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源于疑,疑在于问。可见问的作用有多大!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解决问题;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初步的探索与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与教学的氛围有密切关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否发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问得好还好,问得不好,不是一顿臭骂,就是讽刺挖苦,这样,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敢问,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从内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心理,创设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去年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就发现有一个女生课堂上听讲很认真,反应挺快,但总不敢直视老师,更不用说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之类的,她就是典型的胆子小。观察一阶段后,我便在课堂上有意无意走近她身旁,寻找与她目光对视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慢慢习惯在课堂上看着我了,打铁趁热,我便请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刚开始不尽理想,还是害羞心理在作怪,但没多久我发觉她的思维与组织能力早超出我的想象,她的回答博得同学们的很多次掌声。再接下来可想而知了,她跻身到本班语文尖子生的行列,课堂上地大胆提问更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她成绩进步了,性格也乐观了。因此,本人感触颇深,创设这样宽松亲切的学习环境氛围,学生的精神是放松的、心态是平和的,他们也就敢于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
另外,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有人抱怨问题意识的缺失性是应试教育使然,但反省一下,也存在着几种阻碍问题意识形成的旧观念。其一,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典型的填鸭式教育;其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事无巨细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其三,最好的学生是答满分的学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求知欲也便越来越强,对此,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转变只解道授惑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教学中,教师便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流程。问题的解决可以师生共同研讨,可以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挖掘其闪光点,充分肯定亮点。好的问题应该是启迪思维,而决不能向学生追求标准答案,使学生对不同看法也敢于表露。
二、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扣眼”——从课文的题目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能更容易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这一树紫藤萝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很多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悟。当教到《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我启发:通过题目,你能提什么问题?一个学生立即提出:“云跟天气有什么关系?”“那你能看云识天气吗?”另一个学生随即问道。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确定:我们知道通过看云可以达到识天气的目的。
“比较”——从内容的对比处比较
有些课文的内容,在不同的段落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对比处质疑,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匠心,文章的精华。
“揭意”---从内容的含蓄处质疑
文中某些句子含蓄,含义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内容的含蓄处质疑,有利于攻破难点。如在学到《皇帝的新装》中,握手先放录像范读,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有学生质疑:骗子的手法并不高明,皇帝就那么容易受骗?真的有那么傻,敢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现实生活中真有这种人吗?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理解童话的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像这种引导学生质疑理解课文的中心的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
平时经常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在他们自主学习、提问时变懂得如何走进文本。
三、注重适时指导,让学生善问
学生敢问了,想问了,问多了,我们赞赏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又要重视问题的质量,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促使学生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水平。如教学《第一次真好》一文,我有意对出现两次的“感觉真奇妙”一句加强语气,果然学生便产生了问题:这一句为何在文中重复出现?每次是在写了什么事后“感觉真奇妙”?我立马肯定这两个问题提得有质量,便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课文来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了内容:第一次在作者看到柚子树是感到新奇而喜悦;第二次是在作者第一次看到“十姊妹”时并不喜欢,后随着它们的长大,作者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正是有这样的感情变化过程,作者才能认识到“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从而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第一次的意义和价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与教学的氛围有密切关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就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否发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中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学生问得好还好,问得不好,不是一顿臭骂,就是讽刺挖苦,这样,学生岂敢质疑问题,提出问题?因此,要让学生敢问,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对待,从内心消除学生自卑、畏惧心理,创设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去年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就发现有一个女生课堂上听讲很认真,反应挺快,但总不敢直视老师,更不用说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之类的,她就是典型的胆子小。观察一阶段后,我便在课堂上有意无意走近她身旁,寻找与她目光对视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慢慢习惯在课堂上看着我了,打铁趁热,我便请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刚开始不尽理想,还是害羞心理在作怪,但没多久我发觉她的思维与组织能力早超出我的想象,她的回答博得同学们的很多次掌声。再接下来可想而知了,她跻身到本班语文尖子生的行列,课堂上地大胆提问更令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她成绩进步了,性格也乐观了。因此,本人感触颇深,创设这样宽松亲切的学习环境氛围,学生的精神是放松的、心态是平和的,他们也就敢于提出问题,而且有利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
另外,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有人抱怨问题意识的缺失性是应试教育使然,但反省一下,也存在着几种阻碍问题意识形成的旧观念。其一,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典型的填鸭式教育;其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事无巨细地帮学生解决问题;其三,最好的学生是答满分的学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求知欲也便越来越强,对此,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转变只解道授惑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教学中,教师便要善于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作为学习过程的流程。问题的解决可以师生共同研讨,可以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决,允许有不同的见解,挖掘其闪光点,充分肯定亮点。好的问题应该是启迪思维,而决不能向学生追求标准答案,使学生对不同看法也敢于表露。
二、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扣眼”——从课文的题目质疑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能更容易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这一树紫藤萝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很多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悟。当教到《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我启发:通过题目,你能提什么问题?一个学生立即提出:“云跟天气有什么关系?”“那你能看云识天气吗?”另一个学生随即问道。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最后一致确定:我们知道通过看云可以达到识天气的目的。
“比较”——从内容的对比处比较
有些课文的内容,在不同的段落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对比处质疑,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匠心,文章的精华。
“揭意”---从内容的含蓄处质疑
文中某些句子含蓄,含义深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内容的含蓄处质疑,有利于攻破难点。如在学到《皇帝的新装》中,握手先放录像范读,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有学生质疑:骗子的手法并不高明,皇帝就那么容易受骗?真的有那么傻,敢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现实生活中真有这种人吗?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理解童话的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像这种引导学生质疑理解课文的中心的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
平时经常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在他们自主学习、提问时变懂得如何走进文本。
三、注重适时指导,让学生善问
学生敢问了,想问了,问多了,我们赞赏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又要重视问题的质量,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研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或不需要问,促使学生主动地提升自己的问题水平。如教学《第一次真好》一文,我有意对出现两次的“感觉真奇妙”一句加强语气,果然学生便产生了问题:这一句为何在文中重复出现?每次是在写了什么事后“感觉真奇妙”?我立马肯定这两个问题提得有质量,便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课文来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了内容:第一次在作者看到柚子树是感到新奇而喜悦;第二次是在作者第一次看到“十姊妹”时并不喜欢,后随着它们的长大,作者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正是有这样的感情变化过程,作者才能认识到“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从而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第一次的意义和价值:“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