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意大利的首都罗马,有一座屹立近2000年的古老神殿,这就是万神殿(Pantheon)。作为迄今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前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用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罗马诸神,并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著名的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公元80年,万神殿的大部分毁于火灾。公元118——128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哈德良在原址修复重建。将近2000年过去了,万神殿依然屹立在罗马城里,建筑内的大理石饰面、拱门、穹顶还完整如初。
▲ 万神殿内景
▲ 从万神殿“穹顶之眼”射入的阳光,随着太阳的运动而缓缓移动
万神殿的主体建筑呈圆顶圆柱形,有点像一个大型蒙古包。它的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穹顶,北侧连接着一个颇具气势的科林斯柱式门廊,这里是神殿的入口。
走进万神殿,映入眼帘的是近6000平方米的宽阔空间,面积相当于13个篮球场。由于独特的穹顶设计,大殿里一根立柱都没有,显得格外宏伟。抬眼望去,就是令人惊叹的巨大穹顶,它的跨度达到了43.3米。神殿的高度与穹顶直径相同,相当于14层楼高。穹顶内部雕凿出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逐层缩小,更加衬托出穹顶的巨大和高不可及。
这个穹顶是整座建筑的精华所在,米开朗基罗曾赞叹它是“天使的设计”。在他设计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时,不愿超越万神殿的规模,以示敬意。事实上,直到1436年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建成跨度43.7米的穹顶之前,万神殿穹顶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穹顶的顶部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形大洞,被称为“穹顶之眼”。阳光从这里照射进来,并随着太阳的运动而缓缓移动,让整个空间显得神秘肃穆,充满神圣庄严的气氛。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安德里亚·帕拉第奥受万神殿的影响很大。他在复兴古罗马建筑对称布局与和谐比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后世有着不计其数的追随者。所以我们在巴黎先贤祠、美国国会大厦、清华大学大礼堂、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等众多知名建筑中,都能看到万神殿的影子。
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成为天主教堂,有多尊圣骸保存于内,并被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来,按照《拉特朗条约》,万神殿成为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这个原因,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遭致毁灭。
这座宏伟的穹顶建筑,栉风沐雨历尽沧桑,屹立近2000年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 万神殿下部支撑穹顶的墙壁上,开辟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现在作为名人的墓室
万神殿的地基、墙壁和穹顶,从下往上结构的厚度逐渐递减。底部地基的厚度达到了7.3米,穹顶底部墙壁的厚度也有6米,它们都由坚固的玄武岩石砖建造。再往上的穹顶部分,则采用更轻的火山灰和石灰泥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制成。通过精确的配比,这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腐蚀性都十分优异。穹顶从下往上也是逐渐变薄,到最顶部,厚度已经减小到了1.5米。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它的重量。
更加巧妙的是蜂窝式减重方法的应用:万神殿穹顶的内壁被雕凿成一个个凹陷的方格,减料减重而强度不受影响。这和现代人采用的蜂窝式结构异曲同工,例如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内部就是蜂窝结构。这些方格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整齐地划分成5排,每排28格,每一格都由上而下雕凿出凹陷的形状,同时凹格的面积也逐层缩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厚度的递减更为合理,而且也具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让整个穹顶看上去仿佛一幅充满立体感的壁画,十分美观。
万神殿下部支撑穹顶的厚厚墙壁上,开辟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祭龛里原来放置的可能是神像,现在则是一些名人的墓室,包括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伟大的画家拉斐尔等。神殿的地面由大理石铺成,设有22个巧妙隐藏的小孔,可以排走透过“穹顶之眼”降落的雨水。
▲ 万神殿內景剖面图。它的内部尺寸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
除了精巧的力学结构,在几何造型上,万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有一种和谐、完美的寓意。它的内部墙面分为两层,并且比例接近于黄金分割。诸如此类的众多特点,使它成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建筑典范。
▲ 万神殿穹顶的蜂窝式结构
万神殿独特的“穹顶之眼”设计一直让人们大惑不解。有人从力学结构上分析,说它减轻了穹顶的重量,从而降低了倒塌的风险;有人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为了照明,因为它是整个大殿唯一的自然采光孔;还有人认为,它是为了在炎炎夏日给整座建筑降温。


