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现代信息技术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条件将得到不断的改善,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这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数学教学的现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可以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等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与愿望。
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几种基本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但由于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各种的物体,在物体形状方面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和体验,一般的概念讲授教学是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创设“小精灵邀请大家游览数学城堡”的动画情境,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中几种物体的基本形状都融入到“数学城堡”当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体形状”的模型建构之中。
2.再现生活情境,激活已有认知
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上。教师要把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现实的生活情境,能較好地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铺垫坚实的基础。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时尚”又“实用” 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赞赏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创造实用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成为优化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使用时要注意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增强其必要性与实效性。
三、巧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直观呈现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恰当地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学习空间
新课程的又一重要理念: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都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重要资源。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广泛地存在我们的身边,教材上的内容也有很多可以进行课外延伸的“知识点”。
如在《拼组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完了几种简单图形的摆拼后,教师可把“七巧板”作为此课的课外延伸内容。利用多媒体功能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并展示几个有趣的拼图,让学生了解“七巧板”7块小小的板块能拼出1600多种图案,学生亲身体验“七巧板”的乐趣或通过上网了解更多、更深入地介绍,开阔视野,主动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
五、巧用信息技术,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六、巧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让我们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使数学课堂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情境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可以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等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与愿望。
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几种基本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但由于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各种的物体,在物体形状方面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和体验,一般的概念讲授教学是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故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创设“小精灵邀请大家游览数学城堡”的动画情境,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中几种物体的基本形状都融入到“数学城堡”当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物体形状”的模型建构之中。
2.再现生活情境,激活已有认知
学生的数学建模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上。教师要把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现实的生活情境,能較好地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为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铺垫坚实的基础。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时尚”又“实用” 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赞赏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创造实用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象性和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成为优化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使用时要注意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增强其必要性与实效性。
三、巧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直观呈现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恰当地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学习空间
新课程的又一重要理念: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都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重要资源。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数学课程资源广泛地存在我们的身边,教材上的内容也有很多可以进行课外延伸的“知识点”。
如在《拼组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完了几种简单图形的摆拼后,教师可把“七巧板”作为此课的课外延伸内容。利用多媒体功能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历史,并展示几个有趣的拼图,让学生了解“七巧板”7块小小的板块能拼出1600多种图案,学生亲身体验“七巧板”的乐趣或通过上网了解更多、更深入地介绍,开阔视野,主动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
五、巧用信息技术,使学习的形式多样化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小组成员之间经常进行交流,甚至通过网络,整个班级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六、巧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让我们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使数学课堂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