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服务的实践进行调研,总结其进行服务的功能应用,分析当前校园纸媒微信公众平台在运营当中存在的问题,对媒体微信公众账号的发展策略做有益的探索,为校园纸媒的转型之路提供有益的借鉴,以期微信公众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的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纸媒转型 ;功能; 应用价值
在河南大学校内,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广泛搭建,数量、覆盖面的深度及广度都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各学生组织官方公众平台和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传递信息、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媒体形式,对高校的信息管理和功能服务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面对网络高速发展的局势,开始走上发展新媒体之路,创建了其微信公众平台“山上”。
一、背景
1.传统媒体时期。《河南大学报》作为河南大学的党委机关报,正式创刊于1933年8月,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承担着意识形态渗透、政治宣传等党报的自身职责,它作为旬刊发行,发行量两万,在全省高校校报评比中一向名列前茅。
《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以下简称大通社)是在河大90周年校庆之际,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宣传任务应运而生的一家受党委宣传部管理的学生校园媒体。自2002年创社以来,主要工作是为河南大学的官方报纸《河南大学报》及官方网站河南大学新闻网供稿。
2.新媒体融合发展时期。根据发稿流程,学生记者的新闻稿首先要发布在互联网上,然后编辑老师会将其编辑剪裁发表到报纸上;同时,《河南大学报》每一期报纸也都有网络版,这也都具备了媒体融合的外部特征。这些举措仅仅是将纸面媒体的内容搬到了网上,利用了网络的便捷性和信息储存的海量性的特性,但是网络的如交流、反馈、创新等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
大通讯社在2010年申请了自己的微博账号,成立了微博小组;11年,申请了人人账号;12年,开始运用微博直播校运动会;13年,申请了微信公共平台“河南大学报”,开始将发表在校报上的文学稿件录制成音频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14年,大通讯社正式将网络媒体的运行工作从新闻部和办公室中拆分出来,独立成立网络部,发展新媒体已经是大通社目前最主要的任务。
二、微信公众平台“山上”的搭建与运营
1.前期准备。经过一学期的讨论、培训、凝聚共识和积累经验,2014-2015学年下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礼拜,微信公众平台“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宣布改版。
改版后的第一周效果立竿见影,七天时间粉丝猛增300名,周二校园话题以深度调查的方式呈现了北苑宿舍网络问题的复杂矛盾,不仅扩大了阅读量,提高了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敢于碰触敏感话题,直面矛盾的印象。
但随着大通社影响力的提高,在宣布改版十天后,大通社微信由于外界某一不可抗力停刊。最终大通社选择了另起炉灶,完全放弃了学校的背景,以“山上”为名,取意“执笔为杖,寒山远上”白手再起家。
2.“山上”承担的功能
(1)扩大影响力的新途径。“山上”在创立之初,此时河南大学校内的微信公众平台竞争已然十分激烈,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学生会、广播站等都已积累了不少影响力。同时,由于放弃了“河南大学”这块品牌,没有了官方背景,少了资源,但也少了一些拘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山上”通过树立“以理想主义为号召,主打深度报道”的品牌形象,找准了其核心竞争力。其次,“山上”以更坚定的新闻理想主义路线作为自己的价值依归,打出了“因理想、为自由、求真相”的旗号,以求升华品牌价值,寻求价值和情感认同。
(2)固定的用户群体。传统的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单向传播的,人们从传统媒体获取新闻基本上是被动的。而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基本上是可控的,粉丝关注公众号更加注重服务的获得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比如河南大学主推“校园文化”,学生会主打“维权”,广播站多发布校园娱乐资讯,定位相当精准。微信公共平台的定位可以首先做一次受众的筛选,咋推广过程又会做一次受众的筛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微信公众号的受众群体。“山上”主打深度报道,吸纳了一大批固定粉丝。
(3)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微信公众号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介之一,读者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新闻信息的意见,从而使得媒体可以迅速了解读者对网络新闻的反馈意见,为以后向人们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山上”在5月20日正式开通原创功能后,读者评论能够直接在留言区展现出来,信息的反馈不仅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而扩展到了读者与读者之间。从公众号创立之初到现在,每一天每一条消息都有清晰的记录,大数据时代让反馈机制更为明确,这又体现在与粉丝的及时互动上。“山上”目前设有三个主菜单,分别排入了不同类型的稿件,受众可以按需获取。另外还设置了自动回复、关键字回复,加上操作人员的后台回复,初步建立了基础的互动模式。