首开先河的“穹顶之眼”
万神殿的主体建筑呈圆顶圆柱形,有点像一个大型蒙古包。它的顶部是一个巨大的穹顶,北侧连接着一个颇具气势的科林斯柱式门廊,这里是神殿的入口。
走进万神殿,映入眼帘的是近6000平方米的宽阔空间,面积相当于13个篮球场。由于独特的穹顶设计,大殿里一根立柱都没有,显得格外宏伟。抬眼望去,就是令人惊叹的巨大穹顶,它的跨度达到了43.3米。神殿的高度与穹顶直径相同,相当于14层楼高。穹顶内部雕凿出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逐层缩小,更加衬托出穹顶的巨大和高不可及。
这个穹顶是整座建筑的精华所在,米开朗基罗曾赞叹它是“天使的设计”。在他设计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时,不愿超越万神殿的规模,以示敬意。事实上,直到1436年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建成跨度43.7米的穹顶之前,万神殿穹顶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穹顶的顶部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形大洞,被称为“穹顶之眼”。阳光从这里照射进来,并随着太阳的运动而缓缓移动,让整个空间显得神秘肃穆,充满神圣庄严的气氛。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安德里亚·帕拉第奥受万神殿的影响很大。他在复兴古罗马建筑对称布局与和谐比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在后世有着不计其数的追随者。所以我们在巴黎先贤祠、美国国会大厦、清华大学大礼堂、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等众多知名建筑中,都能看到万神殿的影子。
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成为天主教堂,有多尊圣骸保存于内,并被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来,按照《拉特朗条约》,万神殿成为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这个原因,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遭致毁灭。
屹立千年的建筑奇迹
这座宏伟的穹顶建筑,栉风沐雨历尽沧桑,屹立近2000年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万神殿的地基、墙壁和穹顶,从下往上结构的厚度逐渐递减。底部地基的厚度达到了7.3米,穹顶底部墙壁的厚度也有6米,它们都由坚固的玄武岩石砖建造。再往上的穹顶部分,则采用更轻的火山灰和石灰泥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制成。通过精确的配比,这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腐蚀性都十分优异。穹顶从下往上也是逐渐变薄,到最顶部,厚度已经减小到了1.5米。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它的重量。
更加巧妙的是蜂窝式减重方法的应用:万神殿穹顶的内壁被雕凿成一个个凹陷的方格,减料减重而强度不受影响。这和现代人采用的蜂窝式结构异曲同工,例如运载火箭整流罩的内部就是蜂窝结构。这些方格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整齐地划分成5排,每排28格,每一格都由上而下雕凿出凹陷的形状,同时凹格的面积也逐层缩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厚度的递减更为合理,而且也具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让整个穹顶看上去仿佛一幅充满立体感的壁画,十分美观。
万神殿下部支撑穹顶的厚厚墙壁上,开辟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祭龛里原来放置的可能是神像,现在则是一些名人的墓室,包括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伟大的画家拉斐尔等。神殿的地面由大理石铺成,设有22个巧妙隐藏的小孔,可以排走透过“穹顶之眼”降落的雨水。

除了精巧的力学结构,在几何造型上,万神殿的剖面恰好可以容得下一个整圆,有一种和谐、完美的寓意。它的内部墙面分为两层,并且比例接近于黄金分割。诸如此类的众多特点,使它成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建筑典范。

“穹顶之眼”的天文内涵
万神殿独特的“穹顶之眼”设计一直让人们大惑不解。有人从力学结构上分析,说它减轻了穹顶的重量,从而降低了倒塌的风险;有人认为其主要功能是为了照明,因为它是整个大殿唯一的自然采光孔;还有人认为,它是为了在炎炎夏日给整座建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