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数学概念与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数学教学中要从知识技能上进行初步的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在相似的题型中进行巩固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是一天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与练习中逐渐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70-01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时能对看到的问题或主题图,找到数学题目中的本质含义,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突破口,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式来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看似复杂的数学关系中找到问题要求的本质所在,不被表面的数字与文字迷惑。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班和三班去植树,一班植了32棵树,三班比一班多植了18棵树,三班植了多少棵树?在分析这道题时我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在分析所求问题与哪个数量关系有关。学生很自然的说出了三班植树棵树与一班植树棵树有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加法来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到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个基础上我进行增加无用数量来迷惑学生思维,看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找出有联系的数量关系,而不是被无用的数据影响解题思路。出示习题:一班和三班去植树,一班有35人参加,植了32棵树,三班比一班多去5人,多植了18棵树,三班植了多少棵树?这道题也是求三班植了多少棵树?但是区别就是增加了两个与植树数量无关的班级人数,这就对他们在分析问题是制造了障碍。虽然还是和上一道题的做法一样,学生分析问题,这时就有一些孩子对题中的班级人数不知道放到哪里。有孩子就说,题中的数都对解题有用,不能出现无用的数字,总之,凡是题中的数都要用上,否则解题答案就做错了;有的孩子不赞同这种说法,说人数与植树棵树无关;还有一些孩子一脸迷茫。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来看题中的要求,题中求三班植树棵树,三班植树比一班多18棵,一班植树32棵。三班植树多少棵?和两个班级各去多少人有关系吗?那些有争议的孩子恍然大悟,原来被“数”给迷惑了。哪些数是对问题有用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要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在教学《表内乘法》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有三个小朋友分苹果,每个小朋友分8个苹果,三个小朋友一共分了多少个苹果?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思考,有几个小朋友?学生回答说有三个小朋友。一个学生分到几个苹果呢?学生回答说8个。那么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么计算呢?有的学生说用加法:8 8 8=24(个);有的学生说用乘法8×3=24(个);还有的学生说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其实我们知道在教学《表内乘法》时,学生应该用乘法来计算了。可是学生是有差异的,犹如我们的手指有长有短一样,孩子能利用他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并没有否定孩子的不同想法,甚至说要求孩子利用乘法去解决问题。只是引导孩子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用乘法更好一些,因为它更简便。孩子就会明白,用加法计算也不是错误,相对乘法来说就不是最渐简便的计算方法,而数学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以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成长、提高。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先是让学生想出几种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本思路,按照学生想出的思路来把孩子进行分组。第一组:边长×边长的思路,孩子说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对不对小组合作验证;第二组:孩子不同意第一组孩子的想法,理由是:正方形、长方形边和边的夹角是90度,而平行四边形不是,所以不能用边长×边长来计算,怎么计算呢?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第三组: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相同单位正方形,不足一个的按两个算一个正方形。三组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想法解决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我们经过验证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孩子们在这样的合作中不仅做到知识的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庆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30-131.
[2]李宁.小学生数学学习实践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16-117.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6-0070-01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时能对看到的问题或主题图,找到数学题目中的本质含义,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关系,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间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突破口,把他们的之间的关系用关系式来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看似复杂的数学关系中找到问题要求的本质所在,不被表面的数字与文字迷惑。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班和三班去植树,一班植了32棵树,三班比一班多植了18棵树,三班植了多少棵树?在分析这道题时我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在分析所求问题与哪个数量关系有关。学生很自然的说出了三班植树棵树与一班植树棵树有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加法来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到相互关联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个基础上我进行增加无用数量来迷惑学生思维,看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找出有联系的数量关系,而不是被无用的数据影响解题思路。出示习题:一班和三班去植树,一班有35人参加,植了32棵树,三班比一班多去5人,多植了18棵树,三班植了多少棵树?这道题也是求三班植了多少棵树?但是区别就是增加了两个与植树数量无关的班级人数,这就对他们在分析问题是制造了障碍。虽然还是和上一道题的做法一样,学生分析问题,这时就有一些孩子对题中的班级人数不知道放到哪里。有孩子就说,题中的数都对解题有用,不能出现无用的数字,总之,凡是题中的数都要用上,否则解题答案就做错了;有的孩子不赞同这种说法,说人数与植树棵树无关;还有一些孩子一脸迷茫。于是我就和孩子们一起来看题中的要求,题中求三班植树棵树,三班植树比一班多18棵,一班植树32棵。三班植树多少棵?和两个班级各去多少人有关系吗?那些有争议的孩子恍然大悟,原来被“数”给迷惑了。哪些数是对问题有用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要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在教学《表内乘法》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有三个小朋友分苹果,每个小朋友分8个苹果,三个小朋友一共分了多少个苹果?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思考,有几个小朋友?学生回答说有三个小朋友。一个学生分到几个苹果呢?学生回答说8个。那么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怎么计算呢?有的学生说用加法:8 8 8=24(个);有的学生说用乘法8×3=24(个);还有的学生说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其实我们知道在教学《表内乘法》时,学生应该用乘法来计算了。可是学生是有差异的,犹如我们的手指有长有短一样,孩子能利用他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并没有否定孩子的不同想法,甚至说要求孩子利用乘法去解决问题。只是引导孩子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用乘法更好一些,因为它更简便。孩子就会明白,用加法计算也不是错误,相对乘法来说就不是最渐简便的计算方法,而数学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以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成长、提高。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先是让学生想出几种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本思路,按照学生想出的思路来把孩子进行分组。第一组:边长×边长的思路,孩子说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对不对小组合作验证;第二组:孩子不同意第一组孩子的想法,理由是:正方形、长方形边和边的夹角是90度,而平行四边形不是,所以不能用边长×边长来计算,怎么计算呢?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第三组: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相同单位正方形,不足一个的按两个算一个正方形。三组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想法解决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我们经过验证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孩子们在这样的合作中不仅做到知识的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庆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130-131.
[2]李宁.小学生数学学习实践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