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风情篇
7月4日,卢旺达国家馆日。卢旺达总理贝纳尔·马库扎出席馆日活动。
官方仪式时,我和坐在身边的一名男士攀谈起来。他是乌干达旅游局的官员,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大都市的繁华与现代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问我:“上海有Village吗?”我以为他说的是度假村,便毫不犹豫地回答:“有许多。”只见他满脸疑惑,又追问了一句:“真的有rural areas吗?”我这才明白他说的是“村庄”的意思。我告诉他:“在我儿时,上海郊区确实有很多村庄,但现在近郊基本没有村庄了。”对上海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他赞叹良久。令人惊喜的是,当天下午参观完卢旺达馆后,总理一行前往乌干达馆的时候,我隐约感到乌干达馆馆长的背影很熟悉,等他转过身来,我才发现居然就是上午的那位先生!见到我时,他也立刻认出了我,和我热情地握手:“Hi, my friend!”
卢旺达馆和乌干达馆,都位于上海世博会最大的联合馆——非洲联合馆内。展馆外立面的图案设计具有鲜明的非洲元素和特征:繁茂葱郁的非洲树木、沙漠、非洲特有的动物和建筑物,共同勾勒出非洲大陆自然而具有多样性的风貌,象征着古老又充满生机的非洲大陆。代表团一行走进联合馆后,浓浓的非洲风情扑面而来——人类共同的母亲“露西”正咧着她那厚厚的嘴唇,展示着“非洲的微笑”。广播里也用中、英、法三国语言反复播送:“今天是我们43个国家馆之一的卢旺达国家馆日,欢迎各位贵宾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似乎在时刻提醒游人要享受今天这个节日。
43个国家和非洲联盟入驻非洲联合馆,这是历届世博会上数量最多的一次。除了44个独立展馆外,馆内还建了个“非洲集市”,每个参展国都有一个售卖点,游客们可以寻获来自非洲本土的艺术品。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动感在这里汇集,让参观者全方位地互动,感受到生机和活力,亲身体验非洲的质朴和纯真,自始自终沉浸在浓浓的非洲氛围里。
7月8日的加纳国家馆日,同样也是一场“非洲风情秀”。这一天,加纳贸易工业部长汉娜·特塔赫女士率代表团出席馆日活动。
加纳人杰地灵,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就是加纳人。而加纳首任总统恩克鲁玛的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非洲人,他不仅是加纳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恩克鲁玛一生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积极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提倡非洲统一。1957年加纳的独立,也宣告了20世纪第一个非洲黑人独立国家的诞生,掀开了非洲历史新的一页。
下午到非洲联合馆巡馆时,加纳馆的现场工作人员在不停地散发小册子,内容多是“到加纳投资指南”、“如何到加纳投资”。发放小册子的工作人员看到我,向我挥手,走近后,他微笑着把小册子塞给我。待我转了一圈回来,另一位工作人员又朝我挥挥手,出于礼貌,我走上前去,他又塞给我一本小册子。一下子被塞了两本小册子,看来我还颇有一副“商人相”。
加纳素有“可可之乡”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国。据说,世界上每三块巧克力糖中就有一块是用加纳的可可制成的。当加纳馆的工作人员送我小册子的同时,自然也不忘推介一下本国的巧克力。当我看到一盘颜色鲜艳的食品,便问:“这是什么?”对方非常热情地回答:“当然是巧克力!来尝尝我们加纳的巧克力吧!”他一边说着,一边剥开一颗,让我品尝。巧克力味道偏甜,但这颗饱蘸着加纳人热忱、率真和友谊的巧克力于我而言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这股滋味还未淡去,短短几天之后,便再一次迎来了“非洲盛典”——7月14日,刚刚与中国建交两年多的马拉维迎来馆日活动,马拉维旅游、野生动物与文化部长安娜·卡奇科率团出席。
