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或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好发于卵巢、直肠子宫陷凹、盆腔腹膜和脏器等。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逐年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多。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例,年龄22~48岁,平均28.5±6.26岁,均为腹壁横切口。9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首次剖宫产7例,再次剖宫产2例,发病为术后10个月~6年;1例发生在子宫肌瘤核除术后7年。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并可触及包块,包块于经期后略缩小,经期稍有增大,触痛加重,包块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活动性差,且病情逐渐加重。本组10例均行腹壁彩超检查,包块2cm×2cm×1cm~5cm×4cm×4cm,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8例,不均回声1例,实性回声1例。其中4例CA-125值轻度升高,其余CA-125值在正常范围。
治疗情况:10例患者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9例病灶侵及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1例病灶累及腹膜。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1~2cm,肿块越深,切除范围越广。累计腹膜者,切除受累腹膜及周围1~2cm正常组织,如腹壁缺损较大时可用补片修补。术中切勿将病灶剖开,术后解剖肿块中见紫蓝色病灶,病理回报:增生的纤维结构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术后口服孕三烯酮2.5mg,2次/周,连服3个月,或丹那唑200mg,2次/日,连服6个月,随访1.5~2.5年无复发。
讨 论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血管播散学说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等理论。由于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加,术后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加,并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程蔚蔚、朱关珍报道[1],剖宫产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0.03%~1.70%。该病具有典型的剖宫产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彩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CA-125在本病中有轻度升高,但多数报道认为CA125对本病诊断价值不大[3]。必要时可以行CT及MRI检查医病灶的大小及范围。
治疗: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由于腹壁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病灶处于大量结缔组织包围中,药物难以进入。术中应仔细探查病灶范围,彻底清除病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距病灶外>1cm,否则容易复发。如手术后缺损组织面积大,切口对合困难,可采用补片或者皮瓣移植。术后口服孕三烯酮或者丹那唑预防复发。
预防:首先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证,降低剖宫产率;其次要规范剖宫产技术,保护好腹壁切口:①不盲目追求手术速度及切口美观,准确估计胎儿体重,切口要充分,注意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术野,避免因为切口过小致取头困难而除掉保护腹壁的纱布垫;②用湿纱布清理宫腔,纱布一次性使用;③缝合子宫时应避免缝针穿透内膜层,更不要用缝完子宫剩余的可吸收线缝合腹直肌前鞘和皮下组织等;④冲洗腹腔、腹壁切口,稀释内膜组织,降低其黏附于切口的机会;⑤鼓励母乳喂养,哺乳可延缓卵巢功能的恢复,不利于散落于切口的子宫内膜的种植,降低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程蔚蔚,朱关珍.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证14年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443.
2 Banz C,Chalvatzas N,Kelling K,et al.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ectopic pregnancy during a 9-year period[J].Fertil steril,2010,94(7):2780-2782.
3 赵学英,郎景和,冷金花,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2):97-100.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例,年龄22~48岁,平均28.5±6.26岁,均为腹壁横切口。9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均为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首次剖宫产7例,再次剖宫产2例,发病为术后10个月~6年;1例发生在子宫肌瘤核除术后7年。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并可触及包块,包块于经期后略缩小,经期稍有增大,触痛加重,包块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活动性差,且病情逐渐加重。本组10例均行腹壁彩超检查,包块2cm×2cm×1cm~5cm×4cm×4cm,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8例,不均回声1例,实性回声1例。其中4例CA-125值轻度升高,其余CA-125值在正常范围。
治疗情况:10例患者均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9例病灶侵及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1例病灶累及腹膜。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1~2cm,肿块越深,切除范围越广。累计腹膜者,切除受累腹膜及周围1~2cm正常组织,如腹壁缺损较大时可用补片修补。术中切勿将病灶剖开,术后解剖肿块中见紫蓝色病灶,病理回报:增生的纤维结构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术后口服孕三烯酮2.5mg,2次/周,连服3个月,或丹那唑200mg,2次/日,连服6个月,随访1.5~2.5年无复发。
讨 论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前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血管播散学说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等理论。由于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增加,术后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加,并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程蔚蔚、朱关珍报道[1],剖宫产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0.03%~1.70%。该病具有典型的剖宫产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彩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CA-125在本病中有轻度升高,但多数报道认为CA125对本病诊断价值不大[3]。必要时可以行CT及MRI检查医病灶的大小及范围。
治疗: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由于腹壁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病灶处于大量结缔组织包围中,药物难以进入。术中应仔细探查病灶范围,彻底清除病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距病灶外>1cm,否则容易复发。如手术后缺损组织面积大,切口对合困难,可采用补片或者皮瓣移植。术后口服孕三烯酮或者丹那唑预防复发。
预防:首先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证,降低剖宫产率;其次要规范剖宫产技术,保护好腹壁切口:①不盲目追求手术速度及切口美观,准确估计胎儿体重,切口要充分,注意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术野,避免因为切口过小致取头困难而除掉保护腹壁的纱布垫;②用湿纱布清理宫腔,纱布一次性使用;③缝合子宫时应避免缝针穿透内膜层,更不要用缝完子宫剩余的可吸收线缝合腹直肌前鞘和皮下组织等;④冲洗腹腔、腹壁切口,稀释内膜组织,降低其黏附于切口的机会;⑤鼓励母乳喂养,哺乳可延缓卵巢功能的恢复,不利于散落于切口的子宫内膜的种植,降低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程蔚蔚,朱关珍.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证14年变化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443.
2 Banz C,Chalvatzas N,Kelling K,et al.Laparoscopic management of ectopic pregnancy during a 9-year period[J].Fertil steril,2010,94(7):2780-2782.
3 赵学英,郎景和,冷金花,等.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