三、“山上”运营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产生的问题。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面,“山上”仍然是这一媒介的新手,在运营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1)经费有限,日常开支大都需要自筹,无力添置专业的摄影摄像等发展所必须的专业设备,每逢活动,大都需要往返申请借用学校或同学设备;(2)没有对用户进行细分,消息的推送比较盲目,推送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出入;(3)网络媒体运营人员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大通社的成员来自河大的各个学院,并非全是新闻专业学子,新闻专业知识大都来自学长学姐的言传口授和日常新闻采写的实践,新闻理论知识比较匮乏。
2.解决思路。对于上述问题,目前有以下解决思路:(1)通过与校方老师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新媒体对于校园媒体、宣传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尽量扩充自身的常备武器库。但在此之前也仍需筚路蓝缕,用好手头所现有的资源,用成品打动管理者;(2)在用户管理中对平台粉丝进行分组,推出细分受众的精细化信息推送服务。同时开发个人订制功能,根据用户需要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3)建立学习型团队,学习在新媒体研究和实践处于前列的学校、学者、校媒的理论与作为,结合理论学习和个案分析,使网络部成员成为真正的网络编辑而非电脑修理工。
截至5月21日,山上建立近14个月以来,粉丝数从0增长到2436,平均阅读量在500左右,最高单篇阅读量达12000余,作为校内最年轻的公众平台,长期居于校内微信排行榜前十位,并曾一度超过拥有30000余粉丝的河南大学排名榜首。
作为一个年轻的校媒,“山上”还远谈不上成功,但它的存在和遭遇正是这个互联网时代与大学生生活发生剧烈作用的当下的缩影。我们不能指望用新媒体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而是各自发挥出它们自己的特点,各司其职,做到“让纸媒的归纸媒,让新媒体的归新媒体。”
参考文献:
[1]时勇:《<河南大学报>历史考》,原载于大河网,2012年3月29日.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版)》,第2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3]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版)》,第2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纸媒转型 ;功能; 应用价值
在河南大学校内,微信公众平台已经广泛搭建,数量、覆盖面的深度及广度都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各学生组织官方公众平台和自媒体已经成为高校传递信息、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媒体形式,对高校的信息管理和功能服务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面对网络高速发展的局势,开始走上发展新媒体之路,创建了其微信公众平台“山上”。
一、背景
1.传统媒体时期。《河南大学报》作为河南大学的党委机关报,正式创刊于1933年8月,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承担着意识形态渗透、政治宣传等党报的自身职责,它作为旬刊发行,发行量两万,在全省高校校报评比中一向名列前茅。
《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以下简称大通社)是在河大90周年校庆之际,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宣传任务应运而生的一家受党委宣传部管理的学生校园媒体。自2002年创社以来,主要工作是为河南大学的官方报纸《河南大学报》及官方网站河南大学新闻网供稿。
2.新媒体融合发展时期。根据发稿流程,学生记者的新闻稿首先要发布在互联网上,然后编辑老师会将其编辑剪裁发表到报纸上;同时,《河南大学报》每一期报纸也都有网络版,这也都具备了媒体融合的外部特征。这些举措仅仅是将纸面媒体的内容搬到了网上,利用了网络的便捷性和信息储存的海量性的特性,但是网络的如交流、反馈、创新等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
大通讯社在2010年申请了自己的微博账号,成立了微博小组;11年,申请了人人账号;12年,开始运用微博直播校运动会;13年,申请了微信公共平台“河南大学报”,开始将发表在校报上的文学稿件录制成音频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14年,大通讯社正式将网络媒体的运行工作从新闻部和办公室中拆分出来,独立成立网络部,发展新媒体已经是大通社目前最主要的任务。
二、微信公众平台“山上”的搭建与运营
1.前期准备。经过一学期的讨论、培训、凝聚共识和积累经验,2014-2015学年下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礼拜,微信公众平台“河南大学报大学生通讯社”宣布改版。
