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简要介绍师生关系失调的表现,并阐述其原因,认为德育的不完备是师生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重点基于德育视域,论述新时期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以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师生关系;失调;德育;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22-02
一、师生关系失调的表现
据《法制晚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至少有13起教师被学生袭击事件曝光,这些事件分别发生在湖南、广东、四川、福建、云南、吉林、重庆、湖北、上海等地,其中广东、湖南、福建和吉林四省份均在2009年之前推行新课改的10个省之中。为何发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袭击教师事件如此之多呢?
二、师生关系失调的原因分析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以及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使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
(一)德育的关键期
20世纪30年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行为责任公正观念和惩罚问题时,认为儿童的道德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二)我国关于道德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任何研究儿童道德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内容,都要来看这三个方面。
1.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李伯黍为首的儿童道德发展协作组的大规模的实证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年龄基本上介于7~9岁之间。
2.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根据李怀美等的研究,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年龄主要集中于约8~9岁之间,即小学三年级左右。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它作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势必会随着人的道德认知、情感的波动而经历一段时间的否定之否定,最终才得以确定下来,成为一个人道德的最明显标志。所以本文认为,道德行为的最终稳定要滞后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大致集中在7~10岁,考虑到道德行为的滞后性,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即将毕业和中学这个阶段,即中小学层次。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的关键期也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三、基于德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一)教师角度
1.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其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最后,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提供道德行为练习和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2.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益友良师”型师生关系的氛围。教师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认真理会多元智力论的含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智能,并以此为基础,参考学生和社会的意愿,量身为学生打造特别的培养方案,发掘学生潜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德育要注意强化。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好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可以分解进行正负强化,并注意因人而异。
(二)学生角度
1.树立终身德育观。一个人在学校接受的德育只是其一生德育的一个阶段,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并小代表着其道德已经完善,而应该时时注意、处处注意不断加强修养,真正做到终身德育。这就要求学校德育一方面应该重视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养成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再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形成终身德育的观念,最后应该让学生学会在独处中遵守道德规范与准则,即“慎独”。做到终生德育,防患于未然,师生关系必然和谐美好。
2.明确学生观,树立尊师意识。新时期学生地位有了较大的上升,但学生的地位提升,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不尊敬老师。古有程门立雪、韩信拜师的动人故事,其中主人翁敬师、爱师的形象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称赞。一个人只有从心底尊敬教师,才能信教师的话、仿教师的行,才能更好地进步。
3.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和谐交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不理解的地方向教师积极礼貌地发问,对于教师的讲解要认真理解。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迷津,增长知识,教师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长处等,进而因材施教。
四、结语
新课改下德育工作的不完备,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德育也存在着关键期,而中小学时期正是德育的关键期。基于德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从教师层面而言,要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益友良师”型师生关系的氛围,并注意对学生的强化;就学生层面而言,要树立终身德育观,明确学生观,树立尊师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和谐交往。
参考文献:
[1] 王毓.论德育的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0,(6).
[2] 邵景进,刘浩强.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2).
[3] 王立民.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12.
[4]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余嘉云.新型师生关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6] 赵吉翔,杨锋.湖南一学生捅死班主任 母亲在场[N].新京报,2015-12-05.
[7] 李怀美.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3).
[8] 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209-320.
[责任编辑 吴 迪]
关键词:师生关系;失调;德育;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22-02
一、师生关系失调的表现
据《法制晚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至少有13起教师被学生袭击事件曝光,这些事件分别发生在湖南、广东、四川、福建、云南、吉林、重庆、湖北、上海等地,其中广东、湖南、福建和吉林四省份均在2009年之前推行新课改的10个省之中。为何发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袭击教师事件如此之多呢?
二、师生关系失调的原因分析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以及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使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活动。
(一)德育的关键期
20世纪30年代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行为责任公正观念和惩罚问题时,认为儿童的道德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二)我国关于道德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任何研究儿童道德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内容,都要来看这三个方面。
1.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李伯黍为首的儿童道德发展协作组的大规模的实证研究,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年龄基本上介于7~9岁之间。
2.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根据李怀美等的研究,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年龄主要集中于约8~9岁之间,即小学三年级左右。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具有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它作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势必会随着人的道德认知、情感的波动而经历一段时间的否定之否定,最终才得以确定下来,成为一个人道德的最明显标志。所以本文认为,道德行为的最终稳定要滞后于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学生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大致集中在7~10岁,考虑到道德行为的滞后性,所以我们可以确定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即将毕业和中学这个阶段,即中小学层次。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的关键期也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
三、基于德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一)教师角度
1.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首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提高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其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最后,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提供道德行为练习和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2.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益友良师”型师生关系的氛围。教师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认真理会多元智力论的含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智能,并以此为基础,参考学生和社会的意愿,量身为学生打造特别的培养方案,发掘学生潜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德育要注意强化。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好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可以分解进行正负强化,并注意因人而异。
(二)学生角度
1.树立终身德育观。一个人在学校接受的德育只是其一生德育的一个阶段,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并小代表着其道德已经完善,而应该时时注意、处处注意不断加强修养,真正做到终身德育。这就要求学校德育一方面应该重视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另一方面应该重视养成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再一方面应该让学生形成终身德育的观念,最后应该让学生学会在独处中遵守道德规范与准则,即“慎独”。做到终生德育,防患于未然,师生关系必然和谐美好。
2.明确学生观,树立尊师意识。新时期学生地位有了较大的上升,但学生的地位提升,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不尊敬老师。古有程门立雪、韩信拜师的动人故事,其中主人翁敬师、爱师的形象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称赞。一个人只有从心底尊敬教师,才能信教师的话、仿教师的行,才能更好地进步。
3.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和谐交往。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思考、认真探索,不理解的地方向教师积极礼貌地发问,对于教师的讲解要认真理解。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迷津,增长知识,教师也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长处等,进而因材施教。
四、结语
新课改下德育工作的不完备,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德育也存在着关键期,而中小学时期正是德育的关键期。基于德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从教师层面而言,要促成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营造“益友良师”型师生关系的氛围,并注意对学生的强化;就学生层面而言,要树立终身德育观,明确学生观,树立尊师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师生和谐交往。
参考文献:
[1] 王毓.论德育的创新[J].江西教育科研,2000,(6).
[2] 邵景进,刘浩强.我国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2).
[3] 王立民.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12.
[4]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余嘉云.新型师生关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发展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
[6] 赵吉翔,杨锋.湖南一学生捅死班主任 母亲在场[N].新京报,2015-12-05.
[7] 李怀美.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3).
[8] 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209-320.
[责任编辑 吴 迪]