从马方外交官那里了解到,虽然中马建交仅两年多,但两国关系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现在马拉维有5000多名中国人,有做劳务输出的,也有做产业投资的。但是马拉维人觉得,5000人太少了!所以他们正在努力推介本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希望中国的企业、商人多去那里投资。部长女士说:“我们马拉维人民天性善良,乐于助人,也非常好学,而中国人历来以智慧和勤劳著称,马拉维人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官方仪式结束后,一个马拉维国家级舞蹈团进行了民族艺术表演。我第一次非常用心地欣赏起非洲大陆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舞台上站着三个壮小伙,他们以手掌击鼓,鼓分两种,一种是夹在两腿中间,另一种则挂在腰间。三个小伙演奏每首曲子都要把三面鼓轮换一次。在撤哈拉以南的非洲,最重要的乐器可能就是鼓了。非洲音乐中,节奏是主导者,一个好的鼓手会受到格外的尊敬。这三个小伙子就让我见识了非洲鼓点的变幻与多彩——虽然只是三面鼓,但每一首曲子的韵律都有差别。
伴随着三名鼓手的激昂鼓点,四对男女舞者在台前动感十足地摆动起来。演员们对服装做了精心准备,第一套服装是非洲风情的花布衣服,有几分“原生态”的味道;第二套是衬衫、西裤、小领带,非常富有时尚感;第三次出场,穿的是军人服装,据说这种舞蹈是由退役军人根据阅兵动作创作的——马拉维人可真是“无意不可舞,无事不可舞”。此外,他们还喜欢用口哨来做伴奏。他们一边表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马拉维是个美丽的国家”、“马拉维欢迎你”。
最后,他们戴上黑色木质面具,身扎彩色布条,跳起了一种好似占卜师作法的舞蹈,颇有几分图腾崇拜的意味。常听人们说,非洲人的生活和音乐密不可分,他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典礼,乃至巫师治病、祈福求雨都和音乐息息相关。所以非洲的音乐就成了一种多样化的表演,经常是音乐结合舞蹈,舞蹈结合面具,面具结合巫术。可想而知,这样的艺术形态,互动性很强,部长女士也一时兴起,走上舞台,跟舞者们一起舞动起来。
下午参观了马拉维馆。它占地面积并不大,整个馆是以马拉维国旗的黑、红、绿三色为主色调。一进门是个大屏幕,里面放映着马拉维的简介短片,旁边有一些招贴画,展示着马拉维广袤的森林和草原。馆中间有一个鱼缸,养的是远道而来的马拉维湖特产——慈鲷鱼。旁边还有一个小池子,工作人员说这象征着马拉维湖。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和纵贯马拉维全境的东非大裂谷一样,都是马拉维的骄傲。“马拉维”的国名就源自马拉维湖,仅这一湖之水,就占了国土面积的1/3,也正是因这一泊湖水,马拉维的气候变得温润,几乎四季如春。
据说,马拉维湖还是一个神奇的湖泊。有的时候,湖水会按时消退,直至出现浅滩才罢休。然而只要“休息”上四个小时,湖水便会渐渐恢复丰盈,傍晚湖水又会不安分地四处漫溢,直到夜里,马拉维湖才最终风平浪静。这种涨落有序的奇特现象至今都是一个让科学家和地理学家执着破解的谜题。
拉美风情篇
7月16日,是上海出梅前的最后一个雨天,从早晨开始,天空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由于昨夜在机场送机,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半,身体略感疲惫,但是,一接触到活力四射的拉美风情,我就感觉立刻被注入了活力。
哥伦比亚馆的外墙以蝴蝶作装饰,还没进馆,一股热带风情就扑面而来,而进门之后,咖啡的香浓又令人陶醉——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哥伦比亚咖啡,喝完一口,确实满口留香,名不虚传!
