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教育方式中,教师只有开放民主式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辅导与解答问题。必须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占据主动权,敢于动脑、动口、动手,善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的基本教育方式和途径是在课堂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主体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方式,课堂
我们国家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但事实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把持着课堂,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从而降低了学的动脑和动手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就会具有一定优势,但仅靠过去的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现在需求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正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语文老师就有了新的责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脑能力
兴趣是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书、报纸、电视等途径广泛地采取并占有与教学有关语文论文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堂上,要用爱心平等对待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为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在备课时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和故事。如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历史背景,也可以找一些文章主人公的视频资料来播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在乐观开朗的同时达到学习的目的。
(2)与学生的家长和朋友沟通让其以故事的形式讲说课文比教师强硬灌输给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讲《龟兔赛跑》之前,老师先简单的讲解一下故事主旨,然后让学生回家让其父母亲人为其讲说故事内容,来到学校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们体现了极大的热情,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勇敢的发言,对学习更有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学生与家长常沟通的目的。
(3)在课堂上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用实际的语言和行动去奖励学生,让学生不再胆怯,不再怕说错而被嘲笑。比如说:这学期你的进步很大老师非常高兴﹑你活泼爱动热爱集体﹑还有就是学生发言后无论回答的怎么样都要鼓掌以示奖励。让学生积极发言找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1、平等对待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是指要教师不要把学生当学生,也不要把自己当老师,以同样的身份去看问题,去探讨问题。以孩子的角度的看问题﹑看世界。要看到每个学生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能力,从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
2﹑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与老师亲近从而对此老师所教课程感兴趣。所以,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心理。
3、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由发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自主学习就把学生变成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学习中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能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
三﹑让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汉语的写记﹑文笔的优劣﹑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记和平时作文中看出这些,前期要由老师教导和带动学生,并明确写作的格式和语法的运用,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然后在要求学生进行全面的作文写作,这样会让学生喜欢上写作,不会觉得写东西是老师强加给自己的了,从而对学习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在教学中还是由老师去提出一个个问他,然后由学生去回答,就算学生有问题也不敢去提出。这样就形成了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也不一定懂,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下面的学生甚至都没懂什么意思老师就已经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老师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能接受,没有选择的权利,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一言堂〞。将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能够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到了讲课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我不懂得为什么要打仗。” 也有的学生说:“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见解。在准备下课时,我又让学生说说看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什么那些战士要那么拼死战斗”我说:“他们背后是他们的祖国,那里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保护自己的亲人”当时同学很满意我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高质疑的质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是由老師教育方式养成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老师的思想观念, 在学习中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要相互探讨,老师不要以老师的身份去参与探讨,要以学生的方式进行探讨,更不要以训教的方式去告诉学生,那样会让学生内心不平衡,如果是老师引导学生想出答案,学生会很开心,从而对探讨问题的兴趣会更大。师生之间的隔膜会越来越小,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必要。所以学校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的权利,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便利条件,让学生不再害怕老师,让老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的讨论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并进。让学生不再只学不想的情况,让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见解。让他们去自己掌握学习,而不再是像传统的方式老师家长去逼着孩子学习,让他们乐于学习。
结语:
我国现在实行的应试教育是受古代科举制度影响的,我们不可能短期内改变这一状况,而我们只重视了学生的成绩,没有去考虑学生的思想和未来,我们国家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人才,而不是机械化记忆人才,只有从学生角度去分析学生对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认可,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习我们的母语汉语尤为重要,现在的教育方式还需要完善,我们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集思广益,把好的想法发扬推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幸福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主体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方式,课堂
我们国家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但事实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把持着课堂,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从而降低了学的动脑和动手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就会具有一定优势,但仅靠过去的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现在需求的。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正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语文老师就有了新的责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动脑能力
兴趣是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书、报纸、电视等途径广泛地采取并占有与教学有关语文论文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课堂上,要用爱心平等对待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受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为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在备课时了解课文的相关背景和故事。如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历史背景,也可以找一些文章主人公的视频资料来播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在乐观开朗的同时达到学习的目的。
(2)与学生的家长和朋友沟通让其以故事的形式讲说课文比教师强硬灌输给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如讲《龟兔赛跑》之前,老师先简单的讲解一下故事主旨,然后让学生回家让其父母亲人为其讲说故事内容,来到学校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们体现了极大的热情,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勇敢的发言,对学习更有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学生与家长常沟通的目的。
(3)在课堂上老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用实际的语言和行动去奖励学生,让学生不再胆怯,不再怕说错而被嘲笑。比如说:这学期你的进步很大老师非常高兴﹑你活泼爱动热爱集体﹑还有就是学生发言后无论回答的怎么样都要鼓掌以示奖励。让学生积极发言找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设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1、平等对待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是指要教师不要把学生当学生,也不要把自己当老师,以同样的身份去看问题,去探讨问题。以孩子的角度的看问题﹑看世界。要看到每个学生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能力,从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
2﹑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与老师亲近从而对此老师所教课程感兴趣。所以,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关心,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心理。
3、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由发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自主学习就把学生变成学习的重点,以学生为学习中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能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脑能力。
三﹑让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汉语的写记﹑文笔的优劣﹑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日记和平时作文中看出这些,前期要由老师教导和带动学生,并明确写作的格式和语法的运用,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所闻,然后在要求学生进行全面的作文写作,这样会让学生喜欢上写作,不会觉得写东西是老师强加给自己的了,从而对学习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在教学中还是由老师去提出一个个问他,然后由学生去回答,就算学生有问题也不敢去提出。这样就形成了老师教的再好,学生也不一定懂,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下面的学生甚至都没懂什么意思老师就已经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老师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能接受,没有选择的权利,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一言堂〞。将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生活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能够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到了讲课的时候有的学生说:“我不懂得为什么要打仗。” 也有的学生说:“我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见解。在准备下课时,我又让学生说说看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懂的地方?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什么那些战士要那么拼死战斗”我说:“他们背后是他们的祖国,那里有他们的亲人,他们在保护自己的亲人”当时同学很满意我的答案,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高质疑的质量,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是由老師教育方式养成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老师的思想观念, 在学习中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要相互探讨,老师不要以老师的身份去参与探讨,要以学生的方式进行探讨,更不要以训教的方式去告诉学生,那样会让学生内心不平衡,如果是老师引导学生想出答案,学生会很开心,从而对探讨问题的兴趣会更大。师生之间的隔膜会越来越小,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必要。所以学校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的权利,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便利条件,让学生不再害怕老师,让老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的讨论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怠,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并进。让学生不再只学不想的情况,让我们的学生有思想,有见解。让他们去自己掌握学习,而不再是像传统的方式老师家长去逼着孩子学习,让他们乐于学习。
结语:
我国现在实行的应试教育是受古代科举制度影响的,我们不可能短期内改变这一状况,而我们只重视了学生的成绩,没有去考虑学生的思想和未来,我们国家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人才,而不是机械化记忆人才,只有从学生角度去分析学生对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认可,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习我们的母语汉语尤为重要,现在的教育方式还需要完善,我们教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集思广益,把好的想法发扬推广下去,让我们的孩子在快乐幸福中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