宾客很多。单底的鞋叫“屦”,有成语“遗簪坠屦”指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旧友,“不弃遗簪坠屦”即不忘旧友。“屣”是草鞋,成语“弃如敝屣”就是说像扔破烂的草鞋一样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
4.成语与古代器物
成语“破釜沉舟”来自楚汉之争的著名典故,《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其中的“釜”类似现在的锅子,一般和“甑”配合用来煮饭,这条成语就是说打破锅子沉掉船,不给自己留退路,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成语“衡权轻重”“衡权利弊”中的“权”是秤锤,“衡”是秤杆,后来变成双音动词,有估计的意思。“再接再厉”的“厉”本是磨刀石,引申为磨的意思,刀斧一次又一次地交接,又一次次地磨快,引申为不断努力的意思。
5.成语与古代中医药理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说晋景公得重病,病因“居肓之上,膏之下”,无法医治。所以这条成语指病情极重无法医治,后比喻情况严重,无法挽救。
成语“妙手回春”用来赞扬医生医术高明;“以毒攻毒”是中医的一种药理疗法;“对症下药”是说名医华佗给病人诊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后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瑞枚.成语探源辞典[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朱祖延.汉语成语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杨任之.中国典故词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金文明,贺有直,等.中国古代文化图文系·.经典成语故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