据说,哥伦比亚这次参加世博会,带来了三件“国宝”,其一就是咖啡。咖啡是哥伦比亚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哥伦比亚每年咖啡的出口就占到了出口总额的一半。哥伦比亚历史上就是以生产咖啡为主的农业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软咖啡。
如果说咖啡尚有巴西可与哥伦比亚匹敌,那么提起绿宝石,哥伦比亚就是当仁不让的世界冠军了,甚至有人说,哥伦比亚就是顶级祖母绿的代名词。哥伦比亚馆内的“第二宝”就是摆在展柜里熠熠生辉的绿宝石了。
除了咖啡、绿宝石等特产,馆内还展示了一些相当有特色的展品,比如当地的帽子,居然是可以折叠的。他们用一条钢丝圈做帽子的骨架,当帽子折叠起来时,只有巴掌大,但是打开后,就是一顶拉美风情的大沿儿帽了。我忽然想到,哥伦比亚的国徽上就有一顶象征自由和解放的“自由之帽”,不知道哥伦比亚人和帽子有多深的不解之缘。
哥伦比亚的“第三宝”自然就是拉丁音乐了,而这,也是当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动。
当晚,曾在2006年得过格莱美奖的哥伦比亚艺术家丰塞卡在世博中心红厅内举行了一场名为“哥伦比亚的感觉”的音乐会。丰塞卡一身黑色的衬衫、长裤,背着一把褐色的吉他,很有大牌风范。音乐乍一响起,台下就有三三两两的女观众站起身来想随乐起舞,但周围无人响应,她们只得坐下。仅隔了几秒,又按捺不住激情地站了起来。如此反复了数次后,终于在场的拉美人几乎全都站立起来,挤到舞台前。狭小的空间里,人头攒动,至少有上百人!台上的歌手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歌迷们则是手舞足蹈。自始至终一个半小时,全场歌迷舞动着,和唱着,现场气氛一直处于沸腾状态。
在演唱会中间,一名在沪工作的哥伦比亚人和我攀谈起来。我问他:“现在台上的是你们哥伦比亚非常著名的歌手吧?”他说:“NO!他不只是在哥伦比亚,而是在整个南美都非常著名!”后来我才知道,丰塞卡2002年推出了他的首张专辑,到2006年就已经家喻户晓,实现“双白金”销量了。他把流行音乐和哥伦比亚的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在哥伦比亚国内,他的演唱会总是一票难求。看到很多中国观众也被丰塞卡的歌曲感染,随着节奏舞动起来,我不禁感慨:世博会真是一个可以跨越距离、让各种艺术相互交融的大舞台!
如果说哥伦比亚馆日让人领略到了拉美大陆的富饶与奔放,那么加勒比共同体日,则使人感受到了激情洋溢的海岛风情。
7月17日,加勒比共同体的14个成员国共同举办馆日活动。
加共体是加勒比地区的重要经济组织,成立于1973年。自成立以来,为加勒比地区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今年年初的海地地震,将负责世博会事务的海地工商部大楼震塌,多名工作人员丧生,然而很快,加共体秘书处就派员协调,从而推进了海地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现在,海地的展馆也和其他成员国的展馆一同矗立在加勒比共同体联合馆内。
今天的升旗仪式有所不同。以往升旗仪式都是“升国旗、奏国歌”,但今天是“升旗、奏乐”。
先说“升旗”,因为有14个国家,不可能升14面国旗,所以升的是加共体的旗帜,旗帜上两个大C,代表“Caribbean Community”;再说“奏乐”,我们的军乐团突然演奏起加勒比海滩风情的鼓点,而且几乎没用其他的乐器,全部是用鼓点,那节奏听了使人有翩翩起舞的冲动!这段音乐持续了足足一分钟。当鼓声响起的瞬间,很多人都向军乐团投去了惊喜的目光。
事后我特意请教了世博局官员。原来,在筹备过程中,演奏乐曲的曲目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首先,奏一国国歌势必不行,奏全部国家的国歌也行不通。于是有人提议演奏上海世博会会歌,起初加共体方面接受了这个建议,但随后外方希望更换曲目。外方提出可依据加勒比共同体国家的特点和风俗,自行编曲一首。临“危”受命的军乐队不负众望,接到任务后,将加共体国家的音乐曲风一一研究,在规定时限内准时完成了编曲,当把乐曲小样试放给加共体官员时,外方代表一致叫好!