改版后的第一周效果立竿见影,七天时间粉丝猛增300名,周二校园话题以深度调查的方式呈现了北苑宿舍网络问题的复杂矛盾,不仅扩大了阅读量,提高了知名度,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敢于碰触敏感话题,直面矛盾的印象。
但随着大通社影响力的提高,在宣布改版十天后,大通社微信由于外界某一不可抗力停刊。最终大通社选择了另起炉灶,完全放弃了学校的背景,以“山上”为名,取意“执笔为杖,寒山远上”白手再起家。
2.“山上”承担的功能
(1)扩大影响力的新途径。“山上”在创立之初,此时河南大学校内的微信公众平台竞争已然十分激烈,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学生会、广播站等都已积累了不少影响力。同时,由于放弃了“河南大学”这块品牌,没有了官方背景,少了资源,但也少了一些拘束。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山上”通过树立“以理想主义为号召,主打深度报道”的品牌形象,找准了其核心竞争力。其次,“山上”以更坚定的新闻理想主义路线作为自己的价值依归,打出了“因理想、为自由、求真相”的旗号,以求升华品牌价值,寻求价值和情感认同。
(2)固定的用户群体。传统的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单向传播的,人们从传统媒体获取新闻基本上是被动的。而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基本上是可控的,粉丝关注公众号更加注重服务的获得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比如河南大学主推“校园文化”,学生会主打“维权”,广播站多发布校园娱乐资讯,定位相当精准。微信公共平台的定位可以首先做一次受众的筛选,咋推广过程又会做一次受众的筛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微信公众号的受众群体。“山上”主打深度报道,吸纳了一大批固定粉丝。
(3)及时准确的反馈机制。微信公众号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媒介之一,读者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新闻信息的意见,从而使得媒体可以迅速了解读者对网络新闻的反馈意见,为以后向人们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山上”在5月20日正式开通原创功能后,读者评论能够直接在留言区展现出来,信息的反馈不仅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而扩展到了读者与读者之间。从公众号创立之初到现在,每一天每一条消息都有清晰的记录,大数据时代让反馈机制更为明确,这又体现在与粉丝的及时互动上。“山上”目前设有三个主菜单,分别排入了不同类型的稿件,受众可以按需获取。另外还设置了自动回复、关键字回复,加上操作人员的后台回复,初步建立了基础的互动模式。
三、“山上”运营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产生的问题。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方面,“山上”仍然是这一媒介的新手,在运营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1)经费有限,日常开支大都需要自筹,无力添置专业的摄影摄像等发展所必须的专业设备,每逢活动,大都需要往返申请借用学校或同学设备;(2)没有对用户进行细分,消息的推送比较盲目,推送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出入;(3)网络媒体运营人员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大通社的成员来自河大的各个学院,并非全是新闻专业学子,新闻专业知识大都来自学长学姐的言传口授和日常新闻采写的实践,新闻理论知识比较匮乏。
2.解决思路。对于上述问题,目前有以下解决思路:(1)通过与校方老师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新媒体对于校园媒体、宣传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尽量扩充自身的常备武器库。但在此之前也仍需筚路蓝缕,用好手头所现有的资源,用成品打动管理者;(2)在用户管理中对平台粉丝进行分组,推出细分受众的精细化信息推送服务。同时开发个人订制功能,根据用户需要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3)建立学习型团队,学习在新媒体研究和实践处于前列的学校、学者、校媒的理论与作为,结合理论学习和个案分析,使网络部成员成为真正的网络编辑而非电脑修理工。
截至5月21日,山上建立近14个月以来,粉丝数从0增长到2436,平均阅读量在500左右,最高单篇阅读量达12000余,作为校内最年轻的公众平台,长期居于校内微信排行榜前十位,并曾一度超过拥有30000余粉丝的河南大学排名榜首。
作为一个年轻的校媒,“山上”还远谈不上成功,但它的存在和遭遇正是这个互联网时代与大学生生活发生剧烈作用的当下的缩影。我们不能指望用新媒体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而是各自发挥出它们自己的特点,各司其职,做到“让纸媒的归纸媒,让新媒体的归新媒体。”
参考文献:
[1]时勇:《<河南大学报>历史考》,原载于大河网,2012年3月29日.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版)》,第2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3]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三版)》,第2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