赠礼的时候,中方主人、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向客人们介绍青花瓷瓶上绘制的上海景观,圭亚那总统贾格迪奥立刻幽默地问:“这还是现在的景色吗?你们上海发展得太快啦,这会不会已经成为过去时了?”
当晚,世博中心红厅举办了一场有着浓郁加勒比风情的文艺演出。表演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巴巴多斯的林波舞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这种舞蹈的特点就是舞者要向后仰着跳舞——面前摆着杆子,舞者就后仰着从这根杆子下面穿过。表演的难度非常大,第一次的难度完全是热身,杆子只放到舞者的肩,第二次的位置在腰部,第三次是到大腿位置,最后一次最难,杆子放低到了小腿的中间,舞者整个人后仰着“蹲”下去,身体与地面平行,是贴着杆子“滑”过去的,整个过程中,她还要伴随着旋律跳舞!对于这一系列比杂技还难的舞蹈动作,全场观众掌声雷动,喝彩声四起。
在演出后的招待会上,我遇到了多位上海外办的联络员,她们大部分是年轻的女孩。虽然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为接待代表团而忙碌了多日的她们依旧神采奕奕。有个女孩手持一台宝丽来快速成相相机,其余几个女孩都争先恐后地上前摆Pose照相,瞧那一脸的兴奋劲儿,颇有过节的感觉!
我忽然发现,世博会其实就是在让人愉快地工作着、享受着。如同受到了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感召,虽然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每个人的情绪都特别高昂,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愉悦。
(本刊记者薄旭参与写作)
7月4日,卢旺达国家馆日。卢旺达总理贝纳尔·马库扎出席馆日活动。
官方仪式时,我和坐在身边的一名男士攀谈起来。他是乌干达旅游局的官员,第一次来到中国,上海大都市的繁华与现代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问我:“上海有Village吗?”我以为他说的是度假村,便毫不犹豫地回答:“有许多。”只见他满脸疑惑,又追问了一句:“真的有rural areas吗?”我这才明白他说的是“村庄”的意思。我告诉他:“在我儿时,上海郊区确实有很多村庄,但现在近郊基本没有村庄了。”对上海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他赞叹良久。令人惊喜的是,当天下午参观完卢旺达馆后,总理一行前往乌干达馆的时候,我隐约感到乌干达馆馆长的背影很熟悉,等他转过身来,我才发现居然就是上午的那位先生!见到我时,他也立刻认出了我,和我热情地握手:“Hi, my friend!”
卢旺达馆和乌干达馆,都位于上海世博会最大的联合馆——非洲联合馆内。展馆外立面的图案设计具有鲜明的非洲元素和特征:繁茂葱郁的非洲树木、沙漠、非洲特有的动物和建筑物,共同勾勒出非洲大陆自然而具有多样性的风貌,象征着古老又充满生机的非洲大陆。代表团一行走进联合馆后,浓浓的非洲风情扑面而来——人类共同的母亲“露西”正咧着她那厚厚的嘴唇,展示着“非洲的微笑”。广播里也用中、英、法三国语言反复播送:“今天是我们43个国家馆之一的卢旺达国家馆日,欢迎各位贵宾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似乎在时刻提醒游人要享受今天这个节日。
43个国家和非洲联盟入驻非洲联合馆,这是历届世博会上数量最多的一次。除了44个独立展馆外,馆内还建了个“非洲集市”,每个参展国都有一个售卖点,游客们可以寻获来自非洲本土的艺术品。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动感在这里汇集,让参观者全方位地互动,感受到生机和活力,亲身体验非洲的质朴和纯真,自始自终沉浸在浓浓的非洲氛围里。
7月8日的加纳国家馆日,同样也是一场“非洲风情秀”。这一天,加纳贸易工业部长汉娜·特塔赫女士率代表团出席馆日活动。
加纳人杰地灵,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就是加纳人。而加纳首任总统恩克鲁玛的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非洲人,他不仅是加纳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恩克鲁玛一生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积极支持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提倡非洲统一。1957年加纳的独立,也宣告了20世纪第一个非洲黑人独立国家的诞生,掀开了非洲历史新的一页。
下午到非洲联合馆巡馆时,加纳馆的现场工作人员在不停地散发小册子,内容多是“到加纳投资指南”、“如何到加纳投资”。发放小册子的工作人员看到我,向我挥手,走近后,他微笑着把小册子塞给我。待我转了一圈回来,另一位工作人员又朝我挥挥手,出于礼貌,我走上前去,他又塞给我一本小册子。一下子被塞了两本小册子,看来我还颇有一副“商人相”。
加纳素有“可可之乡”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可可生产国和出口国。据说,世界上每三块巧克力糖中就有一块是用加纳的可可制成的。当加纳馆的工作人员送我小册子的同时,自然也不忘推介一下本国的巧克力。当我看到一盘颜色鲜艳的食品,便问:“这是什么?”对方非常热情地回答:“当然是巧克力!来尝尝我们加纳的巧克力吧!”他一边说着,一边剥开一颗,让我品尝。巧克力味道偏甜,但这颗饱蘸着加纳人热忱、率真和友谊的巧克力于我而言还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这股滋味还未淡去,短短几天之后,便再一次迎来了“非洲盛典”——7月14日,刚刚与中国建交两年多的马拉维迎来馆日活动,马拉维旅游、野生动物与文化部长安娜·卡奇科率团出席。
从马方外交官那里了解到,虽然中马建交仅两年多,但两国关系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现在马拉维有5000多名中国人,有做劳务输出的,也有做产业投资的。但是马拉维人觉得,5000人太少了!所以他们正在努力推介本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希望中国的企业、商人多去那里投资。部长女士说:“我们马拉维人民天性善良,乐于助人,也非常好学,而中国人历来以智慧和勤劳著称,马拉维人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官方仪式结束后,一个马拉维国家级舞蹈团进行了民族艺术表演。我第一次非常用心地欣赏起非洲大陆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舞台上站着三个壮小伙,他们以手掌击鼓,鼓分两种,一种是夹在两腿中间,另一种则挂在腰间。三个小伙演奏每首曲子都要把三面鼓轮换一次。在撤哈拉以南的非洲,最重要的乐器可能就是鼓了。非洲音乐中,节奏是主导者,一个好的鼓手会受到格外的尊敬。这三个小伙子就让我见识了非洲鼓点的变幻与多彩——虽然只是三面鼓,但每一首曲子的韵律都有差别。
伴随着三名鼓手的激昂鼓点,四对男女舞者在台前动感十足地摆动起来。演员们对服装做了精心准备,第一套服装是非洲风情的花布衣服,有几分“原生态”的味道;第二套是衬衫、西裤、小领带,非常富有时尚感;第三次出场,穿的是军人服装,据说这种舞蹈是由退役军人根据阅兵动作创作的——马拉维人可真是“无意不可舞,无事不可舞”。此外,他们还喜欢用口哨来做伴奏。他们一边表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马拉维是个美丽的国家”、“马拉维欢迎你”。
最后,他们戴上黑色木质面具,身扎彩色布条,跳起了一种好似占卜师作法的舞蹈,颇有几分图腾崇拜的意味。常听人们说,非洲人的生活和音乐密不可分,他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典礼,乃至巫师治病、祈福求雨都和音乐息息相关。所以非洲的音乐就成了一种多样化的表演,经常是音乐结合舞蹈,舞蹈结合面具,面具结合巫术。可想而知,这样的艺术形态,互动性很强,部长女士也一时兴起,走上舞台,跟舞者们一起舞动起来。
下午参观了马拉维馆。它占地面积并不大,整个馆是以马拉维国旗的黑、红、绿三色为主色调。一进门是个大屏幕,里面放映着马拉维的简介短片,旁边有一些招贴画,展示着马拉维广袤的森林和草原。馆中间有一个鱼缸,养的是远道而来的马拉维湖特产——慈鲷鱼。旁边还有一个小池子,工作人员说这象征着马拉维湖。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世界第四深湖,和纵贯马拉维全境的东非大裂谷一样,都是马拉维的骄傲。“马拉维”的国名就源自马拉维湖,仅这一湖之水,就占了国土面积的1/3,也正是因这一泊湖水,马拉维的气候变得温润,几乎四季如春。
据说,马拉维湖还是一个神奇的湖泊。有的时候,湖水会按时消退,直至出现浅滩才罢休。然而只要“休息”上四个小时,湖水便会渐渐恢复丰盈,傍晚湖水又会不安分地四处漫溢,直到夜里,马拉维湖才最终风平浪静。这种涨落有序的奇特现象至今都是一个让科学家和地理学家执着破解的谜题。
拉美风情篇
7月16日,是上海出梅前的最后一个雨天,从早晨开始,天空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由于昨夜在机场送机,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半,身体略感疲惫,但是,一接触到活力四射的拉美风情,我就感觉立刻被注入了活力。
哥伦比亚馆的外墙以蝴蝶作装饰,还没进馆,一股热带风情就扑面而来,而进门之后,咖啡的香浓又令人陶醉——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哥伦比亚咖啡,喝完一口,确实满口留香,名不虚传!
据说,哥伦比亚这次参加世博会,带来了三件“国宝”,其一就是咖啡。咖啡是哥伦比亚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哥伦比亚每年咖啡的出口就占到了出口总额的一半。哥伦比亚历史上就是以生产咖啡为主的农业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软咖啡。
如果说咖啡尚有巴西可与哥伦比亚匹敌,那么提起绿宝石,哥伦比亚就是当仁不让的世界冠军了,甚至有人说,哥伦比亚就是顶级祖母绿的代名词。哥伦比亚馆内的“第二宝”就是摆在展柜里熠熠生辉的绿宝石了。
除了咖啡、绿宝石等特产,馆内还展示了一些相当有特色的展品,比如当地的帽子,居然是可以折叠的。他们用一条钢丝圈做帽子的骨架,当帽子折叠起来时,只有巴掌大,但是打开后,就是一顶拉美风情的大沿儿帽了。我忽然想到,哥伦比亚的国徽上就有一顶象征自由和解放的“自由之帽”,不知道哥伦比亚人和帽子有多深的不解之缘。
哥伦比亚的“第三宝”自然就是拉丁音乐了,而这,也是当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活动。
当晚,曾在2006年得过格莱美奖的哥伦比亚艺术家丰塞卡在世博中心红厅内举行了一场名为“哥伦比亚的感觉”的音乐会。丰塞卡一身黑色的衬衫、长裤,背着一把褐色的吉他,很有大牌风范。音乐乍一响起,台下就有三三两两的女观众站起身来想随乐起舞,但周围无人响应,她们只得坐下。仅隔了几秒,又按捺不住激情地站了起来。如此反复了数次后,终于在场的拉美人几乎全都站立起来,挤到舞台前。狭小的空间里,人头攒动,至少有上百人!台上的歌手唱得声情并茂,台下的歌迷们则是手舞足蹈。自始至终一个半小时,全场歌迷舞动着,和唱着,现场气氛一直处于沸腾状态。
在演唱会中间,一名在沪工作的哥伦比亚人和我攀谈起来。我问他:“现在台上的是你们哥伦比亚非常著名的歌手吧?”他说:“NO!他不只是在哥伦比亚,而是在整个南美都非常著名!”后来我才知道,丰塞卡2002年推出了他的首张专辑,到2006年就已经家喻户晓,实现“双白金”销量了。他把流行音乐和哥伦比亚的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在哥伦比亚国内,他的演唱会总是一票难求。看到很多中国观众也被丰塞卡的歌曲感染,随着节奏舞动起来,我不禁感慨:世博会真是一个可以跨越距离、让各种艺术相互交融的大舞台!
如果说哥伦比亚馆日让人领略到了拉美大陆的富饶与奔放,那么加勒比共同体日,则使人感受到了激情洋溢的海岛风情。
7月17日,加勒比共同体的14个成员国共同举办馆日活动。
加共体是加勒比地区的重要经济组织,成立于1973年。自成立以来,为加勒比地区消除贫困、促进社会经济进步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今年年初的海地地震,将负责世博会事务的海地工商部大楼震塌,多名工作人员丧生,然而很快,加共体秘书处就派员协调,从而推进了海地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现在,海地的展馆也和其他成员国的展馆一同矗立在加勒比共同体联合馆内。
今天的升旗仪式有所不同。以往升旗仪式都是“升国旗、奏国歌”,但今天是“升旗、奏乐”。
先说“升旗”,因为有14个国家,不可能升14面国旗,所以升的是加共体的旗帜,旗帜上两个大C,代表“Caribbean Community”;再说“奏乐”,我们的军乐团突然演奏起加勒比海滩风情的鼓点,而且几乎没用其他的乐器,全部是用鼓点,那节奏听了使人有翩翩起舞的冲动!这段音乐持续了足足一分钟。当鼓声响起的瞬间,很多人都向军乐团投去了惊喜的目光。
事后我特意请教了世博局官员。原来,在筹备过程中,演奏乐曲的曲目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首先,奏一国国歌势必不行,奏全部国家的国歌也行不通。于是有人提议演奏上海世博会会歌,起初加共体方面接受了这个建议,但随后外方希望更换曲目。外方提出可依据加勒比共同体国家的特点和风俗,自行编曲一首。临“危”受命的军乐队不负众望,接到任务后,将加共体国家的音乐曲风一一研究,在规定时限内准时完成了编曲,当把乐曲小样试放给加共体官员时,外方代表一致叫好!
赠礼的时候,中方主人、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向客人们介绍青花瓷瓶上绘制的上海景观,圭亚那总统贾格迪奥立刻幽默地问:“这还是现在的景色吗?你们上海发展得太快啦,这会不会已经成为过去时了?”
当晚,世博中心红厅举办了一场有着浓郁加勒比风情的文艺演出。表演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巴巴多斯的林波舞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这种舞蹈的特点就是舞者要向后仰着跳舞——面前摆着杆子,舞者就后仰着从这根杆子下面穿过。表演的难度非常大,第一次的难度完全是热身,杆子只放到舞者的肩,第二次的位置在腰部,第三次是到大腿位置,最后一次最难,杆子放低到了小腿的中间,舞者整个人后仰着“蹲”下去,身体与地面平行,是贴着杆子“滑”过去的,整个过程中,她还要伴随着旋律跳舞!对于这一系列比杂技还难的舞蹈动作,全场观众掌声雷动,喝彩声四起。
在演出后的招待会上,我遇到了多位上海外办的联络员,她们大部分是年轻的女孩。虽然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为接待代表团而忙碌了多日的她们依旧神采奕奕。有个女孩手持一台宝丽来快速成相相机,其余几个女孩都争先恐后地上前摆Pose照相,瞧那一脸的兴奋劲儿,颇有过节的感觉!
我忽然发现,世博会其实就是在让人愉快地工作着、享受着。如同受到了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感召,虽然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每个人的情绪都特别高昂,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愉悦。
(本刊记者薄旭参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